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哪个名词是这一年以来智能手机影像领域“关联评价”最为反转的话,“两亿像素”排第二名,我都想不出来第一名会是谁。去年的这个时候,大家对两亿像素的印象还停留在为了“拼高像素营销噱头”的千元机里,对搭载了“两亿像素”的机型也没有什么和“好影像”强关联的印象,而除了三星这家要给自家半导体部门“消化产品”的手机品牌还在旗舰机型里用两亿像素传感器做主摄之外,其它的手机厂商通通的把其实底并不算小的两亿像素传感器打入“低价产品序列”——而那些可能底都没有两亿像素传感器大的传感器们,却可以在更贵的 3K+ 机型中担当重任,且不被舆论蛐蛐……



或多或少,亿级像素传感器在手机产品上比较糟糕的“初登场”表现,给消费者留下了相当深远的“刻板印象”……“徒有虚名”的标称高像素但实际成像清晰度还不如类似大小的大像素传感器,不佳的夜景噪点表现以及色彩表现,以及让消费者抓狂的拍一张照片转好几个圈圈才能出来照片的缓慢反应,都让用户对“亿级像素”传感器的初登场充满了和预期不符的失望。到了两亿像素传感器开始登场的时候,已经没有几家主流厂商敢在中高端机型上采用了,通通扔进了千元机的产品序列里。尽管实际上到了两亿像素传感器的时期,已经有那么几部拿它做主摄的机型在画质表现、响应时间、产品思路上颇有创新也体验大幅提升的产品出现了,但早期一亿像素机型留下的市场印象难于轻易抹灭,也就没有厂商敢于再把它放置到自家产品影像的主要位置之上。
事情的转机,发生在有厂商开始拿两亿像素传感器做长焦这件事情上。



现在大家一提到两亿像素长焦,最快想到的肯定是蓝厂。但是实际上,按照产品发布时间算的话……蓝厂还真不是第一家在长焦上采用两亿像素传感器的。这或多或少说明了蓝厂在实装的产品端给大家留下的印象更深刻,也在大家看来“更有代表性”。以至于今年有其它厂商开始跟进两亿像素长焦的时候,大家第一时间想拿来做对比的机型就是 X100 Ultra 和 X200 Pro,而几乎没有人想到和真正第一家推出两亿像素长焦的那个厂商的产品做比对。毫无疑问,这是对蓝厂的两亿像素长焦机型成像能力的一种认可——尤其是 X200 Pro。要知道,过来对比的机型,可是一部身位明显高一段的 Ultra 机型。
而更有意思的是,在两家都用了同样的两亿像素传感器做长焦的情况下,隔壁的新款 Ultra 机型和 X200 Pro 的对比评价是“互有胜负”而不是后来者居上。甚至你还能在一些讨论这两款机型的评论区里看到有新款 Ultra 机型的用户反馈那款机器的长焦“夜景容易糊”“人像依旧不好看”等等问题……咦,这个场面似乎看起来很眼熟的样子,是不是去年的时候就上演过一次?
没错,就是去年这个时候 X100 Pro “越级对打”其它家 Ultra 的场面,今年可能又完整复刻了。



