镌刻在清明雨中的警徽——174道星光与未归人的春天

直言社论 2025-04-04 11:41:19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联系删除

2024年的春天,空气中弥漫着细雨和思念。清明节前夕,公安部公布了一组沉重的数字:这一年,全国共有174名辅警因公牺牲,他们的平均年龄不过三十余岁。这些年轻人,有的刚穿上制服,有的已在街头巷尾奔波了十多年。正如那句老话,“哪有什么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辅警队伍作为公安系统的重要力量,常年冲锋在治安巡逻、抢险救灾的第一线,却鲜少被聚光灯照亮。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公安队伍累计牺牲人数已超1.7万,而辅警群体更是默默扛起了“守护者”中最艰辛的那部分责任。当我们在节日团聚时,他们正风尘仆仆地处理纠纷;当城市陷入沉睡时,他们的脚步仍踏遍街头。这些数字背后,是一个个戛然而止的人生,也是无数家庭破碎的叹息。我们是否想过,这些“无名英雄”的故事,究竟该如何被铭记?

未竟哨音·超人永眠

凌晨的无锡街头,寒风刺骨。跨年夜的钟声还未敲响,辅警许林南已跟着民警冲进一场抓捕行动。嫌疑人挣扎反抗,他死死扣住对方手腕,直到手铐“咔嚓”一声锁紧。没人想到,这竟是他最后一次执勤。回所路上,许林南突然捂住胸口倒下,抢救室的灯光亮了整夜,却再没等来他的苏醒。从警十年,他参与处理了1600多起警情,帮80多个家庭化解矛盾,甚至记得辖区每一条小巷的拐角。他的制服口袋里还揣着女儿画的“超人爸爸”,可惜承诺的游乐园之旅,永远停在了2024年的第一天。

三城刻度·糖融寒冬

这样的故事并非孤例。在苏州,交警中队的玻璃窗后总放着一盒润喉糖——那是55岁的许允若生前执勤时必备的“武器”。他曾顶着烈日连站八小时疏导交通,也曾为救车祸伤者徒手掰开车门,手掌被铁皮划得鲜血淋漓。2023年冬天,一辆失控货车将他撞飞十余米,弥留之际,他念叨的仍是“路口堵了没有”。更让人揪心的是仪征市的王在兵,高温预警的红色信号灯下,他连续工作11小时后猝然倒下,执法记录仪里最后一段影像,是他弯腰帮抛锚车主换轮胎时,后背汗湿的警服紧紧贴在皮肤上。

百万守护·平凡铸安

这些辅警的生命刻度上,刻满了“平凡”与“极致”。他们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用琐碎日常筑起安全的藩篱:调解夫妻吵架时被挠伤手臂,追捕小偷时磨破三双鞋跟,暴雨天背着老人蹚过齐腰深的积水……据统计,2024年全国辅警参与处理的治安案件超百万起,而每一起“小事”背后,都可能藏着致命的危机。就像网友的留言:“原来我们习以为常的平静,是他们用命换来的‘零事故’。”

花岗岩上·星光不灭

当名单上的名字化作纪念碑的鎏金刻字,活着的人仍在负重前行。清明节前,江苏公安厅组织80名青年民警擦拭英烈纪念墙,花岗岩上612个名字中,22个新增的凹痕还泛着青灰。在许林南的墓前,同事们轮流讲述他生前爱讲的冷笑话,笑着笑着就红了眼眶;许允若执勤过的路口,市民悄悄摆上白菊,花瓣被风吹散时,仿佛他仍在指挥交通的手势。这些细碎的纪念,让牺牲不再只是统计报表上的数字,而是具体到某个清晨没喝完的半杯豆浆,某次夜巡时瞥见的星光。

辅警的故事,像散落在人间的星子,单看或许微弱,汇聚却成照亮黑夜的星河。他们不是天生的英雄,只是选择了挺身而出的凡人。有人问:“值得吗?”或许答案藏在走失儿童母亲颤抖的拥抱里,在车祸现场群众自发的掌声中,更在每一个平安归家的夜晚——当警灯划过街道,那抹红蓝交织的光,便是写给这座城市最温柔的情书。

结语

“微光会照亮微光”,这些辅警用生命点燃的火种,终将燎原。当我们为“174”这个数字痛心时,更该思考:如何让防护网织得更密,让保障制度落得更实,让“早点回家”不再只是遗属的奢望。毕竟,最好的致敬不是泪水,而是让后来者不必成为纪念碑上的名字。下次遇见街角的辅警,不妨递上一瓶水,道声“辛苦”——因为所谓的盛世安康,从来都是无数双手共同托举的重量。

0 阅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