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坐成都地铁1号线,你没法直观感受到成都的人到底有多少?
成都日均有超600万人次搭乘地铁,而贯穿南北的1号线以日均80万人次的客流量稳居“最繁忙线路”榜首。

上下班高峰期的1号线你不用走都能直接把你携带进去,但是进去容易出来难,下车你不提前一个站准备下车几乎可以确定你要坐过站(除非你就夹在门口)。特别是早高峰时段的火车南站至高新站区间断面客流超4.5万人次,车厢内几乎没有任何空隙,车站外也排起了长长的队伍,场面堪比春运,即便列车以每分钟一趟的频率进站运行,依然难以满足通勤需求。
通勤“战场”:写字楼集群催生极端客流
工作日早高峰(8:00-9:00),天府三街、世纪城、孵化园等站点的出站量位居前三。以天府三街为例,每分钟超400人涌出闸机,直接反映了城南软件园、金融城等高密度办公区的通勤压力。这些站点周边聚集了成都70%以上的头部企业,形成“潮汐式”人流——早高峰进站难、晚高峰出站难。

技术解局:运力与需求的拉锯战
尽管成都地铁1号线通过缩短发车间隔至1分钟左右(全国仅8城达成此标准),并推广二维码、刷脸支付等高效通行方式,但1号线的高断面客流仍暴露了线路规划与城市扩张速度的失衡。数据显示,城南高新产业带的快速发展使1号线承载了远超设计负荷的客流量,而线路南北向单一走向加剧了拥堵。
虽然后期又通了5号线和18号线,对1号线客流有所分担,但是高峰期的1号线仍然是难有“一席之地”。
因为5号线沿剑南大道南下,而这一沿线大多为住宅区域,对于天府大道、益州大道沿线的写字楼来说影响不是特别的。

后面又开通的18号线,因为在环球中心以南仅停靠世纪城站,对于到天府三街、天府五街影响不大,而且18号线目前起点为火车南站,主要是分担了1号线火车南站的客流。
周末“反转”:轨道串联的城市双面性
与工作日的紧张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节假日高新南区的人流量锐减,但1号线依然是人比较多的,而周末春熙路、东郊记忆等商圈站点客流反增50%,展现地铁作为“休闲动脉”的另一面。这种差异印证了成都“产城融合”的特质——轨道不仅是通勤工具,更是连接工作与生活的纽带。
截至2025年,成都轨道交通里程将达759.5公里,新增的13号线一期、30号线一期、17号线二期、10号线三期等四条线路,这对于缓解各方客流起了一定的作用。

除此之外,成都地铁2号线、3号线、7号线等也是人流大线路,几乎没有人少的时候,这从侧面反映出成都的人口是真的多。
注:数据来源于成都地铁官方及网络新闻报道,部分图片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