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桑张瑞芳:她三婚嫁严励找到了真爱,儿子在国外疗养院打工

孙文博 2025-04-14 09:05:31

老一辈艺术家张瑞芳的一生有着数不尽的荣光和辉煌,然而在婚姻里的接连失意,也让张瑞芳感受到了人生的不完美。

好在张瑞芳在旧时代下却有着新时代女性的勇敢,不在失意的婚姻里消耗自己人生,而是大胆追求自己的生活。

无论是从事业还是爱情角度,张瑞芳都是当代女性值得学习的典范。

父母性格造就独立品性

原生家庭中父母的品性可能是决定子女性格至关重要的因素,张瑞芳出生在拥有多子女家庭,虽然父亲是在部队任职,但旧时代下的军官身份身上只有责任却没有现实的便利。

张瑞芳十岁那年,父亲因为没有按时完成上级指派的任务,背着家人躲在树林里用一颗子弹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在父亲走后,包括张瑞芳在内的五个兄弟姐妹的抚养重担,全都落在了目不识丁的母亲肩上。

此时母亲也不过才29岁,父亲的朋友以及部队的领导和同事看到这一大家子的困境,纷纷伸出援助之手,有给母亲捐钱的,有主动承担抚养义务的,但都遭到了母亲的拒绝。

1930年张瑞芳随着母亲一起从保定举家搬到了北京,在母亲含辛茹苦的操持下,六个孩子艰难却也健康地成长。

日子再困苦时,张瑞芳的母亲都没有断了几个子女上学的路,尤其是对于女孩子们的教育,张瑞芳的母亲更是尽心尽力。

张瑞芳的母亲虽然出生在旧社会,虽然是个平凡的女人,但却有着先进的新社会女性思想,那时候在张瑞芳母亲观念里,女人就是应该和男人拥有着平等独立的身份,而不是作为男性的附属品而存在的。

父亲为事业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刚烈,母亲坚决不做依附男人的独立个性,父母的品性深深地影响着张瑞芳的性格,这是致使在张瑞芳的人生成长道路上,无论遇到多大风浪都坚持不放弃的关键因素。

张瑞芳到了北京后开始接触话剧,因为对生活认真的态度,让张瑞芳演戏时也有异于常人的投入和专注。

张瑞芳在《打鬼子去》里因演戏太过用情,戏演完了浑身还在发抖,而不止这一部戏这样。

《棠棣之花》、《屈原》、《李双双》等几乎所有作品,只要是这边开拍,张瑞芳会立刻投入到角色中去,而且是全情投入。

张瑞芳的作品当时深受领导人的喜爱,仅一部《棠棣之花》就被周恩来看了六遍。

后来在演《李双双》时还获得了周恩来夫妇的钦点,亲自下厨请张瑞芳到家中吃饭,为的竟然是当面表扬张瑞芳的“李双双”的演艺。

后来“李双双”这个角色也让张瑞芳斩获了百花奖,让“李双双”成为了当时的荧幕女神,“三亿神州新姊妹,人人竟学李双双”,就是当年给予张瑞芳最高的艺术评价。

坎坷婚姻 终遇良人

事业上的成功并没有给张瑞芳带来婚姻上的美满,张瑞芳一生在经历了余克稷、金山两段失败的婚姻后,才遇到了人生的真爱严励。

张瑞芳和余克稷的爱情就像是年轻时不懂如何经营一样,一点点温暖和献殷勤就能够俘获芳心,就让年轻的张瑞芳以为遇到了爱情。

余克稷仅凭一首《献给爱丽丝》就让张瑞芳芳心暗许,当张瑞芳发现婚姻生活并不能被浪漫填满时,张瑞芳才发现余克稷并非良人。

结束了和余克稷短暂的婚姻后,张瑞芳遇到了事业上的伙伴,同时也是和张瑞芳一样拥有对戏剧狂热执着的心的金山。

金山和张瑞芳同时出演《屈原》,金山被张瑞芳在戏中全情的投入所打动,在金山狂热的追求下,张瑞芳答应了对方的求婚。

张瑞芳作为当时的名角,和余克稷的婚礼证婚人是郭沫若,和金山的证婚人就是当时上海滩的第一号人物杜月笙。

可以想象到张瑞芳当时的社会地位,张瑞芳的婚礼也收到了社会各界的祝福,其中就包括周总理。

张瑞芳事业上专注投入,所有认识她的人都希望她能够幸福,然而“戏子无情”,金山在戏里的深情狂热很快就移情他人。

张瑞芳无法忍受金山的多情,张瑞芳再次离婚。

这次离婚后张瑞芳便离开了上海这个伤心地,回到北京后遇到了第三段感情严励,对方踏实又不失生活情趣的态度深深打动着张瑞芳。

这次张瑞芳比前两次都要谨慎,在确定和严励适合走进婚姻后,两人才在北京举行了婚礼。

只是这次的婚礼相比较其他两次而言,抛开了一切不切实际的浮华,只有朴实的生活。

张瑞芳和严励一起领养了一个儿子,也是唯一一个儿子严佳,张瑞芳晚年时期专注老年人的生活,她开办了“爱晚亭”,唯一儿子的事业张瑞芳夫妻的态度是希望能够遵照孩子自己的意愿。

严佳成年后前往澳大利亚学习和工作,后来严佳在国外的疗养院打工学习经验,试图想要学习国外的先进护理经验,以帮助张瑞芳国内的养老机构的运营。

张瑞芳和最后一任丈夫一直恩爱到老,严励在八十多岁时被检测出癌症,不久就撒手人寰,而张瑞芳在严励走后没有多久也因病去世。

张瑞芳一生都在追求真实的自我,无论是事业还是生活,她从不因生活的困境而暂时委屈自己,这像极了当年父母的生活态度,或许这就是真正勇敢的人生。

0 阅读:1

孙文博

简介:孙文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