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一月,有一个消息,大家可能没关注,那就是 HDMI 接口发布了2.2版[1]。

今天说说这件事,我冒着打脸的风险,猜测一下,这个标准可能到头了。
HDMI 接口是最常见的影音接口,每个人应该都接触过,电视机和显示器一般都用它连接信号源。

这个接口一直在升级,每次升级都会提高信号的传输速率。
•HDMI 1.0-1.2(2002):4.9Gbps
•HDMI 1.3-1.4(2006):10.2Gbps
•HDMI 2.0(2013):18Gbps
•HDMI 2.1(2017):48Gbps
•HDMI 2.2(2025):96Gbps
从上表可以看到,HDMI 接口的每次升级,信号的传输速率都会翻倍。这是为了应对现在的视频,越来越高清,数据量越来越大。
这一次,从2.1版升级到2.2版,速率从 48Gbps 加大到 96Gbps。
96Gbps 这个速率,大到吓人。
这是什么概念?最快的家庭网络现在是万兆网络(10Gbps),一般人根本不需要这么快,而 HDMI 2.2 比它还快10倍!
这是最快的影音接口,即使目前最高清晰度的视频,它可以同时传输多部,还有多余的带宽。

问题是,你用不到它。4K + 60帧 + HDR10 或杜比视界效果的视频,只需要 HDMI 2.0 就能实时传输。
8K + 60帧的视频,要用到 HDMI 2.1,而 HDMI 2.2 支持 12K + 60帧的视频。
可是,人们真的会在电视机上观看 12K 分辨率的视频吗?

大家可能听说过一个词“视网膜分辨率[2]”(retina display),指的是人眼能够感知的最高分辨率。
超过这个分辨率,人眼就感知不到清晰度的提高,再提高分辨率就毫无意义。
2010年,乔布斯在发布 iPhone 4 时,提出了这个概念。他说,正常距离25-30厘米时,肉眼感觉不出 iPhone 4 屏幕的像素点。

视网膜分辨率跟两个因素有关:观看距离,屏幕大小。
屏幕越大,距离越近,所需要的分辨率越高;屏幕越小,距离越远,所需要的分辨率越低。
国外有人计算过[3],普通的家庭影院,坐在距离3.6米的地方,观看 12K 视频,屏幕可以大到550英寸,也能达到视网膜分辨率。
550英寸相当于宽12米,高6.8米,也就是广告牌大小!

换句话说,小于550英寸的屏幕,根本不需要 12K 分辨率。即使用到了,也是浪费,因为肉眼分辨不出这样的清晰度。
所以,普通家庭根本不需要 12K 分辨率。客厅里面,4K 电视机就能达到视网膜分辨率。
现阶段,视频效果的提升,主要已经不是通过分辨率了,而是通过色彩准确度、对比度(动态)等指标了。
音频也是如此。对于一般人的耳朵,CD 音质已经接近立体声的听觉极限,再提高也分辨不出来。它只需要 USB 2.0 (480Mbps) 就可以实时传输。
总之,影音标准在技术上还可以继续提高,但是人类的感官是有极限的。现有的技术已经达到感官的极限了,传输速率再提高,收益只会越来越少。
反正,我想象不出来,如果未来推出 HDMI 的2.3版或3.0版,传输速率将有多大,又是要满足怎样的场景?
References[1] 2.2版: https://finance.sina.com.cn/tech/roll/2025-01-07/doc-ineeeanv7947700.shtml[2] 视网膜分辨率: https://zh.wikipedia.org/wiki/Retina%E6%98%BE%E7%A4%BA%E5%B1%8F[3] 计算过: https://archimago.blogspot.com/2025/03/hdmi-musings-high-speed-cables-dat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