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江卿曻
编辑|江卿
前言当激光武器从科幻电影中走进现实战场,一场关乎未来军事制胜的较量悄然展开。
在这个精密的竞技场上,美国率先将激光武器的射程推至5000米;日本虽然起步较晚,却别出心裁,以1200米的射程,特别适合小型战术和高精度需求。
中国的激光武器最为引人注目,在这一领域快速崛起,从高功率技术到散热系统都取得了长足进步。
令人好奇的是,中国的激光武器究竟发展到了那种地步?中美日三国的激光技术,哪个最厉害?

激光武器的研发从美国开始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那个时候,激光技术还是一种全新的科技理念,被认为是未来战争中潜在的战略武器。
进入21世纪后,激光武器逐渐从实验室走向实际应用,尤其是在美国的推动下,激光武器的应用场景迅速扩大。美国军方最早将激光武器应用于防空系统,尤其是在应对小型低空目标时,激光武器展现了其强大的潜力。

美国海军的“庞塞号”军舰上部署了激光武器系统,这个系统的最大射程可达到5000米。它不仅能有效击落小型无人机,还可以摧毁迫击炮弹等威胁。美国的这一技术应用,体现了激光武器在防空领域的巨大潜力。
相比传统防空武器,激光武器的成本低,且可以反复使用,单次发射的费用不过几美元,这一点在作战中尤其重要。通过这种方式,美国军方能够节省大量的开销,同时提高打击的效率。

尽管美国在激光武器领域已经取得了不小的成就,技术上的瓶颈依然存在。美国的激光武器系统依赖于巨大的发电机和冷却系统,这使得整个系统体积庞大,部署起来非常复杂。
在战场上,激光武器需要大量的能量才能正常运作,尤其是在面对快速移动的小型目标时,这种能量需求更加突出。这一技术短板限制了激光武器在灵活性和机动性上的表现。

激光武器的效能也受到环境条件的制约。美国的一些测试表明,在沙尘暴、雨雪等恶劣天气下,激光的效果会大打折扣。
激光束在这些条件下的穿透力和准确性显著下降,限制了其在实际战场中的表现。即使是最先进的激光系统,面对复杂的天气和环境,仍然难以保持稳定的性能。

虽然美国在激光武器领域处于领先地位,但它仍面临着许多挑战。尽管激光武器的精准性和低成本特性使其成为未来战争中不可忽视的武器,如何解决能量供应和环境适应性问题,将决定美国是否能够在这场激烈的竞赛中保持优势。
美国在激光武器领域有所突破,但也不能保证,始终保持领先地位,中国激光武器技术发展飞速,就能与美国较量一下。

中国在激光武器技术的研发上起步较晚,但凭借着强大的科研力量和战略眼光,迅速迎头赶上并超越了许多早期的技术领先者。特别是在近几年,中国的激光武器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突破。
2018年中国发布的LW-30激光防御系统,其30千瓦的功率和800米的射程,使其在拦截小型无人机等低空威胁时表现出色。

而在2023年,中国推出的LW-60激光系统更是将激光武器的技术提升到了一个新高度,这一系统不仅拥有6000米的射程,还具备了100千瓦的强大功率,成功超越了美国和日本的同类产品,成为全球射程最远的激光武器之一。
中国的LW-60激光系统之所以能够在国际上引起广泛关注,除了其射程和功率的优势外,更重要的是其独创的高效热管理技术和循环液冷系统。这项创新技术有效解决了激光武器在高功率输出时的散热问题,使得LW-60能够在高强度作战中保持稳定运行。

相比之下,美国的激光武器系统由于庞大的冷却和电力系统,在机动性和灵活性上受到很大限制,而中国的创新技术则大大提升了系统的作战效率和持续作战能力。
中国还在激光武器的多平台应用上取得了积极进展。LW-60不仅可以在车载平台上使用,还能够通过多个平台协同作战,这种灵活的部署方式使得中国的激光武器在应对各种复杂战术需求时,具备了较大的优势。

从单兵携带到车载、舰载和空中应用,中国的激光武器正朝着更加多元化的方向发展。这样的技术布局,无疑为中国的军事力量提供了更强的应对能力,不仅能在局部战争中发挥作用,还具备了对抗更大规模威胁的潜力。
尽管LW-60在射程和功率上突破了技术瓶颈,但高能量消耗和电网负荷问题依然是制约其全面部署的难题。激光武器在使用过程中,消耗的电力远超传统武器系统,特别是在高强度战斗中,激光武器的高能需求可能对电力系统造成巨大压力。

