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端午节又到了。
“端”即开始的意思。五月为午月,五月初五是午月开始的第五天,“午”与“五”同音,所以端五又称端午。
端午的习俗起源多样庞杂,端午节堪称节日别名之最,比如端阳节、重午节、五月节、浴兰节、屈原节、女儿节等等。人们在这一天会以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蒿草、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的习俗。
关于端午的起源有不同的说法,如纪念介子推、纪念伍子胥等,流传最广的是纪念屈原。
所以,端午节是不能互祝快乐的,而是应该说“端午安康”,因为端午节是一个祭祀节日。
请记住你可千万别对人说“端午节快乐。”
那么历史上的“端午节”都发生过什么事情呢?
1、屈原投江
五月初五是爱国诗人屈原的忌日,相传为了不让跳下汨罗江的屈原尸体被鱼虾给吃掉,所以老百姓们在江里投下了许多用竹叶包裹的米食,也就是今天的粽子,并且竞相划船希望能够找到屈原的尸体,这个就演变成了今天的“赛龙舟”。
2、曹娥寻父尸
东汉孝女曹娥的父亲溺江而亡,年仅14岁的她沿江痛苦,经过17天仍不见曹父的踪迹,就在五月初一投江,五天后两尸合抱而浮起令人感动,因此乡亲们集体祭奠。
3、伍子胥的忌日
传说伍子胥助吴伐楚后吴王逝世,皇子夫差继位伐越大胜,越王勾践请和伍子胥主战,夫差不听,却听信奸臣言赐伍子胥自杀,并于五月初五这天将尸体投入江中,此后人们就在端午节祭祀伍子胥。
古时候,民间认为“端午到,五毒醒“。五毒指的是蛇、蝎子、蜈蚣、壁虎、蟾蜍。为了避免五毒人们要插艾草、兰汤沐浴以及做好卫生等等。
粽子又叫“筒粽”,据记载粽子被正式认定为端午节食品是在晋代,时至今日依然受人们青睐。
龙舟竞渡是端午节最重要的特色活动,每逢龙舟比赛人们在池中劈波斩浪,激烈追逐。
端午节来临之时都盛行佩戴香囊、荷包,小孩子佩戴香囊不但有辟邪驱瘟之意,还起到点缀的作用。
另外端午节还要点雄黄酒,大人会把雄黄酒点在小孩子的额头上、耳鼻上、手足心上,用意在于消毒防病,驱赶蚊虫。
总而言之,五月初五是一个悲壮的日子,是祭祀的日子,所以并不是所有节日都要互祝“快乐”的,比如清明节、端午节只能互送“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