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贵州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刻,习近平总书记怀着对贵州人民的深厚感情再次亲临考察指导工作,明确指示我们要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展现贵州新风采,为贵州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推进各项工作注入了强劲动力,进一步指明了贵州推进现代化建设的前进方向和根本路径。
贵州是一个西部省份。过去,由于自然、地理、历史和各种原因,贵州成为全国贫困人口最多、贫困程度最深、脱贫难度最大的省份。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贵州人民坚苦奋斗、攻坚克难,大力改善发展条件,啃下一个个贫困硬骨头,66个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923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192万人搬出大山,减贫人数、易地扶贫搬迁人数均为全国之最,创造了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贵州成为我国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一个缩影。贵州大地旧貌换新颜,处处呈现山乡巨变、山河锦绣的时代画卷,充分彰显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真理力量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独特优势。贵州在十分困难的情况下,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撕掉了贴在贵州人脸上绝对贫困的标签,展现了不甘落后、奋起直追、后发追赶的风采。

毕节高新区海子街工业园区。(刘畅 摄 贵州图片库供图)
党的二十大报告鲜明提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提出分两步走推进现代化建设,开启了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中国是一个大国,各地情况不同,发展基础不同,推进现代化建设既要遵循现代化理论的普遍规律,也要结合各地实际走具有自身特点的发展之路。对于贵州来讲,就是要在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指引下,紧密结合贵州省情特点和发展阶段性特征,坚定信心、苦干实干、稳中求进、善作善成,在推进贵州现代化进程中展现新风采。
贵州在现代化进程中,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指引下推进现代化建设,展现贵州人民紧跟党中央、感恩总书记政治自觉的新风采。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全面系统回答了中国作为人口规模巨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实现现代化的目标、道路、原则、方向、路径、方法、重点和着力点、本质要求、世界意义等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实现了现代化理论的重大创新,是我们推进现代化建设的科学理论指南。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3次亲临贵州考察,对贵州工作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既有战略上的擘画,也有思想上的引领,还有工作上的指导,都是引领贵州推进现代化建设的理论指导和实践遵循。我们必须坚定不移沿着习近平总书记为我们指明的方向奋勇前进,全力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困难和挑战,依靠顽强拼搏打开贵州现代化事业发展的广阔前景,走出一条不同于东部、有别于西部其他省份的发展道路。
贵州在现代化进程中,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努力实现经济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展现贵州人民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的新风采。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作为西部省份,贵州的发展在“量”上有不足,在“质”上有差距。发展的“量”上不去,现代化建设就缺乏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同样,发展的“质”抓不好,也不符合现代化建设的要求。要坚持围绕“四新”主攻“四化”主战略和“四区一高地”主定位,加快构建富有贵州特色、在国家产业格局中具有重要地位的现代化产业体系。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要坚持以实体经济为根基,按照“六个体系”的要求,统筹新旧动能转换,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积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做优做强数字经济。要按照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坚持一手抓改革、一手抓干部教育管理,深化“高效办成一件事”改革,积极探索“人工智能+政务服务”模式,打造具有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营商环境。

赫章县坚持以人为本,不断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全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图为赫章县双河湿地公园。(李学友 摄 贵州图片库供图)
贵州在现代化进程中,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和城乡融合发展,畅通城乡要素流动,推动兴业、强县、富民一体发展,展现西部地区推进共同富裕贵州实践的新风采。过去我们说,贵州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的任务在农村;现在我们同样要认识到,推进现代化建设,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贵州山地、丘陵面积占全省面积的92.5%,“八山一水一分田”,农业自然条件差,交通物流成本高,七成人口和六成经济份额在县域。贵州实现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只是说贵州达到全面小康的门槛,并不是说达到了全国平均发展水平。2024年,贵州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856元,相当于全国水平的68.6%,低于贵州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占全国82.2%的比例。我们要从这一实际出发,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以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为主要内容的乡村振兴。要扎实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立足县域产业基础,大力发展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发展壮大县域经济,确保在现代化进程中农民越来越富裕、农业越来越发展、农村越来越繁荣。
贵州在现代化进程中,要主动融合、服务国家战略,在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中找准自身定位,展现内陆地区实现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新风采。开放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标识。开放的意义在于,可以发挥比较优势、取长补短,拓展经济发展的生产可能性边界。贵州发展具有诸多优势,也存在着不少不利因素。要通过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更加深入地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参与国际分工与合作,以丰富的资源换回发展急需的资金、技术、人才等,为现代化建设持续注入发展动力。要主动参与“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建设,抓住西部陆海新通道的机遇,积极对接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主动融入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全面开放格局。要以东南亚、南亚、中亚为重点扩大对外开放,大力发展开放型产业,稳定和扩大白酒、化肥、轮胎、茶叶等特色产品及“新三样”出口,推进“1+9”国家级开放创新平台提质增效,推进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提档升级。

游客在贵州省荔波小七孔风景区游玩。(龙建睿 摄 贵州图片库供图)
贵州在现代化进程中,要牢固树立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导向,保护好生态环境,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努力实现经济兴、百姓富、生态美,展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贵州样本的新风采。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现代化建设的内在要求。贵州生态环境的主要指标已位居全国前列。在新时代新征程上,一方面,生态文明建设是谱写中国式现代化贵州篇章的题中应有之义;另一方面,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也是谱写中国式现代化贵州篇章的强大动力。要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要推进生态修复示范工程建设,开展国土绿化行动,加强重点区域石漠化综合治理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持续提升生态系统质量。持续拓宽“两山”转换路径,推进生态产品总值核算改革,探索建立生态产品核算、交易机制,积极探索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实践路径,以环境的含绿量提升增长的含金量。
贵州在现代化进程中,要加强文化建设和文明新风培育,激发红色文化、历史文化、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增强贵州现代化建设的精神力量,展现多彩贵州文化自信的新风采。现代化建设要不断加强经济社会发展,不断夯实人民幸福生活的物质条件,同时也要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传承中华文明,促进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贵州历史底蕴深厚,红色文化丰富,民族文化多姿多彩。贵州是红军长征的重要途经地,是中国革命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贵州有18个世居民族,民族节日数量超过1000个,各民族语言、服饰、节日、建筑、音乐、习俗不仅是独特的艺术形式,更是中华文化的重要内容。要挖掘利用好文化资源,化风育人,助推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为贵州立心、为发展赋能”。要大力实施“四大文化工程”,持续推进实施文艺精品创作生产,推动历史文化、红色文化、民族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之成为贵州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精神力量。要深化文旅体融合,充分挖掘村寨风光、民族风情、传统工艺、群众体育的旅游价值,丰富旅游业态,围绕资源、客源、服务三大要素,系统提升“黄小西吃晚饭”景区品质,打造“多彩贵州”文旅新品牌。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吹响了贵州现代化建设的号角,让我们奋进新征程底气更足、方向更明、责任更重、决心更大。我们要深刻理解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贵州的重大政治意义、实践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坚定不移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奋勇前进,以昂扬斗志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努力在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的伟大实践中交出合格的答卷。
(作者:黄朝椿,系贵州省社科院党委书记)
来源/《当代贵州》2025年第13/14期(合刊)
海报制作/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赵中行
一审/屠琪
二审/王远柏
三审/吴文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