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武安舍利塔未经修缮前图片)
武安,河北省南部的一座千年古城,承载着无数历史的记忆。而在城内的塔西路,有一座千年古塔历经千年风雨,依然巍然屹立。
它见证了宋辽金元的战火纷飞,也见证了明清两代的繁荣昌盛,在不断的社会变迁中它早已成为当地人民代代守护的精神圣地。它静静的矗立在那里,仿佛一位饱经风霜的老者,向世人诉说着千年的故事。它就是——武安舍利塔。

1
千年古塔,见证历史变迁
武安舍利塔,亦称妙觉寺舍利塔,武安当地人称之为“大塔”,其历史可追溯至北宋年间。舍利塔为原妙觉寺的主要建筑之一,塔和寺均建于宋元祐六年(1091年),距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寺已毁,唯剩下舍利塔独峙,高耸入云,直插天际,沐浴着历史的风雨,看遍了世事的变迁,俯瞰着武安城大大小的房舍街道和远近的千岩万壑,舍利塔已成为武安的城标。


(武安舍利塔为中心城市俯瞰图)
塔,起源于印度,中文释作浮屠。武安舍利塔原本是为释迦牟尼圆寂后,供奉尸身火化产生的“舍利子”这一佛教圣物而建。后来,印度的佛教高僧和法师在圆寂之后也沿用了这一习惯,建塔来埋葬自己的“舍利子”亦或是生前其他贵重的经书、法器等。

(调查队在舍利塔下现场采集信息)
然而1987年一场意外的发现,让这座千年古塔再次成为世人瞩目的焦点。在修缮塔基时,工作人员意外发现了一座神秘的地宫!地宫中出土了金棺、银椁、舍利子、佛牙、佛像、瓷器、钱币等大量珍贵文物,其中许多都是国家级文物,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
这些文物的出土,不仅为研究宋代佛教文化、建筑艺术、工艺水平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也为我们揭开了武安舍利塔神秘面纱的一角。
2
层叠而上,直指苍穹
舍利塔为空心砖结构楼阁式塔,平面呈八角形,高13层,维修前高38.05米,维修后高42.3米。各层檐下均施砖制斗拱。

塔檐除一至二层和二至三层间设平座外,其他各层均不设平座。四斜面除二层设盲窗外,其余为素面。整个塔体简洁无华,比例匀称,挺拔秀丽,是河北省南部地区保存较好的宋代古塔。

武安舍利塔外形星八面棱锥体。各层斗拱朵数及尺寸大小不一,一至四层转角一朵,补间三朵,五、六八层补间上砌一朵斜拱,七层每而砌两朵较小的斜拱,九层每面砌两朵双抄华拱,十、十一层每面只砌朵双抄华拱,十二、十三层由于面积较小,仅从角上砌一朵斜拱。二层平座下的斗拱,除角砌斜拱外,每面砌四朵双抄华拱,三层砌五朵,这些斗拱尺寸较大,雕造十分工整。

整个塔身分为内外两层,塔心为一八角形实柱体。内外层之间有回廊,可环绕登塔,至第八层反转向西,通过塔心柱上达第九层。
九层通道内外壁出斗拱,托着券顶。每层东、南、西、北四面正中有券门,普柏枋上砖砌斗拱托着出檐,其上覆盖简、板瓦,但出檐较短。

武安舍利塔塔身与二层平座上四侧留有假窗,西南、西北两角各有一雕花石刻,东北、东南两角为砖刻花纹。
地宫南、北两壁各嵌石佛5尊。其中一尊镌“宋元柘六年(1091年)重修十方佛”题记一则。塔身第一层南面开门,其上各层东西、南、北四面各开一门。第二、三层出砖雕平座。檐下施砖雕三踩斗棋和人字棋。

清朝进士、武安东土山人李媺,康熙年间写了《舍利插天》一诗,为舍利塔礼赞:倚城矗尔上浮空,孤削巍巍梵宇东。磨灭苔碑全蚀雨,断残松桷半欹风。楼台万井参差见,岩壑千层远近中。登陟直从天际接,飘然身与白云同。

舍利塔巍峨耸立,古韵悠长。其建筑精妙绝伦,层叠飞檐如展翅欲飞,雕梁画栋间尽显匠心独运。砖石之间历史与艺术交融,每一处细节都诉说着千年的辉煌与智慧,令人叹为观止。
3
寄托信仰,历史缩影
《魏书释老志》曾记载:“佛即谢世,香木焚尸,灵骨分碎,大小如粒,击之不坏,焚亦不焦,或有光明神验,胡言谓之舍利。”后人把储藏这些舍利的塔就叫舍利塔。舍利塔作为佛教建筑,象征着佛教的智慧与慈悲,承载着武安人民的信仰和精神追求。
在困难时期,舍利塔成为人们寻求心灵安慰的场所,帮助他们在信仰中找到力量。舍利塔的存在延续了佛教文化,成为武安人民文化认同的一部分,代代相传。千百年来,无数善男信女前来朝拜,祈求平安幸福。