但和去年不一样的是,X100 Pro 独家规格的 OV64b 4.3X 蔡司 APO 长焦在传感器大小的规格上是优于去年竞品采用的 IMX858 的长焦的,你说硬件上就有天生优势对比能有赢面,那还挺好理解的。今年长焦传感器都是一样的情况下,还能比后来者有所赢面的话……我只能将其归于这半年来蓝厂在 HP9 这颗传感器的产品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经验带来的更成熟的调校,以及对“两亿像素”传感器使用场景上更全面的理解和认知。
早年的一亿像素传感器不好调,当然,现在的两亿像素传感器,也没好到哪里去。
我第一次知道蓝厂在认真研究两亿像素传感器的时候,是在大前年的一次和蓝厂影像团队的内部沟通会上。在会上蓝厂影像团队的朋友问我有没有什么最近有意思的拍照手机产品可以分享一下,有什么觉得有价值、有意思的功能。我提到了当年鲜少有人提及的摩托罗拉的 moto X30 Ultra——那是首发搭载两亿像素传感器的手机产品,而它在两亿像素传感器的应用上让我觉得最有价值的部分就是可以在默认场景直出像素四合一之后的 5000 万像素照片,画面细节极其丰富清晰且有着相当不错的色彩观感,而在充分发挥了高像素优势的同时,早年亿级像素传感器拍个照需要转圈圈的情况也不复存在了。在多摄手机产品越来越强调中间焦段的衔接的时候,我那时候觉得实际应用上已经变得较为成熟的高像素传感器到了它可以发挥作用的时刻了。这时候一个我未曾想到的场面出现了……vivo 影像团队的朋友悄悄的从兜里拿出了一台 moto X30 Ultra,“我们也觉得这机器有意思”,我当时就大为震惊。因为在我碰到的厂商里,会去主动研究摩托罗拉这样的当下“小众厂商”机型的,实在是太少了。
甚至有某家厂商在我提到摩托罗拉某些机器做得有意思的时候,产品经理直接说“我们不看小厂的产品的”。
就在那个时候,我觉得蓝厂是在非常认真的研究市场上各种影像思路的可能性的。这种开放的态度,也或许是 vivo 能在现在的全价位段牢固树立自己的影像领先优势的一个重要的因素。
所以在去年听到 vivo 要上两亿像素长焦的时候,我脑子里蹦出来的第一次词不是“居然”,而是“终于”。因为我大概猜到了他们研究两亿像素传感器在做长焦时,探讨了在高像素、应用更长焦段的 InsensorZoom 特性以及规格更高的视频拍摄特性的各种可能性。以至于在我第一次拿到 X100 Ultra 的时候,我就迫不及待的想看看我猜想中的那些特性它有没有做。
果然!5000 万像素虽然没有做默认直出,但是很惊喜地发现了做了 5000 万像素的 14bit SuperRAW 的多帧 RAW 模式,这一下子让这机器在专业影像领域的实用性大增~要知道一张 5000 万像素的多帧合成的高素质 RAW,在很多场合下甚至可以替代一些相机的应用了(X100 Ultra 和 X200 Pro 在这半年多的时间里成为了我的逛展、日常拍摄的工作用机,很大一部分就是这个功能)。而除了不出所料的做了拍照的 InsensorZoom 之外,视频拍摄的 InsensorZoom 也做了。而且基于这项特性,蓝厂做了一个后来成为了“标杆特性”的功能:舞台模式。配合当时绝对是“神来之笔”的在湖南卫视《歌手》上的露脸和朗朗上口的广告词,两亿像素长焦造就的“演唱会神器”一炮而红。

去年我拿着 X100 Ultra 去拍黄龄、蔡健雅、袁娅维演唱会,在微博和小红书上发视频的时候,还有人评论“是什么手机拍的?”“是不是三星?”,当我回答是用 X100 Ultra 拍的时候,总有人很惊讶的回我“是歌手里的那个吗?真的能这么清楚吗?”而 X200 Pro 上市之后我再拿着它去拍林志炫、苏运莹的演唱会的时候,在我没有标注拍摄机型的帖子下面,评论区居然直接有“是 vivo 拍的吗?好清楚。”“推荐带 vivo 去看演唱会吗?”的评论了。就半年的时候,这项在很多人看起来“并不高频”“比较极端”的场景,成为了 vivo 影像优势的典型符号。

很多人对于 vivo 在影像上一直执念于一些极端场景是颇有微词的。从 X50 系列微云台开始强调星空和星轨拍摄,到 X90 Pro+ 发展到了手持星空模式,再到 X100 Pro 的“长焦悬日”和 X100 Ultra / X200 Pro 的“舞台模式”,很多人觉得一天天研究这些频率其实很低的极端场景不如好好研究随手拍和日常场景。也是在一次蓝厂影像活动会后的 QA 中,他们自己回答了这个问题:将极端场景做好的基础,其实意味着弱于极端场景的这些普通场景都能解决了。在这样的产品思路之下,蓝厂的影像产品的确体现出了超出同档机型的场景适用性,在更多挑战极限的场景里,它都有着优于竞品的表现。
就拿一个最近各家都在强调的事情来说,“夜景”。



如果你在使用其它品牌的手机的话,你会发现大家对夜景的功能设计无非就是两种,一种是自动模式下通过场景识别实现的自动夜景(轻夜景场景),而在一些更为幽暗的场合,你可以手动打开夜景模式,但需要手持稳定几秒的曝光合成时间。蓝厂对夜景的“功能分级”就做得更为细致:除了默认模式下的自动夜景和手动开启的夜景模式之外,蓝厂到现在为止还保留了一个从微云台时期就引入的、极大提升暗光画质的功能:“脚架夜景”,也就是在通过陀螺仪识别机身处于“极度稳定”的状态(实际上不只是手机卡在脚架上,将手机靠在栏杆、玻璃、石头等稳定支撑的物体上,甚至是你有像我一样超稳的手掌握持也行)可以激活的更高级别的夜景模式,它采用了更长时间的曝光和更低的 ISO(可能会长达数分钟,ISO 低至两位数),使得夜景的成像极为纯净、画质较普通夜景模式更为出色——在 X200 Pro 中,这项功能被整合进了全新的“风光模式”。X100 Ultra 在奥林匹克塔上拍夜晚的“冰丝带”和 X200 Pro 在长沙岳麓山几乎没有光照的晚上拍摄爱晚亭时的惊艳表现直到现在都令我印象深刻。而对各式各样的夜景场景的“分级功能处理”带来的就是面对各种夜景场合都能有良好的成像体现——尤其是极端的超暗光场景的表现。而夜景模式在体验上的优质与否,同样也考量算法上的对于多帧对齐、降噪、色彩还原等特性的表现。甚至还考验自动模式对暗光环境激发夜景模式的判断能力……
在更多复杂光线、更极端的夜景环境下,能拍出清晰明锐而不容易糊片的夜景,就是这么来的。


