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风靡的乌苏啤酒,为啥现在不火了?饭店老板:4个原因很现实

小律是良人 2025-04-15 03:13:58

一年卖出10亿瓶,被称为“夺命大乌苏”的新疆啤酒,曾是多少人夏夜烧烤摊上的必备。

它凭借着独特的口味和地域风情,一举夺魁拿下烧烤摊的榜首,同时赢得很多忠实的粉丝,鼎盛时期,几乎每一个烧烤摊都有它的身影。

然而,如今它却逐渐消失在大众视野,令人唏嘘,从爆红到遇冷,乌苏啤酒究竟经历了什么?

从籍籍无名到家喻户晓

要了解乌苏啤酒为何有今天的局面,首先要简单看看中国啤酒行业的发展历史,乌苏啤酒的成功并非凭空而来。

啤酒进入中国的时间很早,清朝光绪年间就有了。

当时,在哈尔滨出现了一家乌卢布列夫斯基啤酒厂,它就是现在哈尔滨啤酒的前身。

这家酒厂是俄国人建的,最早接触啤酒的中国人是在使馆工作的工人,因为礼貌,公使夫人把这种在欧洲很常见也很便宜的啤酒分给他们。

谁也没想到,这种颜色像马尿,味道像药的“洋啤酒”会在中国人的心里扎根。

不过,当时的经济水平下,啤酒并不是普通人能消费得起的,所以发展很慢。

改革开放后,中国啤酒业才真正开始蓬勃发展,各地纷纷兴建啤酒厂,青岛、北京、上海等地都出现了新的啤酒品牌,呈现百花齐放的局面。

然而,当时粮食紧缺,普通百姓生活尚且困难,生产啤酒又需要消耗大量粮食,啤酒自然难以成为大众消费品。

乌苏啤酒正是在这样特殊的时代背景下诞生的,1986年,它在天山北坡的乌苏县成立,赶上了“啤酒专项工程”的机遇,仿佛自带光环,但发展之路注定充满挑战。

乌苏啤酒的起步阶段其实挺难的,因为市场上早就有了实力强劲的竞争对手——新疆啤酒。

新疆啤酒家底厚实,整个生产链条都自己掌控,从原材料到最后的包装,什么都自己来,特别厉害,甚至还买下了吐鲁番的玻璃厂,把市场的主动权抓得牢牢的。

和新疆啤酒比起来,乌苏啤酒当时的实力就差远了,资源也不够,所以很长时间里,乌苏啤酒一直被压着打,几乎没有还手之力,差点就关门倒闭了,差点就从市场上消失了。

不过后来,2006年的时候,情况出现了变化,新疆啤酒因为一些原因,像是国企改制没成功等等,导致经营上出了问题,这就给了乌苏啤酒一个机会。

乌苏啤酒抓住机会,成功地收购了新疆啤酒集团,旗下包括昌吉啤酒、喀什啤酒和天山啤酒等多个新疆本地品牌。

这次收购让乌苏啤酒摆脱了被市场淘汰的风险,并且迅速成为新疆啤酒市场的领导者,占据了主导地位。

这可以说是乌苏啤酒发展历程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为其未来的成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015年,啤酒界的大佬嘉士伯出手,完全买下了乌苏啤酒,这下乌苏啤酒有了更雄厚的资金和更广阔的销售渠道,准备大展拳脚。

嘉士伯旗下有很多啤酒品牌,像山城啤酒、大凉山啤酒、拉萨啤酒、大理啤酒等等,几乎覆盖了全国。

这次收购,嘉士伯算是真正掌握了整个西部地区的啤酒市场。

有了嘉士伯的支持,乌苏啤酒开始进军全国,乌苏啤酒靠着和其他啤酒不一样的地方,比如更高的酒精浓度和麦芽浓度,营造出“够劲儿”的特点,再加上“夺命大乌苏”的网络宣传,一下子就火了,成了年轻人喜欢的网红啤酒。

