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方已正式提出和谈条件,并进行最后一次对美增加关税,此举是否可能推动中美关税争端走向终结?特朗普政府对此持何种立场?
近期,中美两国在关税问题上针锋相对,关税争端态势升级,犹如一场激烈的关税较量。在这场较量中,哪一方更占优势呢?显然,并不是美国!

北京时间4月10日凌晨,他签下一纸行政令:对75个国家暂停征收关税90天,还承诺降低10%的互惠关税。但转头就对中国抡起125%关税的大棒,这手分化瓦解玩得够狠。
尽管当前有观点认为,美国总统特朗普通过暂停对75国"对等关税"90天,却单独针对中国加征关税,是出于精准遏制中国的战略考量,甚至带有"分化拉拢"的意味,但这种设想实属脱离现实的空想。究其原因,关税壁垒根本无法阻挡中国发展步伐。制造业现代化进程门槛极高,且实体产业天然盈利性弱于金融业,在此背景下,其他国家既无动力也无必要投入巨资发展制造业——直接从中国进口成熟产品岂不更符合经济规律?

或许有人会提出,其他国家发展自身制造业,能够促进其国家利益。然而,关键问题在于,这些国家中究竟有哪家企业愿意主动承担这一“风险投资”呢?答案显然是没有,就连特朗普也不指望美国企业会如此行事。那么,特朗普为何要对全球商品加征关税呢?原因在于,他深知那些习惯于通过金融游戏获取巨额利润的美国企业,已经难以再适应从高利润行业转向低利润的实体产业,即“由奢入俭”的转变对他们而言极为困难。因此,这些企业在助力美国制造业振兴方面所能发挥的作用也相当有限。基于这一认识,特朗普试图通过加征关税的方式向全球企业施压,外资企业要么自己出钱扛关税造成的成本上升,要么自己忍受涨价造成的销量下滑。如果都不想,那就乖乖去美国投资建厂,把本国的产业链和就业贡献给美国。

然而,特朗普的贸易策略最终遭遇了挫折。他惊讶地发现,在全球范围内挑起贸易争端后,美国经济市场竟成为首个承受不住压力的环节。为此,他不得不宣布将“对等关税”措施暂停90天,这一局面客观上对中国有利。尽管美国试图将中国排除在贸易体系之外,但中国商品仍可通过改变出口产地标识等方式,继续进入美国市场。事实上,无需中国亲自操作,越南、墨西哥、加拿大等国的商家为追求利润差价,很可能会乐意扮演“中间商”的角色。
更何况,中方的反制异常精准。4号的时候,中方再次发布关于中重稀土物项的出口管制措施。这些稀土元素适用于尖端技术核心领域,比如美国的F-35、“爱国者”导弹的生产都要用到它们,而中国是这些材料在全球范围内为数不多的卖家。所以中方对这些材料进行出口管制,可以精准打击美国高端制造业供应链。

尽管中方在应对美方挑衅时表现出坚定立场,但始终保持着通过外交渠道与美方对话的开放态度。以9日外交部发言为例,中方在回应美方关税威胁时,既明确将实施贸易霸凌行为的美国形容为"野蛮行径的制造者",又重申中方不会主动与采取极端措施的国家进行非建设性接触。但同时强调,若美方真正希望就关税议题展开务实对话,必须立即停止单边主义行径,回归理性协商轨道。这一表态给美国人就中美沟通指一条明路。
实际上,通过审视当前中美关税争端,我们不难发现,中方不仅在此次事件中向美国展示了推动中美谈判的正确路径,而且在每一次回应中,都反复强调了一个核心观点,即期望美方能够与中方携手,在平等与相互尊重的前提下,通过对话来化解分歧。这一立场蕴含着两层深意:
其一,这实际上构成了中方提出的和谈先决条件,表明想通过对话谈判解决问题,就应该停止极限施压,胡作非为;但如果特朗普拿出尊重态度,中美并不是无法谈判,关税战也或将迎来结局。
第二,此举有助于中国争取国际社会的支持。中美两大经济体若彻底中断经贸往来,其负面影响将不仅局限于两国,而是会波及全球。在此情境下,中国展现出积极与美国协商的姿态,有助于避免在国际上被贴上“拖延谈判”的标签。那么,这一标签理应由谁承担?显然是频繁挑起关税争端的美国。特朗普政府不断对中国商品加征关税,实际上是在损害其他国家的经济利益。因此,一旦全球各国形成合力,美国将面临巨大压力。特朗普政府当前对中国采取的强硬措施,实质上是在为自身树立更多敌意。这就如同在游戏内滥用群体嘲讽技能,最终只会让美国成为众矢之的。其他国家遭受的损失越严重,美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孤立程度就越高,最终可能自食恶果。

