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洛阳牡丹花海里,52岁的邓亚萍身着绛红汉服,头戴十斤重的金步摇,笑容中既有奥运冠军的坚定,也有对传统服饰的忐忑。这套造型让网络舆论炸开了锅:有人赞她勇气可嘉,有人嘲她“像古代小丫鬟”,也有人惊叹于她带动的文旅效应——一天内让洛阳酒店预订量增长37%。与此同时,杨澜在镜头前佩戴自己设计的“冰钻”系列珠宝,将未经切割的钻石原石融入现代审美,她说:“东方美不是简单的花瓶或红木椅子,而是精神和审美层次的东西。”
这两个场景,恰似当代审美光谱的两极:一端是突破传统的大胆尝试,另一端是文化自信的优雅表达。它们共同编织出一幅关于美的多元图景,告诉我们:美从不是标准化的答案,而是无数个“各美其美”的生动实践。
一、公众人物的审美突围:从“被定义”到“自定义”
杨澜的美,是央视镜头前从容大气的专业形象,也是她将东方元素与现代设计融合的珠宝理念。她曾说:“真正的电视节目主持人,应该把智慧传递给观众,而不是只满足在荧屏上抛头露面。”这种美,源于深厚的文化积淀和清醒的自我认知。她拒绝被贴上“花瓶”标签,用知识武装自己,用思想赢得尊重。
邓亚萍的美,则更具颠覆性。乒乓球场上,她是叱咤风云的“乒乓女皇”;牡丹花海里,她穿上汉服,用150cm的身高挑战传统审美标准。有人用“倩女幽魂姥姥”调侃她,也有人赞她“英气与柔美并存”。这场争议的本质,是公众对“美”的固有认知被打破后的不适与反思。邓亚萍用行动作答:美不该被身高、体型或他人定义,而是自我表达的勇气。
二、旅游景点的审美狂欢:从“打卡照”到“自我叙事”
九寨沟的翠海、鼓浪屿的文艺小巷、撒哈拉的沙丘……每个景点都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游客的多样审美。有人穿白色长裙在海边漫步,追求“人在画中游”的意境;有人套卡通T恤配短裤,用轻松穿搭对抗旅途疲惫;更有人挑战汉服、和服等传统服饰,在异乡完成一场文化穿越。
这些穿着选择,早已超越“美或丑”的二元评判。一位游客在摩洛哥选择宝蓝色长裙搭配黄色头巾,她说:“我想与沙漠的颜色对话。”另一位在越南白沙丘穿波点裙的姑娘坦言:“裙子被风吹起的瞬间,我觉得自己就是电影主角。”在这些叙事里,服饰成为情感的载体,审美成为个性的宣言。
三、审美的终极命题:从“标准答案”到“无限可能”
杨澜与邓亚萍的争议,旅游景点的穿搭狂欢,折射出当代审美的深刻嬗变。互联网放大了个体的声音,也消解了传统的审美霸权。曾经,美是杂志封面的超模,是电视剧里的主角;如今,美是直播间里素人博主的自信笑容,是街头巷尾普通人的个性穿搭。
这种变化背后,是社会的进步与文化的包容。心理学家荣格曾说:“美是灵魂的镜像。”当我们不再用“三庭五眼”丈量他人,不再用“白瘦幼”规训自我,美便回归到它最本真的状态——成为每个人独特生命力的绽放。
站在洛阳牡丹花田间,看着邓亚萍与游客们各美其美的身影,忽然想起《牡丹亭》里的句子:“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如今,这姹紫嫣红已跳出断井颓垣,在每一寸土地上自由生长。或许,这就是文明进步最美的模样:不定义美,不否定丑,让每一朵花都按照自己的姿态绽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