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江卿曻
编辑|江卿昇
前言随着全球化和科技的发展,中美之间的竞争尤为凸显,尤其在造船业这一传统领域中,中国已逐渐展示出其强大的制造能力,甚至在某些方面超越了美国。而英国媒体《泰晤士报》的曾发布的一则报道引起了全球的关注,中美之间的差距在造船能力上竟达到了230:1,为什么中国在制造能力上迅速赶超美国?

中国这个曾经依赖外国技术和产品的国家,已经迅速跻身世界制造业的领先者行列。
过去十几年里,中国凭借其庞大的生产能力、低廉的劳动力成本以及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成功突破了多个技术瓶颈。
到2023年,中国的造船能力达到了令人瞠目结舌的数字——根据英国《泰晤士报》的报道,中国的造船能力已超过美国的230倍。

具体来看,中国造船业的迅猛发展与其人口优势、海岸线长度、以及日益完善的工业体系密切相关。
中国的造船厂不但具备庞大的产能,还拥有技术不断进步的优势,这使得中国能够在全球范围内不断扩张市场份额。
而相比之下,美国的造船业却进入了长期低迷期,尤其是自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随着制造业的衰退,美国开始逐步失去了原本的竞争力。

美国曾经是全球造船业的领军者,二战时期更是凭借强大的造船能力,成为全球最大的舰艇生产国。
美国造船业的全盛时期,甚至可以在短短一周内建造一艘航母,147艘航母的数量令人瞠目,然而二战结束后,美国的经济政策发生了巨大的转变。
政府逐渐将资金从工业领域抽离,转而向金融、医疗和教育等领域投入,这种政策改变直接导致了美国制造业的衰退。

特别是在造船行业,随着劳动力成本的上升以及制造能力的下降,美国的造船厂逐渐失去了竞争力。
到上世纪70年代,美国的年造船能力仅为十七艘,远远落后于日本和韩国等亚洲国家。
反观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政府始终将制造业作为经济发展的重点,尤其是在沿海地区建设了大量的造船厂,迅速提升了船舶制造的能力。

这些造船厂通过引进外资技术并自主研发,逐步实现了从低端到高端产品的全面覆盖。
例如中国的造船能力不仅在民用船舶领域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在军舰建造领域也逐渐显示出强大的实力。
2023年,中国在全球造船市场的份额已接近50%,而美国的市场份额则在不断缩小。

同时中国不仅在传统造船技术上占有优势,还在智能化、数字化生产方式上取得了显著进展,使得其船舶制造的效率和质量大大提高。
美国和中国在造船行业的差距,已经不仅仅体现在单纯的产能对比上,中国制造的舰船数量已经遥不可及,而美国在面对如此强劲的竞争时,却未能做出有效的回应。
虽然美国拥有世界一流的科研机构和先进的军事技术,但在造船生产领域的劣势已经逐渐显现出来。

值得注意的是,美国造船厂虽然依旧保持着一定的技术优势,但由于产业结构的失衡以及长期缺乏有效的投资,美国的造船业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力逐渐减弱。
那么面对中国在造船业的崛起,美国是否能做出有效的反应,缩小与中国之间的差距呢?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虽然中国的造船行业起步较晚,但凭借着改革开放后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以及大量资本和技术的投入,中国的造船能力迅速迎头赶上,甚至在某些领域超越了全球领先的国家。
尤其是在近几年,中国的造船业不仅在产量上遥遥领先于其他国家,还在技术层面不断取得突破。
例如2023年,中国在全球造船市场中的订单量超过全球市场的一半,并且在新接订单量上也占据了62.9%的份额。

过去中国造船业的优势主要集中在数量上,中国的船厂数量庞大,能够满足全球范围内的船舶需求。
然而随着技术的提升,特别是在智能制造和数字化转型方面的努力,中国的造船行业开始向高端发展。
中国不仅具备了大规模制造能力,还能够建设高技术含量的船舶,如航母、液化天然气运输船等特种船舶。