如何在实际作战中高效利用能源,如何为激光武器提供持续稳定的电力供应,仍是未来研发中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中国和美国的激光武器选择了射程和功率方面的研发深造,日本却另辟蹊径,选择了一条精细化的赛道,来跟中美两国竞争。

虽然日本在激光武器的研发上起步较晚,但其在小型化、高精度战术应用上取得了显著进展。日本并没有将激光武器定位为大规模战略打击武器,而是更注重其在特定战术场景中的灵活应用,主要集中在短距离防御,用于应对低空飞行的无人机和小型飞行器。
三菱重工开发的20千瓦激光系统,就在短距离内表现出了强大的打击能力。该系统能够在1200米的射程范围内精准击落快速移动的无人机或其他小型目标。这种高精度的打击能力使得日本的激光武器特别适合于城市防空、岛屿防卫等任务。

在日本的防御战略中,尤其在面临周边海域的无人机威胁时,这种小型化、机动性强的激光武器系统无疑是一个重要的补充。
日本的激光武器系统在成本方面也具有优势。相比美国和中国的高功率激光系统,日本的战术激光武器设计更加简化,减少了对高能量的依赖,降低了研发和运维成本。

通过这一策略,日本不仅能够有效提高激光武器的性价比,还能让这些系统在更多复杂地形和战术需求中得以应用。这种低成本、高效能的设计,使得日本激光武器在应对如无人机集群等威胁时,展现了不容小觑的战术优势。
尽管日本的激光武器在特定应用上具有明显优势,但与美国和中国的激光系统相比,其射程和功率仍然存在不小的差距。日本的激光系统多集中在1200米以下的短距离内,而面对大规模目标集群的攻击时,射程和功率上的不足使其在应对复杂战场环境中的能力有限。

对于大规模的飞行器群、低空高速飞行的巡航导弹等威胁,日本的现有激光武器可能无法有效应对。日本在激光武器的研发中,更多的是从局部防御需求出发,针对性地提升战术应用能力,而不是力求追求激光武器的全方位、长射程打击能力。
选择高精度的激光武器,也是日本一个不错的发展路径,中美日三国激光武器各具优势,会对国际局势产生怎样的影响?

随着激光武器技术不断进步,全球军事力量的格局也在悄然发生变化。美国、中国和日本三国的激光武器竞赛,不仅仅是技术比拼,更深刻地影响着各国的军事战略。
随着激光武器在战场上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它不仅能应对低空威胁、无人机集群等新兴挑战,还可能改变未来战争的作战模式。美国通过其先进的技术体系,将激光武器逐步整合进海军、陆军和空军等多个作战平台,为多领域的防空作战提供支持。

中国凭借后发优势,已经在射程、功率等方面实现了赶超,未来有望引领激光武器的发展。日本则在小型化、高精度的战术应用上不断强化其优势,尽管与其他两国的激光系统相比存在差距,但依然展现出了强大的适应性和灵活性。
激光武器的广泛应用仍面临技术瓶颈。如何解决激光武器高能量消耗、散热问题以及其在复杂环境中的适应性,仍是技术研发的重大挑战。无论是美国的“庞塞号”舰载激光武器,还是中国的LW-60激光系统,它们在不同程度上都面临着这些问题。

激光武器的能量需求和庞大的冷却设备,使得系统的机动性和灵活性受限,尤其是在现代战场上,快速反应能力至关重要。此外,激光武器的效果受到天气条件的影响,恶劣天气如沙尘暴、雨雪天气,都会降低激光的穿透力和准确性。
各国在激光武器研发中的投入,不仅是为了应对当前的战场需求,更是为了在未来战争中占得先机。美国、中国和日本的激光武器竞赛,将决定各国在全球军事格局中的地位。

激光武器能搞定无人机这些新冒出来的麻烦,给保卫世界和平添了新招儿。它速度快、打得准,一下子就能把目标给拦下来、干掉,给现在的防御系统加了个厉害家伙。
不过,要是滥用激光武器,很可能会挑起新的军备比拼,让地区局势变得更紧张。因为这种武器威力大又难防守,各国可能会抢着研发、部署,这样一来,军事冲突就更容易升级了。
所以,对待激光武器的发展,咱们得保持清醒的头脑。

参考消息—军情锐评:激光照射军机!大国对峙必备战术 弱者也可反击

澎湃新闻—中国航展 国产激光武器大爆发,在反无人机、反导领域大有可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