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军后,到底该出去工作,还是领未就业补助?”前些天,军嫂小李满脸愁容地向我抛出这个问题。事实上,这道复杂的选择题,正横亘在无数随军军嫂面前,成为她们人生路上一道难以跨越的关卡。
文|剑客安之
图|大唐
编辑|剑平

作为一名随军长达十余年、始终未能重返职场的军嫂,我本能地觉得,若能在新环境里找到合适的工作,走出家门、回归职场无疑是更好的选择。毕竟,长期处于无业状态,会在经济、社交、心理和个人发展等方面,衍生出诸多令人困扰的问题。
经济层面——
工作是家庭收入的关键来源,一旦长时间脱离职场,就如同切断了稳定的经济命脉。回顾我的经历,自从随军后,为了照顾孩子,不得不放弃工作,家庭的所有开支全靠爱人一人的工资支撑。
房贷、孩子的教育费、日常柴米油盐,还有人情往来,每一项支出都像沉甸甸的担子。
尽管有随军未就业补贴,但在不断攀升的生活成本面前,这些补助不过是九牛一毛。
看着身边有工作的军嫂经济独立,我与她们之间的经济差距越拉越大,家庭生活品质也形成了鲜明对比。时常为此而感觉到焦虑。

社交方面——
曾经,在老家时,同学、朋友、同事环绕,随时都能约着聚餐、出游,生活丰富多彩。可随军来到驻地后,我的世界仿佛突然缩小了。
除了认识几位爱人同单位的军嫂,再就是孩子同学的家长,社交圈子变得狭窄又单调,信息交流和社交活动少得可怜,那种孤独感常常在夜深人静时悄然袭来。
心理方面——
作为一名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女性,内心向往经济独立。但随军后,只能无奈过上“手心向上”的生活,这让我内心充满不甘与煎熬。
虽然爱人从未对我的花销有过任何怨言,但每一次伸手要钱,都像是在刺痛我的自尊心。
看着家庭存款不见增长,我也总是陷入深深的焦虑,生怕成为爱人的负担,即便他一再宽慰,但这份不安却始终挥之不去。
个人发展方面——
曾经在职场中自信干练的我,如今因长期脱离工作,专业技能早已生疏,行业里日新月异的趋势、层出不穷的新技术,更是让我感到陌生又惶恐。随着年龄的增长,即便有机会重返职场,摆在我面前的也大多是不太理想的工作机会,竞争力大不如前。

基于自己的亲身经历,我满心希望能帮小李做出正确的选择,便极力建议她抓住工作机会。然而,听完她的情况后,我却陷入了沉默——原来,这道题根本没有标准答案。
小李已经随军到驻地,一次逛街时,她发现了一场招聘会,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去面试,竟然通过了。这份工作早八晚五,每月扣除社保后,到手工资3500元,单休。
相比那些随军后难以找到合适工作的军嫂,这本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她却愁眉不展。原来,她家中有个年仅两岁的孩子,还不到上幼儿园的年纪。如果外出工作,孩子的照料就成了大难题。
聘请白班保姆,每月至少4000 元,算下来,自己辛苦工作一个月,工资还不够支付保姆费用。

若不请保姆,就只能请公婆来帮忙,但老人不愿离开熟悉的生活环境,做思想工作费时费力,而且两位老人的日常开销也是一笔不小的支出。
更何况,与公婆长期同住,生活中的磕磕碰碰难以避免,到时候不仅经济紧张,精神上也会疲惫不堪。
如果选择不工作,小李每月能拿到1066元左右的随军未就业补助,加上地方补贴,总共约 2000元。
好处是,她能亲自照顾孩子,也不用面对和公婆同住的潜在矛盾,孩子一天天长大,照顾起来也不像小时候那么吃力。
弊端则是我上面说的那些,经济上的压力、社交圈的封闭、心理上的负担,以及未来就业竞争力的不断下降。

其实,在这道两难的选择题背后,藏着无数随军军嫂的心酸与无奈。对她们而言,无论选择就业还是领取补助,都没有绝对的对错,只有不同的取舍与牺牲。
现实往往比想象更残酷,像小李这样能说服公婆来帮忙带孩子的只是少数,大部分军嫂都和我一样,无人帮衬,只能独自承担起照顾家庭的重任。
有人建议,可以等孩子上学后找些时间灵活的兼职。但这条路也布满荆棘:且不说能否找到合适的兼职,就算找到了,一旦就业,还算不算随军未就业人员?还能不能继续领取补助?
从政策规定来看,显然是不行的。兼职收入微薄,一个月几百块,最多千把块,还不如未就业的补助多,实在不划算。

现实中,确实有军嫂偷偷找工作,工资不高也没交社保……
对于小李和众多面临同样困境的军嫂来说,无论最终如何选择,都要坚定地相信自己的决定。因为每一种选择都饱含着对家庭的爱与责任,每一份付出都值得被尊重。
或许在这条路上,大家会走得格外艰难,但只要心中有信念,努力进取,终能在支持家庭与实现自我价值之间,找到属于自己的平衡点,书写出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