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秦刚外长正在访问欧洲。而此次“欧洲行”的第一站就是德国。
我们可以注意到,距离上次德国外长贝尔伯克访华才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外长就立即回访,这样的信号非同寻常。更值得注意的是,外交部还临时取消了德国财长林德纳,原定于5月10号的访华之旅。从外交部的通稿来看,此次外长的访华之旅主要是为了促进双方政府磋商,但是林德纳的访问也是为了促进双方政府磋商,两个都是为了磋商,为何将外长的访问摆在了优先的地位?
关于这点,我们可以从近期中德的外交安排中找到一些端倪。
去年11月朔尔茨率先访华,然后按照双方约定,今年4月份,贝尔伯克访华,5月份林德纳访华,在六月份,中德双方就进行政府间磋商。之所以出现了外长火速回访德国,还将林德纳的访华安排取消,很显然是因为在贝尔伯克访华之后,中德双方出现了比较大的分歧,像是安全问题上、双边关系上、甚至是“台湾地区问题”等等,都有点“谈不拢”的意思了。那么在这样的情况下,外长提前访问欧洲,就是希望能对一些重要问题上带去一些新的看法,促进双方达成共识。因为我们知道,如果政治问题不解决,那么经济合作也就无从谈起。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此次外长的访德之旅,很显然是就上次贝尔伯克访华之后,出现的一些分歧 的第二次交涉。
当然,也还有一些其他的目的,因为林德纳原本是计划在访华之后直接参加G7财长会议的,现在被中方临时取消了,一方面是希望能为中德进一步对话赢得时间,另一方面也是希望能够让中德沟通建立在七国集团之后。打一个形象的比喻,这就好比老师在考试前临时给学生突击一下,本质上还是希望学生能够获得一个好成绩。
可以预见的是,中德关系上目前存在两个比较重大的分歧。
第一点就是中德关系定位问题。按照朔尔茨前两天的说法,他支持冯德莱恩的“不与中国脱钩”,但是要“去风险化”。这个“去风险化”就很值得我们玩味了,如果是借着所谓的“去风险化”来“去中国化”,那中德双方关系还是没有实际进步,那中德双方还有什么好谈的呢?还有就是“台湾地区问题”,我们可以看到,针对“台湾地区问题”,德国出现过一些比较不友好的声音,即便是德国政党林立,但是如果在这点问题上德国内部不能达成共识,那么双方也确实没有合作的基础。
第二点仍然是俄乌冲突问题,过去这段时间里,中国多次表明自己对俄乌冲突的促和意向,而且也有意趁着“沙伊建交”的热度来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影响力。而想要促进俄乌走向和谈。最有可能发生松动的一角就是欧洲,而欧洲中最重要的就是法国和德国,法国已经有很强烈的支持中国的意愿,现在只需要争取到德国的支持,中国的促和大业就能更进一步。但是我们可以看到,德国是一块硬骨头,贝尔伯克之前明确表态 “中立就以为着站在侵略者一边”,德国在本质上并不认可中国站在中立的立场上劝和促谈。当然,面对德国的强硬表态,秦刚外长也是很聪明,在此次外访中表示,希望德国“能为欧洲安全框架提出具体方案”。言外之意就是在说,既然你不同意我说的,那你说一个别的办法。
所以我们总的看下来,无论是本次突然取消林德纳的访问安排,还是将德国放在“欧洲线”的首站,都是很有深意的,处处都体现了中国的外交智慧。我们也期望外长的此次欧洲行能够取得比较重大的,实质性的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