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罕默德·本·卡西姆率军继续向印度河推进。这个时候,印度地区居于统治地位的宗教是印度教和佛教,佛教徒往往扮演着议和者的角色,他们宣称:
我们的宗教倡导和平,我们的信条是众生向善。根据我们的信仰,征战杀戮是使不得的。流血对我们来说没有好处。
因此,佛教徒主张向征服者放下武器,以谈判而不是战争,来达成和平。《大征服》作者认为,佛教倡导的和平主义,可能也是穆斯林军成功的因素之一。
穆罕默德·本·卡西姆在印度河西岸布阵,达希尔王领导的反抗军则在东岸严阵以待。卡西姆决定搭建一座浮桥,他将船只收集起来,在其中载满沙石用以压舱,然后用木板将船只连接起来。穆斯林军将所有船只集结在西岸,沿着河岸布设

【老浮桥】
,直到浮桥的长度与河流宽度相当。然后,卡西姆派出最勇敢的士兵,全副武装上船,将整列船只在河中摆荡起来,最终荡到对岸。穆斯林骑兵与步兵通过浮桥过河,很快就击退了反抗军。
穆罕默德·本·卡西姆继续向信德地区(今巴基斯坦南部)深处进发,达希尔准备亲自迎战,他率领的信德军由五千名精英士兵(一说两万名步兵)和六十头战象组成。达希尔身骑一头白象,手持一把强弓。他的象轿中,还有两位女仆,一个向他的嘴中投喂槟榔叶,另一个则给为他递上箭矢。战斗异常激烈,穆斯林军射出的火箭点燃了达希尔的象轿,战象显然受到了惊吓,将主人甩进了水中。达希尔王最终被穆斯林士兵砍下了首级。

达希尔的战败身死,标志着有组织的抵抗在信德地区宣告结束。
达希尔的许多女眷以自焚的方式追随他而去。
史书记载,有许多美貌的高种姓妇女被送往伊拉克,献给了伊拉克及东方总督哈查只。而哈查只又将她们献给了哈里发的宫廷,在那里,这些女子有的被卖为奴隶,有的则被哈里发赐给了臣下。

印度是一个以印度教为主的多宗教国家,而巴基斯坦则以伊斯兰教为国教,即滥觞于此。
参考资料:《大征服——阿拉伯帝国的崛起》,休·肯尼迪著,孙宇译
【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