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说起民国时期的国军军衔,大家可能都听过那句民间笑话:“少将多如毛,中将到处有。”这话可不是随便瞎编的,而是真真切切反映了当时国军军衔制度的一大乱象。而在这堆乱七八糟的军衔里,有一个特别奇怪的军衔,既不是最高的特级上将,也不是最常见的少将,而是“中将加上将”。这个军衔听着就拗口,但它在国军里却是独一份的存在。从师长、军长到副司令,甚至更高一级的职位,都可能被授予这个军衔。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一、军衔混乱的根源:民国初期的“拉郎配”
要搞清楚“中将加上将”是怎么冒出来的,得先从民国成立那会儿说起。1912年中华民国刚建立,国家四分五裂,各种势力你争我夺。南方有孙中山的革命派,北方有袁世凯的北洋军阀,还有张作霖的奉系、冯玉祥的西北军等等,大家都拥兵自重,谁也不服谁。这些大佬为了拉拢人心、巩固势力,纷纷给手下军官封高阶军衔。管你是打过仗还是没打过仗,只要忠心跟对了人,少将、中将的头衔就跟批发似的发下去。

比如袁世凯当大总统时,为了收买军阀,手下的将军头衔满天飞。孙中山那边也好不到哪去,为了搞革命,也得靠军衔笼络人。后来蒋介石上台,照样玩这套。1927年,他为了拉拢上海青帮大佬杜月笙,直接给了个少将参议的头衔,到了1929年又升成中将。你说这军衔是拿来干啥的?压根儿不是表彰军功,而是政治交易的筹码。这就开了个坏头,国军军衔从一开始就陷入了“拉郎配”的怪圈。
到了国民党名义上统一全国后,军衔问题也没收拾干净。1931年,国民政府颁布了《陆军军官佐及士兵等级表》,想规范一下军衔制度。可惜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没有专门的机构管军衔,谁有权谁就能发。结果就是地方军阀、中央大佬、各部门长官都随便给人封官。马步芳给12岁的儿子弄了个上校军衔,中央居然还批了;杜月笙这种黑帮头子都能混到中将。你说这军衔还有啥含金量可言?蒋介石自己都看不下去了,曾经抱怨说:“国军的兵打不过列强,但我们的将军是他们的几倍了。”这话听着挺讽刺,但也挺实在。

二、新军衔制度的出台:正式军衔和职务军衔的分家
军衔乱成这样,国民政府也不是完全不管。1934年7月到1935年1月,他们重新制定了军衔等级表,1935年3月正式颁布。这次算是动真格的,把军衔分成了两类:正式军衔和职务军衔。

正式军衔是国家发的,代表社会地位和待遇。比如你是个中将,哪怕离开部队了,也能享受跟县长一样的待遇。授予流程很严格,得由国民政府签发,还要在官方报纸上登报公示。委任状里只写军种和军衔,不涉及具体职务。正式军衔分6等18级:

将官(特级上将、一级上将、二级上将)、校官(上校、中校、少校)、尉官(上尉、中尉、少尉)、准尉、军士、士兵各3级

特级上将全国就1个(蒋介石自己),一级上将限额9人,二级上将限额20人。中将和少将呢?没人数限制。这就埋了个大坑,为后来的将军泛滥开了绿灯。

职务军衔是跟职位挂钩的,军事委员会委员长(也就是蒋介石)签发,不用登报,委任状里得写清楚部队番号和具体职务。比如你是师长,就给个中将;军长呢,可能给个中将加上将;再往上,像战区司令,可能就是二级上将。职务军衔的待遇只在你干这个职位的时候有效,调走了就没了。
这套制度设计初衷是好的,想把军衔和实际指挥权分开,解决滥发的问题。但现实执行起来,却又是另一回事。

三、“中将加上将”的诞生:国军独有的过渡军衔
新军衔制度里,最奇葩的就是“中将加上将”这个玩意儿。它是正式军衔里的一个特殊级别,待遇比普通中将高,但又不如二级上将,属于两级之间的过渡。为什么会有这么个东西呢?