这些船舶不仅满足了国内需求,也成功开拓了国际市场,特别是在“一带一路”倡议的推动下,中国的造船产业获得了更广泛的海外订单。
中国在造船行业取得突破的背后,不仅是国内市场的需求,还有国家政策的支持与国际化合作。
近年来,中国政府加大了对海洋产业的投入,积极推动船舶制造业的技术进步,尤其是在核动力舰船和海洋装备的建设上逐步取得突破。

同时随着中国航运业的崛起,国内外航运需求对中国造船业的推动作用也愈加显著。
中国的造船能力,尤其是在规模和技术方面的提升,帮助国家在全球海洋竞争中占据了更加有利的地位。
中国的汽车行业发展同样引人注目,特别是在过去十年间,中国汽车行业实现了飞跃式的进展,逐渐从“追赶者”转变为“引领者”。

尤其是随着国产汽车品牌的崛起,中国不仅在国内市场占据了主导地位,还在国际市场上开始展现强大的竞争力。
在2023年,中国不仅成为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其出口量也迎来了大幅增长,中国的汽车品牌,特别是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已经成为国际市场的重要力量。
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不仅在传统燃油车的出口方面占据了领先地位,还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成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生产国和出口国。

中国政府通过出台一系列促进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政策,包括购车补贴、税收优惠和基础设施建设等,为行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政策保障。
中国的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升,本土汽车制造商在电池技术、电动驱动系统以及智能驾驶技术等方面的研发投入,使得国产新能源汽车在全球市场上逐渐获得认可。
特斯拉在中国的本土化生产,不仅大大降低了成本,也促使其他中国新能源汽车品牌纷纷崛起。

中国在造船行业的突破,尤其是在2010年代以来的飞跃,使得中国成为全球造船业的领导者。
根据最新的统计数据,中国已连续多年保持全球最大的造船国地位,并且在2023年第一季度的全球造船市场上占据了超过60%的新接订单量。
中国造船业的崛起,使得全球造船市场的供给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传统的造船强国如韩国、日本的市场份额逐渐下滑。

特别是在大型船舶和高技术含量船舶的建造上,中国已逐步赶超传统造船强国,形成了以中国为中心的全球船舶制造产业链。
中国的造船厂由于较低的劳动力成本、较为完备的产业链和较为灵活的生产模式,使得中国在全球造船市场中具有显著的成本优势。
这种优势使得全球许多航运公司和船东倾向于将订单交给中国船厂,从而加速了中国在全球船舶制造业中的领导地位。

随着中国造船业不断提升技术水平,尤其是在液化天然气(LNG)运输船、智能船舶以及高效环保型船舶的制造能力上取得显著进展,全球航运市场的需求逐步转向中国制造。
中国船舶制造厂的技术创新和绿色发展战略,使得中国造船业生产的船舶符合更严格的国际环保标准,同时具备更高的燃油效率和更低的运营成本,这吸引了更多国际客户。
中国建造的液化天然气运输船、超级油轮等大宗货物运输船已逐渐成为全球航运市场的主流。

许多国际航运公司纷纷选择中国的船厂进行订单,这一趋势不仅推动了中国造船业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也进一步加强了中国在全球航运产业中的地位。
而韩国和日本的造船业曾经长期占据全球造船市场的主导地位,但随着中国造船业的不断扩张,这些国家的市场份额逐渐缩水。
韩国的造船厂,曾以建造高端船舶和复杂技术为主,而中国的船厂通过技术引进和自主研发,逐渐提升了自身的技术能力,不仅能建造高端船舶,还在智能化、环保船舶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

从230:1的差距中,我们看到了中美之间在制造业、科技创新、经济模式等方面的巨大差异。
中国需要加强科技创新、优化产业结构、提升全球合作能力,才能在国际竞争中稳步前行。
参考文章新华社2011年08月07日《中国造船业快速发展纪实》

参考消息2023年7月18日《英媒:中国造舰能力领先美国很多倍》


如果你也喜欢我的文章,不妨点个“关注”吧!小生在此谢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