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领导,大家好!!你有没有想过,俄罗斯这么大个国家,高纬度的地方像西伯利亚,冷得跟冰箱似的,反而经济还凑合,而气候温和的南方,咋就成了“穷亲戚”?说白了,这事儿得从历史里挖答案。今天就带你穿越到俄罗斯南方,看看这片土地的“穷根子”!
咱们先把时间拉到15世纪。那会儿,莫斯科公国还是个“小豆丁”,忙着往西往东扩张,愣是把疆土伸到了北冰洋和乌拉尔山脉。可南方?压根没影儿!为啥?
因为南边有游牧民族,凶得很,莫斯科人不敢惹。直到1589年,俄国才在伏尔加河拐弯处建了个小堡垒,叫察里津(也就是今天的伏尔加格勒),当“南大门”。再往后,19世纪,黑海沿岸和高加索才慢慢被沙皇收进兜里。
这就尴尬了!西伯利亚和远东早就被沙俄“驯服”,而南俄却像个刚认的“干儿子”,压根没融入“大家庭”。沙皇对南俄基本是“放养”,结果这儿成了逃犯的天堂,哥萨克们还自立门户,跟朝廷对着干。换句话说,南俄压根不是俄罗斯的“老根据地”,根基浅得很!
工业化浪潮:南俄被晾在一边你可能觉得,农业时代落点后没啥,工业化总能翻身吧?可惜,南俄又被“冷落”了。1928年,苏联搞第一个五年计划,全国1500多个大工厂拔地而起,莫斯科搞电子,列宁格勒造船,乌拉尔炼钢,西伯利亚挖矿,热火朝天!可南俄呢?
只有个斯大林格勒(伏尔加格勒)的拖拉机厂,勉强算个数。整个苏联时期,六大工业区里,南俄愣是没份儿!
为啥?一来,南俄离莫斯科太远,管不过来;二来,这儿民族杂,宗教乱,苏联怕投钱下去打水漂。我查史料查到半夜,头发都掉了两根,得出个结论:南俄就像个被遗忘的角落,工业化的火车压根没开到这儿。
1989年苏联人口普查,全国20座百万人口城市,没一座在南俄,连西伯利亚的鄂木斯克都比它有存在感!
农业救场?没那么简单!你可能说,南俄不是“大粮仓”吗?2023年,南部联邦区粮食产量3910万吨,占全俄40%,听着挺牛。可惜,这优势不稳定!南俄是温带草原气候,降水少,夏天热得像烤炉,2024年高温一闹,粮食产量直接腰斩38%。
我去过河西走廊,那地儿也干旱,但好歹有祁连山雪水撑着。南俄呢?高加索山脉像堵墙,挡不住干旱的“热情”。
苏联时,赫鲁晓夫瞎折腾,取消休耕,把土地搞得筋疲力尽。后来戈尔巴乔夫回老家南俄一看,赶紧建议恢复休耕,才救了点命。说白了,南俄的农业,就像个“看天吃饭”的庄稼汉,风调雨顺还能混口饭,遇上天灾就歇菜。
战争与动荡:南俄的“火药桶”基因要我说,南俄落后的最大“元凶”,还是不稳定。17世纪到19世纪,俄国跟奥斯曼帝国打了12次仗,就为抢黑海出海口和高加索。南俄成了战场,血流成河。好不容易并进俄国,麻烦还没完!
这儿民族五花八门,有车臣、印古什、鞑靼族,宗教也不统一,伊斯兰教、喇嘛教啥都有。1818年,俄军将领耶尔马洛夫就跟沙皇抱怨:“车臣人只要活着,就没消停的时候!”
苏联时期靠高压管着,还算安静。可1991年苏联解体后,南俄彻底炸了锅。1992年到2022年,两次车臣战争、俄格战争、克里米亚危机,战火没断过。
恐怖袭击更吓人,1995年到2024年,南俄爆炸、枪击案接连不断,车臣、达吉斯坦的极端分子还跟“伊斯兰国”勾搭上!南俄就像个火药桶,点火就炸,哪有心思搞经济?
我的小总结:南俄的“穷”有理我更倾向于从地理和历史找答案。南俄的“穷”,一是“出身”不好,加入俄国晚,根基浅;二是工业化没赶上趟,农业又靠天吃饭;三是战乱不断,火药桶属性改不了。
我熬夜翻史料,得出个心得:历史是个轮回,南俄的今天,早就埋在昨天的伏笔里。就像我在敦煌吃路边摊时听来的故事,哪片土地有故事,哪片土地就有命数。南俄的命数,就是“边缘人”的挣扎。
各位领导,你们觉得呢?南俄这地儿,是不是命里带“坎”?有没有哪位领导知道南俄的啥历史段子,或者你家乡有啥类似的故事?留言聊聊吧!作为“历史故事收集者”,我等着听你们的故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