你大概还能记得前几年大家对与蓝厂影像还有一个印象,就是“打磨传感器”的传统。一颗传感器在蓝厂的机器沿用几代是家常便饭,而往往到了这颗传感器在蓝厂机型上用到两三代的时候,这颗传感器就开始体现出被蓝厂的调校“压榨”之后明显优于竞品搭载效果的情形:例如当年并不算最大底的 GN1 硬刚一英寸主摄的成像素质,又例如把 800 万 OV08A10 小底潜望长焦压榨出了在白天成像没有比某些机型的高像素长焦传感器差多少的局面,而至今为止最佳成像的 OV64b 潜望式长焦机型也停留在了上一代的 X100 Pro 身上……
现在看,蓝厂首发搭载的 HP9 长焦也有延续这种优良传统的趋势。
尽管有竞争实力强劲的后来者,但到现在为止蓝厂依旧保持着功能和适用场景最丰富的 HP9 长焦模组的“宝座”:它有着竞品机型没有的长焦微距特性(因此也不需要再用另一颗镜头来实现长焦微距功能),它有着竞品没有的长焦端的 5000 万像素的高像素多帧 RAW 成像功能。而在 X200 Pro 上,X100 Ultra 早期所碰到的一些问题,亦得到了解决了优化(当然 X100 Ultra 后期的 OTA 版本也解决了这些问题):例如有着更优化的夜景噪点和色彩控制,在长焦的 InsensorZoom 焦段(7.4X)拥有了明显画质更好的视频拍摄效果(更有利于演唱会拍摄),引入了 LOG 视频拍摄模式并得到了竞品的跟进,更稳定的 4K120 和 4K60 Dolby Vision 视频录制能力以及在视频拍摄的多焦段连续变焦体验上更加平滑……当然,还包括一贯稳定、已成为蓝厂标杆级口碑的人像拍摄场景的进一步优化。



在 HP9 这颗调起来并不容易的传感器上积累的宝贵经验,和更全面的对影像场景的考量,令 vivo 在“两亿像素长焦”这条赛道上依旧保持着领先的地位。而现在,大家都在期盼 X200 Ultra 的到来,相较于“大开大合”“颠覆传统”的 LYT-818 超广角和 LYT-818 35mm 主摄的设计,两亿像素 HP9 在长焦上的“沿用”可能是最“不起眼”的规格了。毕竟它的优秀表现,大家在已经全面汲取了产品反馈和调校经验的 X200 Pro 上都看到了。而“两亿像素长焦”被其它厂商跟进,被一些网友评价是“潜望式长焦的版本答案”——它是不是版本答案,我还真不觉得它一定是,毕竟如果从结果主义的角度,或许还存在其它达成这个效果的路径和方式。但“两亿像素长焦”被更多的厂商跟进加入,的确是证明了它是当下达成更好的长焦拍摄效果的最优方案之一,也在某种程度上证明了蓝厂的前瞻性。
在两代 HP9 长焦的『锤炼』之后,X200 Ultra 打算在『打磨』HP9 的道路上更进一步:从最新释放的模组对比和拆机图来看,它甚至比此前已经颇为『壮观』的 X100 Ultra 的长焦模组更大。它有了更大的光圈,进光量提升了 38%;还将首发特殊透镜和棱镜技术以及新型镀膜,带来更好的夜景、对焦、防抖、远焦中心解析力和微距解析力。一面提升本来就优势明显的夜景(尤其是极端夜景)场景,另一面则继续强化已成产品标签的演唱会拍摄效果,目标明确。

曾经只配在千元机中采用的两亿像素传感器,在 vivo 的手里现在拥有了主摄级的长焦画质。
所以我也很同意飞猪老师说的那句话:我们总说「主摄」。但我非常期待有一天,我们告别「主摄」这个概念。全是主摄,那就无所谓谁是主摄了。
我甚至有点幻想 vivo 未来会不会直接塞进三颗两亿像素传感器,充分利用好两亿像素的高像素和 InsensorZoom 特性,将中间焦段的衔接画面做得更为出色……可能想得有点远,但我总觉得,不能浪费了 vivo 对两亿像素传感器宝贵的调校经验和已有的累累硕果。
不过未来的事情,还是交给时间来说明吧。没准,这个梦,它并不是“梦”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