原因很简单:中将太多了,晋升空间却不够。1935年的制度规定,上将人数得严格控制,特级上将1人,一级上将9人,二级上将20人,满了就不加了。可打仗有功的军官怎么办?总不能一直卡在中将吧。于是国民政府又搞了个《陆军中将加衔暂行条例》,允许中将“加上将”,既给点甜头,又不打破上将的限额。抗战期间,这种“中将加上将”的编制大概有30多人,只有上将位置空出来,才能从中将加上将里挑人补上。
但这还不算完。职务军衔这边也有“中将加上将”。当时国军最高常设单位是师,后来为了抗战临时组建了军级单位。军长一般被赋权“中将加上将”,师长是中将,旅长是少将。到了1935年12月,军事委员会又改了规定,军长可以直接给上将,师长给中将,旅长给少将。这样一来,“中将加上将”既出现在正式军衔里,也出现在职务军衔里,成了从师长、军长到更高职位都能用的一个“万能衔”。
四、抗战时期的军衔大膨胀,乱象频发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全国上下都得“守土抗战”。国军一下子把所有武装力量都收编进来,包括红军、地方军阀的部队,总数从1935年的170万暴涨到1945年的500万,还不算牺牲和失踪的400多万。军队规模大了,指挥体系也得跟着变。从军委到行营、战区、集团军,再到军、师、旅,层级越来越多,军官需求也水涨船高。
为了适应战时需要,1939年军委颁布了《战时任官暂行办法》。规定正式军衔和职务军衔可以不一致,正式军衔比职务军衔低一级算正常。而且将官的晋升时间也缩短了。打仗嘛,军官得靠军衔指挥人,没军衔谁听你的?结果就是将军数量蹭蹭往上涨。到1945年抗战胜利,正式中将授予了470多人,少将1900多人。职务军衔就更夸张了,因为审批简单,要求低,稍微有点资历的都能弄一个。

这时候“中将加上将”就派上用场了。比如军长、副司令这些职位,正式军衔可能是中将,但职务军衔可以给“中将加上将”,甚至更高。像张发奎、陈诚、卫立煌、马鸿逵这些大佬,都拿过“中将加上将”。可问题在于,军队太庞杂,军官太多,实际职位和军衔经常对不上号。有的师长是中将,军长也是中将,甚至副司令还是中将,大家挤在一个级别上,谁也不服谁。

军衔多了,管理就更乱了。正式军衔流程复杂,晋升慢,军官们嫌麻烦,都爱用职务军衔。反正样式跟正式军衔一样,戴着也威风。蒋介石看不下去,1945年5月22日专门讲话,说:“军衔是国家名器,必须尊重。可咱们的军人随便换军衔,太滥了!”可他自己也没啥底气,因为他也带头乱来。比如宋希濂,1935年先给上将职务军衔,1936年又破格给中将正式军衔。下边的人一看,老大都这么干了,咱们还客气啥?
结果就是军官们口袋里揣好几副军衔,见人换一套。胡宗南是第十战区司令官,中将军衔,可他手下的集团军总司令、军长、师长,甚至旅长,好多也是中将。更离谱的是,有些集团军司令还比他高,像马步芳、马鸿逵是上将。这还不算啥,前线的廖耀湘、胡琏,军统的戴笠,正式军衔才上校,可干的活都是将军级别的,穿着上校军服去开会,谁好意思啊?干脆就自个儿挂上中将肩章,反正没人管。

到了1948年解放战争,国军军衔彻底玩脱了。国民党内忧外困,打不过解放军,又拿不出啥好招,只能靠发军衔拉人。中将数量直接飙到900多位,少将更是多得数不清。军需处长都能挂个少将,师长、军长、副司令随便都是中将。结果打仗的时候,被俘的国军军官里,中将一抓一大把。据统计,解放军俘虏的国军中将就有177位。这在全世界都独一份,哪有军队被抓这么多将军的?

1949年国民党败退台湾后,为了拉拢大陆的“反共义士”,中将军衔发得更不值钱了。啥人都能给,啥职位都能挂。民间那句“少将满地跑,中将到处有”算是彻底应验了。而“中将加上将”这个怪胎,也随着国军的崩溃淡出了历史。

“中将加上将”之所以奇怪,主要有这几点:
适用范围广得离谱:从师长到军长、副司令,甚至更高职位,都能用这个军衔。别的国家哪有这么随意的?

身份模糊:它既是正式军衔里的过渡,又是职务军衔里的常客,弄得人分不清到底算啥级别。
数量失控:本来是想控制上将人数,可中将和“中将加上将”没限额,最后还是将军满天飞。

实用性强又滥:抗战时靠它撑场面,战后却成了腐败的工具,前方打仗,后方捞钱。

“中将加上将”这玩意儿,说白了就是民国国军军衔乱象的一个缩影。国家一盘散沙,军队派系林立,军衔成了拉拢人心的道具,而不是军功的象征。蒋介石想管,又管不住,自己还带头乱搞,最后搞得中将遍地跑,连“中将加上将”这么个怪胎都稀松平常。这军衔啊,不是国军的荣耀,而是那个年代腐败和无序的真实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