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立伦突然站了出来,号召全岛2300万人反抗民进党,蓝营全面迎战

希希的笔记 2025-04-21 02:06:57

朱立伦站了出来,没有模糊空间,没有拐弯抹角,直接在第一线喊出:

“号召2300万人反抗民进党”。

时间点选得精准,就在罢免案进入第二阶段的节骨眼上。

他这次站出来,不只是为了连署那么简单,而是将这场“反罢免”行动当成蓝营总动员的起点。

但这场动员并不整齐。

新北市长侯友宜、台中市长卢秀燕双双缺席在第一线的抗争行动,引发舆论关注。

这不是单一事件,而是蓝营内部步调不同、方向不一的真实写照。

侯友宜长期定位偏温和,卢秀燕则擅长维持地方稳定,面对政治冲突倾向于低调。

这种做法虽然在地方层面行得通,但一到全岛性政治角力,就变成了“掉链子”。

朱立伦号召得响,但台面上的人没到齐,气势就少了一截。

反观绿营,不管手段怎样,至少统一了节奏,“大罢免”喊得整齐划一。

这场战争,一开始就是不对称的。

而蓝营必须先解决自己的不协调,才有可能展开全面迎战。

另一边,新党市议员侯汉廷在市议会直接开炮:“司法已死!”

这句话在网络上迅速传播,点燃了不少蓝营支持者的情绪。

他不只是喊话,还把战线拉到了司法体系,让民众意识到,这不是普通的政治攻防,而是涉及制度公平的大问题。

而侯汉廷的出现,也为这场抗争注入了跨党派的新能量。

新党、小党、无党籍议员纷纷发声,认为不能再让民进党一手遮天。

他们虽然政治立场不同,但在反对“大罢免”这一点上迅速达成共识。

这股跨党派联盟的形成,给了朱立伦一股新的支撑力量,也让民进党开始感受到压力。

岛内媒体曝光,新北地检署已经数次对国民党地方办公处突袭搜查。

其中最近一次,还带走了数十份文件。

这明显不是例行公事,而是一种“杀鸡儆猴”的手段。

目的很明确:让蓝营基层不敢再轻举妄动。

但效果正好相反,朱立伦趁势提高声量,指责赖清德“用司法恐吓人民”。

他开始全国巡回演讲,不只是为连署造势,更是逐一揭露民进党背后的运作逻辑。

“你今天不反对,明天他们就会来查你。”

这句话,在一次公开讲话中被他反复强调。

不仅是基层党员听进去了,连中间选民也开始转向关注。

政治局势进一步升温,是从民进党喊出“脱中入北”开始的。

蓝营媒体立刻将其解读为“倚美谋独”的实锤证据,就在立法院里,蓝营议员提案反对该政策,绿营则以多数否决。

这种正面对撞的模式,让本来观望的群众也不得不站队。

但问题又回到了最初,蓝营的步调,仍未完全一致。

朱立伦想打团体战,地方却多半是各自为政,侯友宜与卢秀燕的“沉默”,反衬出党中央孤军奋战的现实。

要真正打赢这场仗,仅靠主席一个人的高调远远不够。

正因为如此,蓝营急需一股“强心针”。

而侯汉廷那句“司法已死”,正好成了最有力的口号之一。

侯汉廷还在社交平台上晒出他与多党派代表的会面照片,并表示:“这不是蓝绿问题,这是岛内法治是否还存在的问题。”

这番话迅速收获大量转发,也让更多年轻人开始参与讨论。

他们可能对党派无感,但对“公平”二字异常敏感。

在社交媒体上,关于“大罢免”与“民主崩坏”的讨论热度持续攀升。

这种舆论变化,是蓝营之前少有的优势。

要继续发酵,就得把握住话语权。

朱立伦明显意识到这一点,开始转向更多青年论坛、网络直播平台发声。

这让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同时开战,绿营的宣传压力也随之加大。

眼下这场战役,已不再是国民党一家在战斗。

如果说过去蓝营只是守着老本行,那现在他们学会了抢占议题、引导民意。

而这一切,得从朱立伦站出来的那一刻说起。

那一刻,是蓝营的转折点。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