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有俩位皇帝评价很高,却没有什么知名度,是谁掩盖了他们光芒?

围炉观史 2020-05-11 20:17:54

了解历史的人都知道,赵祯是宋朝第四位皇帝,宋史对他的评价非常高:“《传》曰:‘为人君,止于仁。’帝诚无愧焉。”仁政是封建社会儒家治理国家的最高理想,宋仁宗赵祯是历史上第一个冠以“仁”谥号的皇帝,开创了有名的“仁宗盛治”。

而清朝雍正则是历史上有名的勤政皇帝,他在位仅仅十三年,却彻底扭转了自康熙帝晚年以来国家日益下沉的颓势,通过“摊丁入亩”、“整顿吏治”等一系列社会改革为康乾盛世起到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

历史证明了他们是贤君、明君,很有作为,但为什么会感觉知名度不高呢,该如何解释这个“知名度”?真的存在光芒被他人掩盖吗?

先说说千古仁君—宋仁宗赵祯,之所以会感觉“知名度不高”,可能是以下几点原因:

容易和宋太祖赵匡胤产生对比

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以武统一天下,同时以文治国,开创了文官时代,彻底结束了五代十国割据分裂状态,算得上是一位雄才大略的皇帝。而宋仁宗赵祯是儒家经典熏陶出来的文人皇帝,虽严于律己、宽厚仁爱,但给人感觉在武功方面乏善可陈,无所作为。历史也证明他在位期间,对外战争屡战屡败,对辽国屈辱求和增加岁币,对西北的战争则是多次惨败最终使西夏独立,国家丧失了军马来源和战略空间,导致后期军事上积贫积弱。但能和开国皇帝产生对比,又何尝不是一种肯定呢。

“无为而治”低调治国

宋仁宗赵祯在位四十二年,对内推行过“庆历新政”改革,对外和西夏打过几仗,但都很快失败了,其他在位的很长期间再没有大的折腾,以仁政爱民和宰执文官共治天下,低调治国。宋仁宗一朝名臣辈出,经济、文化、科技得到极大发展,国家和平稳定,整个社会呈现出盛世繁荣景象。这些都是赵祯在位时取得的成就,但更出名的却是这一时期的宰执名臣,给人感觉宋仁宗在其中好像没起什么作用,但正是他的无为而治,调和宰执重臣治国,直接或间接促使了盛世的到来。

对历史的“初印象”而产生的误解

宋太祖赵匡胤前面说过,知名度自然是很大的。但在宋朝皇帝中还有几位皇帝的“知名度”也很大,惧辽被迫签下“澶渊之盟”的宋真宗,支持“王安石变法”的宋神宗,亡国之君、书画皇帝宋徽宗赵佶。对于他们的历史功过,后人有褒有贬,但对于宋仁宗赵祯却是一致的颂扬,不愧“千古第一仁君”的称号,他的知名度不在人们对历史的初印象,而在于千古人心中的肯定,这是谁也掩盖不了的光芒。

说完了宋仁宗赵祯,再来谈谈雍正皇帝胤禛,一位在历史上饱受争议的皇帝。他的“知名度”为什么不高,又为什么高?

1.在清朝历史上,论知名度雍正皇帝肯定比不上康熙皇帝和乾隆皇帝

前者彪炳史册的文治武功,后者的风流败家都让人耳熟能详,再不关注历史的人看热播清宫剧也能留下很深的印象,雍正皇帝则刚好夹在中间也是很难受的,在位时间又短,这样对比起来知名度自然不高。就算是清朝晚期的几位皇帝也有很高的“知名度”,一方面是离我们时间最近,史料丰富,有话题;另一方面他们在位期间割地赔款、丧权辱国拉伸了我们的仇恨,调动了我们的爱国情绪,印象很深而有了“知名度”。

2.雍正皇帝胤禛勤政务实,不务虚名

纵观雍正皇帝一生,当皇子亲王时就以办差精明强干著称,踏实肯干尤其注重实务。当皇帝后,更是勤于政事,自诩“以勤先天下”、“朝乾夕惕”。在位期间对内整顿吏治,设立军机处,实行“摊丁入亩”等一系列社会改革;对外平定青海罗卜藏丹津叛乱,改土归流加强西南少数民族的统治,既改变了康熙帝晚年国家日益下沉的颓势,也为乾隆盛世的到来奠定了基础。要实干自然不能得虚名,这可能是他知名度不高的原因。

3.政敌反对派和官僚士绅阶层的抹黑

雍正皇帝是勤于政事的一生,也是改革的一生。早在康熙晚年由于“九子夺嫡”,皇子之间斗争激烈,一直持续到雍正初年,这期间政敌反对派大肆宣传、贬低雍正皇帝,质疑其皇位的正统性,一定程度上打击、降低了雍正皇帝的名声;而雍正的一系列社会改革虽然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缓和了社会矛盾,却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官僚士绅阶层的利益,他们大都是读书人出身,著书立说、士林传诵继而抹黑了雍正时期的新政,最终导致雍正皇帝没有勤政爱民的名声,反而有了篡位、暴君的历史印象,有了更大而不好的“知名度”。

所以,在围炉观史看来所谓的知名度一种是存在史册上的,无疑他们二位都是很有作为的君王,史书留名,留好名;一种是印在人们脑子里的固有印象,有好有坏,可以各抒己见、各有观点,千秋功过他人评;还有一种是存在于人们心中的,无论是宋仁宗赵祯还是雍正皇帝胤禛,都是围炉观史心中的好皇帝,他们勤政爱民让百姓安康,少受战乱之苦,这应该是最大的知名度。

0 阅读: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