乌苏啤酒和其他廉价啤酒不一样,它的酒精度数和麦芽浓度都更高。

大约4.3%的酒精度,加上11°P的原麦汁浓度,以及620ml的大容量,让人更容易喝醉,后劲也足,所以被年轻人戏称为“夺命大乌苏”。

乌苏啤酒巧妙地把自己和烧烤摊、夜市这类地方联系起来,让大家一想到这些场景就想到它。

通过这种口口相传的口碑营销,它的名气迅速扩大,“你能喝几瓶大乌苏?”也成了年轻人聚餐时常说的话。

最终,乌苏啤酒一年卖出了10亿瓶,销量非常高。

盛名之下,危机四伏

乌苏啤酒虽然名气很大,但风光日子并不长,很快就显出衰落的迹象。

被嘉士伯收购后,乌苏啤酒的生产方式变成了工厂化的大规模生产,这样做虽然产量提高了,成本也降低了,但也可能改变了啤酒原来的味道。

不少老顾客都说,现在的乌苏啤酒味道变了,不再是以前的新疆啤酒,失去了那种特别的风味,感觉已经不是记忆中的味道了。

对于喜爱乌苏啤酒老味道的顾客来说,现在口味的变化让他们一时难以适应,毕竟大家已经习惯了之前的口感。

另外,乌苏啤酒的原料也和以前不一样了,过去用的是优质大麦和大米,现在改用大麦和啤酒花了。

这种原料上的变化,很可能直接影响到啤酒的味道,让消费者觉得喝起来跟以前不一样了,大家自然会对这种改变有些不适应。

乌苏啤酒的市场策略也存在一些问题,它的主要市场在新疆和西北地区,其他地方的销售渠道还不够完善,影响了它进一步扩大规模。

虽然曾经因为网络传播而“一瓶难求”,但这种火爆的情况并没有持续,主要原因是乌苏啤酒的扩张速度不够快,相比那些在各地建立工厂或灌装厂的品牌,乌苏啤酒的工厂主要集中在新疆和西北等地。

这无疑增加了运输成本,也拖慢了铺货的速度,导致供不应求的局面难以维持。

终端商家卖乌苏啤酒,赚得不多,卖得也不快,虽然酒劲大是乌苏的特色,但这也吓退了一些顾客。

现在大家都更注重健康,知道喝太多酒不好。

“喝了上头,第二天头晕”的经历让很多人不太想买,人们更喜欢度数低、更健康的啤酒。

乌苏啤酒的价格也让一些人觉得贵,

当时一瓶8块钱,不算便宜。别的牌子的啤酒更便宜,相比之下乌苏的价格就没有优势。

啤酒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不好混了,其他品牌也开始学乌苏,推出类似的大瓶装、高酒精度的啤酒。

比如,青岛啤酒就出了个“老青岛”,容量更大,价格和乌苏差不多,摆明了要抢乌苏的市场。

雪花、青岛、燕京、百威这些老牌啤酒大佬,牌子硬,卖得多,也在挤压乌苏的空间,乌苏的日子不好过。

这些品牌的产品种类繁多,口味选择也更加丰富,可以更好地满足不同人的喜好。

雪花啤酒以清爽和醇厚的味道受到欢迎,青岛啤酒则以纯净协调的风味和清爽的口感著称。

燕京啤酒的原浆白啤具有浓郁的麦香味,百威啤酒则以其清淡的口味和特别的酿造工艺而广为人知。

乌苏啤酒的反思与启示

乌苏啤酒的快速崛起和随之而来的衰退,就像一个典型的网红产品故事,短时间内它风靡一时,但很快又没了声响,这其中有偶然因素,也有其内在原因。

“夺命大乌苏”的名号和网络推广确实帮了大忙,但产品自身的问题以及不当的市场策略才是导致它衰落的关键。

可以说,乌苏啤酒的经历反映了一个常见的商业规律:谁能抓住年轻人的心,谁就能赢得市场。

乌苏啤酒能取得今天的成绩,很大程度上源于它能准确了解年轻人的喜好,但是,光是迎合年轻人的口味还不够,重要的是要持续关注他们的需求变化。

只有不断根据年轻消费群体的变化调整策略,才能保证乌苏啤酒的持续发展。

乌苏啤酒的例子让我们反思网红产品能红多久,它们通常靠着特别的亮点和厉害的宣传走红,但想一直受欢迎,还得不断创新、保证质量、找准市场定位。

乌苏啤酒的下滑提醒我们,光靠炒作和短暂的红利是不够的,没办法保证一直成功,只有扎实做好产品,才能走得更远。

想让产品长久受欢迎,要多方面努力,持续吸引消费者,不能只想着靠一时的人气。

现在信息太多了,大家很容易关注新的流行事物。

网红产品如果质量不好,没有真本事,很快就会没人记得,像一阵风一样消失。

消费者注意力转移得非常快,如果产品本身不够硬,光靠炒作很难维持热度,最终会被市场淘汰。

乌苏啤酒的挑战与机遇

乌苏啤酒现在遇到了很多难题,需要多方面的考虑,才能找到新的赚钱机会。

尤其是,现在大家消费水平提高了,对啤酒的要求也更高了,希望选择更多样、更有个性的产品。

未来是变数,说不定那天,乌苏啤酒会再一次回到大众视线,话说你喝过吗?

参考资料

喝一瓶就“上头” 网红大乌苏如何成功“出圈”?新浪财经2021-06-30 11:41

0 阅读:34

小律是良人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