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朋友问我一个问题:西安明城墙四个边角,东北有太华路东南有太乙路西南有太白路,怎么到了西北就成了星火路?
这个问题有意思,值得说说。
其实城墙西北的星火路,原来也是“太”字辈儿的,叫做太岳路。
太华、太乙、太白、太岳这四条大路都是有故事有说法的路,咱一个一个的说。
太华路从西安城出发,过了泾河灞河,往东偏北方向,就是通往华山的大路。华山又叫“太华山”,为道教五岳之“西岳”、“第四洞天”,是道教名山。
太华山名字的由来,最早见于《山海经·西山经》:“又西六十里,曰太华之山,削成而四方,其高五千仞。其广十里,鸟兽莫居。”徐霞客记载“北望太华,兀立天表。东瞻一峰,嵯峨特异。”
这里有个大华沙场,这是西安最早的现代纺织企业,始建于1935年。以前“大”“太”通用,也是得名的一个由来。
太乙路终南山又名太乙山,现在翠华山下还有一个太乙宫。西安城墙东南边通往终南山的路就叫做太乙路了。
太乙即“太一”,原是古代天文学中的星名,王逸注《九歌》说:“太乙,星名,天之尊神。祠在楚东,故云东皇。”后成为先秦两汉民间信仰的最高神明,奉为上帝。
道教吸收了太一信仰,把太一哲学化,看为永恒不变的法则,即“道”,或宇宙的本源。
西安城里城外很多村落街坊以前在南山都有村庙,逢庙会的日子就要朝山,翠华山以及翠华山周边的南五台青华山都是众多寺庙的集中地,以前都叫做汤坊。
太白路太白路自然通往的是太白山,《史记》中载“太白者,西方金之精,白帝之子。”太白山是秦岭山脉的一部分,是道教名山,为“玄德洞天”。
据郦道元的《水经注》中说,汉成帝的时代,太白山已有太白山神祠。
以前关中大旱,就在附近的神山求雨,要是不灵验的话,就去太白山。
但是太白山还是太远了,为避免路途遥远,就在城西南角建立了太白庙,这条路延伸至南的路遂叫太白路,当然这条路也通太白山。
太岳路最难理解的就是西北城墙延伸出来的太岳路。
太岳路通往的是现在宝鸡的吴山,吴山也被称作“泰岳”、“吴岳”、“岳山”,是炎帝后裔太岳部族发祥之地,是我国祭祀炎帝、黄帝最早的地方,为古雍州第一大名山。
《周礼》云:"山镇曰岳,谓吴山为西岳,华山为中岳。"那个时候西岳是吴山,历代祭祀。
吴山以吴岳庙为主,唐、宋、明、清各代均有修建。但是这些名胜古迹历经民初匪祸兵灾,特殊年代的毁坏,所剩甚少,很多人都不知道它原来的名气了。
文革中,西安市很多地名都发生改变,太白路、太乙路、太华路、太岳路也改为援越、红旗、燎原、星火四路。
但是到了1979年,其他三条街道都相继恢复原名,唯独将星火路留了下来,“太岳路”这个名称便成为了历史。
至于为什么太岳路没有改过来,我也不知道,只能猜一下:当时太华路太乙路太白路已经是城区了,而星火路过了红庙坡就是土路,往北还是农业区,加上“星火”这个词文革气息还不算很浓重,所以就懒得改了。
——这只是我个人的臆想,没有根据。
现在的西安市城区的“饼子”越摊越大,名字也越起越多,前段时间做八号线,很多地名都是第一次听说。
要说改名字我是不赞成,有些村子上了楼,进了小区,小区的名字就不叫什么村什么堡什么庄了,就变成了纽约城巴黎都会伦敦港,好像这样才显得大气洋气有品味。
这几年高新区拓展,很多村的小学都叫成了“高新第***小”,编码都上了两位数,真不是“高新”两个字由多香。
要知道,陕师大以前还叫吴家坟呢!
西安是个文化城,要是以前有老地名还是要保留着,要是新地方以前没有名字,起新名字的时候还是要谨慎。
你知道你身边有哪些奇葩新地名,咱唠唠。
云水终南:信步荒野,访路探幽,乡俗俚语,负暄问道。走向山林乡野,探索身边美景,感受民情风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