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雪斋全球独家首家提出,夏朝是在1.1万年以前建立,尧舜禹都是距今1.1万年以前的人,浙江的上山文化就是虞朝末年和和夏朝早期文化。
如今,铁证再添一条。
这个铁证,就是三苗国。
众所周知,大禹最大的贡献就是治水成功并开创了夏朝,但是很少有人知道,诸多古代典籍文献里面都记载了大禹征服三苗的事迹。
三苗,是一个尧舜时代就已经存在的族群。
《尚书‧舜典》就记载,虞朝的最后一位天子虞舜曾经“窜三苗于三危。”
《淮南子‧修务》也说:
“尧立孝慈仁爱……窜三苗于三危……舜作室……南征三苗”。
三苗,是颛顼时代的九黎之后,从颛顼时代开始一直到尧舜时期,九黎和三苗与虞朝的战争就屡屡发生。
《左传》里面就记载了颛顼和尧舜讨伐三苗之事:
少昚氏之衰也,九黎乱德,民神杂扰,不可放物,祸菑荐至,莫尽其气。颛顼受之,乃命南正重司天以属神,命火正黎司地以属民,使复旧常,无相侵渎。其後三苗服九黎之德,故二官咸废所职,而闰馀乖次,孟陬殄灭,摄提无纪,历数失序。尧复遂重黎之後,不忘旧者,使复典之,而立羲和之官。
也就是说,在尧帝发布《尧典》,命令羲和“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时”的时候,刚刚与三苗发生过战争。而《尧典》的年代,抱雪斋已经根据天象记录精准确定为距今10800年前。
孔颖达《礼记正义》里面也说,三苗是九黎之后,到尧舜时期仍在作乱不止:
“言苗民者,有苗,九黎之后。颛顼代少昊,诛九黎,分流其子孙,为居于西裔者三苗。至高辛之衰,又复九黎之恶。尧兴,又诛之。尧末,又在朝。舜时,又窜之。后王深恶此族三生凶恶。”
大禹治水成功后,很显然又接过了尧舜的担子,继续对三苗发起了战争。
《墨子》对这场禹伐三苗的战争有记载:
“昔者三苗大乱,天命殛之。日妖宵出,雨血三朝,龙生于庙,犬哭乎市,夏冰,地坼及泉,五谷变化,民乃大振。高阳乃命玄宫,禹亲把天之瑞令,以征有苗。”
《竹书纪年》也有类似的记载:
“三苗将亡,天雨血,夏有冰,地坼及泉,青龙生于庙,日夜出,昼日不出。”
这次大战之后,三苗败亡,大禹取得胜利。
这次大战发生的时间和地点,历来没有人知道。
分子人类学的发展,给了我们一个新的视野。
因为三苗,就是今天苗族、瑶族等民族的祖先。
而苗瑶族群的迁徙路线,已经被还原出来了。就在抱雪斋前两天刚刚发的这一篇文章里面。链接如下:
基因考古颠覆认知!汉族与苗瑶10800年前浙江"分家",复旦研究竟暗合失传虞夏万年史
苗族迁徙路线如下图所示,地点是始于浙江上山文化区,时间是在距今10800年前,和《尧典》的发布时间完美吻合。


自10800年战败后开始,三苗族就开始了一路向西的迁徙。
我们可以从苗族父系基因O-N5( 全称为O2a1b2a1a1a1a2a1a2a-N5)观察这场迁徙,O-N5这个基因类型及其下游占到了苗族群体人口的 10.64%,为苗族群体的最大的父系类型。
根据23魔方的研究,O-N5这个基因类型的情况如下:
该类型的人口占到中国男性总人口的 0.39%,主要分布于贵湘川渝等中西南省市。该类型可以占到贵州当地人口的 3.26%、湖南 1.77%、重庆 1.11%、四川 0.80%。连续高频分布地带位于湘西到黔东北、黔东南、黔南一带,其中在黔东南地区该类型可以占到当地人口的 13.3%。
苗族主要基因O-N5如今的分布情况如下图所示:

看图可知,一目了然:
三苗族后裔的基因分布大量集中在浙江以西的区域,征伐了三苗的大禹,陵墓就在浙江会稽山。
汉苗分开,一个是永卓说的战争,还有一个是内部性格不同的分开,比如自由派与保守派,年轻派与稳重派,流浪出去的逐渐更苗(猫、虎),大本营的逐渐更文化文明……
中国专家证实中国人的祖先尼安德特人,所以禹征三苗应该是人猿大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