(塔前焚香炉)
武安舍利塔不仅是武安人民信仰的象征,也是历史的见证者,具有重要的文化和历史意义。它既是精神寄托的场所,也是研究历史与艺术的珍贵资源。
它的存在反映了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后,逐渐与中国文化融合的过程。塔的建筑风格和布局体现了佛教在中国的本土化发展。舍利塔的建筑风格、雕刻和装饰展示了不同时期佛教艺术的特点,反映了佛教文化的演变。

塔内外的碑文和文物记录了佛教仪式、信仰活动以及僧侣的修行生活,为研究佛教文化提供了重要依据。武安舍利塔是佛教在华北地区传播的重要标志,见证了佛教从中心地区向周边扩散的历史。

(赵匡胤朝服画像)
然而,武安舍利塔有一个神秘传说。当地老人说,舍利塔下镇压着一条恶蛟;传说古武安突现异象,一条蛟龙祸害百姓,其使洪水淹城,民不聊生,有一热血青年路过此地,行侠仗义,与此蛟龙在洺湖大战最终将蛟龙重伤,锁在妙觉寺的枯井当中,此青年便是北宋开国皇帝赵匡胤,而枯井之上正是今天的武安舍利塔。此传说为古塔增添了一层神秘色彩,也吸引着人们去探寻它的前世今生。
4
一眼千年,感受同期古建筑的魅力
武安舍利塔建于北宋太平兴国年间(公元976年—984年),这一时期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同期建造的古建筑在中国各地都有分布。与武安舍利塔同期的著名古建筑:
1. 开封铁塔(又名开宝寺塔):

位于河南省开封市,建于北宋开宝年间(公元968年—976年),略早于武安舍利塔。
铁塔以其精湛的砖雕艺术和坚固的结构著称,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琉璃塔。
2. 杭州六和塔:

位于浙江省杭州市,始建于北宋开宝三年(公元970年),后经多次重建。
六和塔是砖木结构的楼阁式塔,以其雄伟的外观和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而闻名。
3. 苏州虎丘塔(又名云岩寺塔):

位于江苏省苏州市,建于北宋太平兴国七年(公元982年),与武安舍利塔几乎同期。
虎丘塔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砖塔之一,以其独特的斜塔姿态而著称。
4. 泉州开元寺双塔:

位于福建省泉州市,东塔(镇国塔)建于北宋嘉熙二年(公元1238年),西塔(仁寿塔)建于北宋嘉祐元年(公元1056年)。
虽然西塔的建造时间略晚于武安舍利塔,但两者都属于宋代砖石塔的杰出代表。
5. 河北定州开元寺塔:

位于河北省定州市,建于北宋咸平四年(公元1001年),略晚于武安舍利塔。
开元寺塔是中国现存最高的砖塔,以其雄伟的高度和精美的砖雕艺术而著名。
这些古建筑不仅是宋代建筑艺术的杰出代表,也是研究中国古代建筑史、宗教史和文化史的重要实物资料。它们与武安舍利塔一样,都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
5
古塔新生,传承文化瑰宝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文化遗产保护力度的不断加大,武安舍利塔也得到了有效的保护和传承。由于长期受风雨侵蚀及人为破坏,舍利塔内砖体出现酥裂、脱落现象,塔外各檐部尤其是西北角角部大面积坍塌。

(修缮前)
为保护这一珍贵文化遗产,武安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拨专款200万元,于2005年4月至2006年10月对舍利塔进行了全面的修缮。修缮后的舍利塔焕然一新,通高达42.3米,新增了仿宋式塔刹,恢复了13级古塔的原有风貌。
2019年10月,武安舍利塔更是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标志着其在国家层面的保护地位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这一宝贵文化遗产,当地政府和文物保护部门不仅加强了对古塔的修缮和维护工作,还积极开展宣传和教育活动,提高公众对文化遗产保护的认识和参与度。

同时,通过举办文物展览、学术研讨等活动,深入挖掘和展示了武安舍利塔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和独特的建筑艺术特色。如今,舍利塔四周已改造为街心公园,成为市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也吸引了众多外地游客前来参观打卡。他们站在塔下,仰望这座千年古塔,仿佛穿越了时空,与历史对话。

武安舍利塔,这座千年古塔,承载着历史的记忆,也寄托着人们对未来的美好愿景。它是武安人民的信仰,也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让我们去了解并共同守护这份珍贵的古建筑文化遗产,让它永远屹立在中华大地上,屹立在华夏儿女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