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65年10月的某一天,国家建委主任谷牧抵达成都,召开关于大三线建设的重要会议,会议中,他惊讶地发现曾是国防部长的彭老总坐在台下。当彭总称呼他为“小谷”时,谷牧急忙下台,要求彭总离开会场。彭老总坚持留下,声称作为大三线建委副主任,他有责任亲自参与会议,但为何谷牧会坚持让彭总离开?
1955年初,第三届国家建委的重新组建,国务院急需找到合适的领导团队,周总理多次征求谷牧的建议,期望他能提供宝贵的指导意见。谷牧凭借其丰富的经验和敏锐的洞察力,积极参与了领导班子的精心挑选,以确保委员会能高效运行。

组建过程顺利,但建委主任的人选一直难以敲定,在那个工业建设尤为关键的年代,建委的角色尤其重要,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经济发展和工业布局,对主任的选择格外慎重。
周总理在人选的决定上犹豫不决,直到有一天,他注意到谷牧在筹建过程中的勤奋和专注,这让他眼前一亮。他惊喜地说道:“谷牧不正是我们需要的建委主任吗?我怎么没早点想到!”兴奋之余,他立即将这一想法上报给毛主席。

毛主席对此提议十分赞成,他迅速作出决定,支持谷牧担任这一职务,他的支持为谷牧的任命增添了权威和信任,使谷牧的晋升过程得以顺利进行。谷牧正式走马上任,开始了他作为国家建委主任的职责。他要确保委员会的高效运作,推动国家的工业项目,协调资源,优化计划,以确保项目的顺利实施。
谷牧刚上任国家基本建设委员会主任不久,便迅速行动起来,特别关注了西南地区的三线建设项目,为了亲自监督和推动工程的顺利进展,他计划前往四川进行一次详细的考察。

在筹备此行前,谷牧了解到,彭德怀将军也在四川参与三线建设,并担任了项目的副主任,尽管职位上谷牧高于彭将军,他对彭的军事才能和人民中的崇高声望早有耳闻,并对此深感钦佩。他希望在四川的时候能有机会亲自见到彭老总,并向他学习和交流。
在1965年的深秋,彭老总享有休闲的时光的前国防部长,突然收到一通紧急电话,通知他前往北京人民大会堂,讨论一项重大议题。尽管心中充满疑问,彭老总还是迅速做出了积极的响应。到达后,他意外地发现,电话中提到的神秘领导竟是彭真。

彭真向彭老总详细介绍了关于三线建设的计划——这是六十年代一个声势浩大的国家安全工程,旨在将重要工业和军事设施转移到相对安全的中西部地区,如四川和贵州,构筑起一个坚不可摧的战略后方。
中央考虑到了保密和战略需求,需要一位经验丰富的军事领导人来领导这一任务,彭老总因其昔日的战场英勇和作为前国防部长的背景而成为理想人选。

彭老总对此安排持谨慎态度,他谦虚地表达了自己的顾虑:“我的强项是指挥作战,对于工业建设,我恐怕帮不上忙。” 彭真试图说服他,提到军工领域的经验,但彭老总坚持认为自己与军队已久未有联系,且对工业领域知之甚少,更希望能回归农村,从事他熟悉的调研工作。
9月23日一大早,彭老总接到毛主席秘书的紧急电话,毛主席已在外面等候,面对面的交谈中,毛主席再次强调:“后方建设迫在眉睫,这项任务非你莫属。

在毛主席的坚持和国家的需求面前,彭老总无法拒绝,11月30日,彭老总历经长途跋涉,终于抵达成都。第二天,他就开始了紧张的工作,由建委主任李井泉陪同,逐个拜访各部门。尽管只是第三副主任,但彭老总凭借他丰富的经验和过去的杰出贡献,赢得了所有同事的尊敬和特别关照。
到达四川后,谷牧原计划在调研结束后拜访彭德怀,他没有预料到的是,他们会在一次项目汇报会上不期而遇。会议中,当谷牧看到彭德怀坐在听众席中认真听取汇报时,他内心感到一阵不适。