但是,对于中国展现的善意,特朗普并不想领会,显然已经“杀红眼”了!
4月10日,美国白宫发布公告,调整了对于中国关税,美方宣布的125%变成了145%。从10%到145%仅仅用了不到半月!中国也不惯着,给这场关税风波画上句号——自2025年4月12日起,调整对原产于美国的进口商品加征关税措施,由84%提高至125%。并强调如果美方后续对中国输美商品继续加征关税,中方将不予理会。事实上关税战到此时,再加也没有意义了,在目前关税水平下,美国输华商品已无市场接受可能性。当然中国往美国出口的商品也没有了优势!
对此,港大前海国际研究院院长郑永年教授指出,“关税之争始终是有限度的”,“只要关税加到60%-70%,跟加到 500%其实没(多大)区别”,因为在这个关税税率下,已经“没法做生意了”,也就是实际上的中美贸易“脱钩”

那么美国为何要宁愿中美“贸易脱钩”,也要无休止的增加关税呢?
主要有两个方面的目的:一方面,降低美国市场对于中国商品的“依赖”,继而为进一步恶化中美关系做准备。另一方面,美国寻求中美“贸易脱钩”,也是为了遏制中国的发展。
其实,早在去年美国大选的时候,特朗普也声称自己如果赢得大选,将会推动美国和中国全面脱钩。特朗普的前国家安全顾问罗伯特·奥布莱恩也详细阐述了特朗普第二任期的外交政策蓝图,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提议便是彻底“脱钩”中美经济。

特朗普显然意识到,中国目前作为全球最大的资源消耗国、制造业大国和出口国,其经济发展高度依赖现有的产业模式。若北美经济循环体系将中国排除在外,而中东、南美及非洲等新兴市场的规模又不足以填补缺口,中国将面临产能过剩的困境,经济体系或将遭受重大冲击。在此情况下,特朗普认为无需诉诸军事手段,即可削弱中国这一战略竞争对手,进而巩固美国在全球的霸权地位。
当然,美国推行中美“贸易脱钩”政策同样会对其自身造成负面影响。关键问题在于,美国究竟能否找到替代中国的供应商,以生产价格合理且品质优良的消费品,例如玩具、纺织品以及家用电器等。自2023年起,美国已着手实施“去风险化”战略,着重推动供应链多元化,并借助“友岸外包”模式,从墨西哥、越南等国家采购替代商品,以期降低对中国制造业的依赖。然而,由于这些“替代国”在产能和技术层面存在局限,美国至今仍难以实现完全的“去中国化”目标。

这次特朗普铁了心要跟中国过不去了,2个月内将中国商品关税提高到100%以上,或决心与中国制造“分道扬镳”。其能否成功,关键在于美国民众对高通胀的容忍度及能否找到替代中国的“制造业大国”。
外交部发言人林剑表示:关税战、贸易战没有赢家,中方不愿打,但也不怕打。如果美国想要战争,无论是关税战、贸易战,还是其他类型的战争,我们都准备战斗到底。
当前,中美博弈已临近关键转折点,关税战与贸易脱钩或仅为初步阶段。全球最大对冲基金创始人瑞·达利欧近期发文强调,美国长期依赖债务扩张支撑超前消费,而中国经济曾存在出口依赖特征,这种“债务国-债权国”的失衡共生关系已达临界状态。他指出,现有经济模式必将重构,传统货币与经济秩序面临终结。在新秩序形成过程中,全球性经济衰退或重大地缘冲突的风险不容忽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