截至 2025 年 3 月,陕西省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四普”)旧石器专项普查队已完成 200 余处 “三普” 后新发现遗址的普查及资料录入,覆盖陕北、陕南、渭北等区域。
在晋陕大峡谷陕西一侧发现 40 余处遗址,榆林佳县倍甘村遗址面积达 1.4 万平方米,出土细石核等石制品,为研究旧石器时代晚期细石器技术提供重要线索。
安康崔家湾遗址出土精美手镐,地层石制品揭示距今 20 万至 5 万年的文化序列;月河流域单家湾遗址发现石器打制场,反映古人类生产活动。
渭北富平朱黄堡遗址经抢救性发掘,出土 2 万余件石制品及 3 处用火遗迹,展现从距今 60 万年至 3 万年间的技术演变脉络。
倍甘村遗址发现的细石核,表明古人类已掌握精细化石器加工技术,推测与狩猎采集流动性需求相关。
崔家湾遗址的手镐、朱黄堡遗址的刮削器与凹缺器,反映不同时期工具类型的复杂化与功能分化。
石川河流域遗址将渭北地区古人类活动历史从新石器时代(距今 7000 年)前推至 60 万年前,填补区域空白。
遗址多分布于黄土层与石器原料丰富的高险地带,揭示古人类对资源与地形的选择策略。
由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王社江领衔,联合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等多单位专家,确保技术权威性。
复查 “三普” 遗址、采集新数据、重点流域拉网调查,为后续保护与研究奠定基础。
构建陕西旧石器文化谱系,助力黄河中游古人类技术演进研究。
为探索人群迁徙、环境适应及旧新石器时代过渡提供实物证据。
强化陕西在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中的地位,印证该区域作为人类演化重要节点的历史价值。
普查队计划 2025 年 5 月底前完成全部新发现遗址的资料录入,后续将通过年代测定、技术分析等深化研究。这些沉睡数十万年的石器遗存,正逐步揭开早期人类在三秦大地的生存图景,为理解中华文明起源提供更广阔的时空坐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