不顾会议的正式性,谷牧立即中断了发言者,走向彭德怀,他低声对彭老总说:“彭老总,您怎么来了!真是令人感激。但您年事已高,若感觉疲累,我可以在稍后将会议要点专门向您详细汇报。请您先回去休息。
彭老总对谷牧的关心表示感谢,但他决定留下来继续参与会议,强调自己作为项目副主任的责任。谷牧尊重彭将军的决定,会议继续进行,但他在整个过程中都特别注意保证彭将军的舒适与尊严,确保他能在合适的环境中参与讨论。

在会议上,谷牧详细阐述了大三线建设的核心要素和严格要求,特别指出了避免无序搬迁的重要性,确保参与建设的各方明确目标和方向,高效推进工程。
当彭德怀走上讲台发言时,他谦逊地表达了自己的立场:“我担任副主席,我更愿意视自己为团队中的一员。我坐在下面,听取大家的发言,对我而言是最合适的。” 彭德怀对谷牧讲述的内容进行了认真的记录,表现出他对任务的重视。

会议结束后,谷牧注意到彭德怀坚持这一谦和态度,于是主动走到他的身边,亲自引领他前往自己的车辆,一路上与彭老总进行了深入交流。在谈话中,谷牧询问彭德怀在推动大三线建设过程中遇到的挑战,彭德怀指出:“在推进三线建设的同时,我们必须重视农业发展,因为农业是国家的根本。
谷牧认同这一点,并进一步指出:“确实,农业是国家发展的基石,但我们在发展农业时也需要同时加强水利和电力基础设施的建设,因为这些是确保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彭德怀听后深受启发,他意识到在三线建设中对水电系统的忽视可能会对整体国家建设产生长远的影响,他立刻记录下这一重要观点,决定将这一策略纳入到未来的规划中。
会议结束后,谷牧再次拜访了彭德怀,尽管彭老总对他的到访表示担忧,担心引起不必要的议论,但谷牧并未退缩,他陪伴彭老总返回其居住的简朴房间,二人深入探讨了大三线的发展方向以及彭老总在后勤管理中的关键角色。

在讨论过程中,谷牧十分关切彭老总的健康和安全,知道彭老总经常亲临前线视察,便劝他考虑减少实地考察,“彭老总,您的年岁已高,可以将更多的精力放在策略和协调上。”但彭老总以一贯的坚持回应:“我若不亲眼看看,心里总是不踏实。
当夜谈结束,彭老总在告别时轻拍谷牧的肩膀,鼓励他:“靠我们打仗,但建设新中国,还得靠你们这些有知识的年轻人。”三线建设的深入推进,谷牧和彭德怀各自忙碌于自己的责任,在施工现场,将近一百万的工人陆续从家乡调往内地,他们的家庭生活和子女教育问题开始显现,引起了施工人员的普遍关注。

谷牧提出了一个创新的想法,建议效仿铁道兵和工程兵的模式,组建一支专业化的新型基建工程队。他的提议得到了邓小平的认可,于1966年正式组建了基建工程兵,这支队伍解决了工程进度问题,为工人们的生活稳定提供了必要的支持,确保大三线项目的顺利实施。
1965年年末,川黔铁路的试通车,重庆和成都成为了新兴工业化的焦点,一系列重要的工业项目相继完成,包括多个兵器和航空工业基地以及相关的武器研发生产设施。这些项目的落成提升了地区的工业能力,也带动了其他国民经济相关行业的迁入和发展。

国家还启动了“小三线”项目,这是一个由各省区的党政军机构主导的计划,专注于建设轻武器及弹药的生产基地,旨在增强国防工业的分散性和应急反应能力,提高国家的战略安全。
在接下来的十年中,尽管国内政治波动不断,三线建设项目仍然在各种困难和中断中持续进行。虽然过程中不免有一些资源的损失和浪费,但这些项目最终促成了三线地区一系列新的工业基地的形成。这些基地的建立为中国的工业化进程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并为后续的西部大开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这一时期的三线建设加速了中国西部地区的工业化步伐,在国家经济结构的优化和区域发展平衡中起到了关键作用。三线地区的工业基地成为了国家战略布局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为中国的现代化发展贡献了持久的动力。
在1978年之初,谷牧被任命为国务院副总理,他被赋予了推动对外开放政策的重任,中国经济特区的设立,谷牧与这一历史性举措的发展密切相关。从1979年起至1988年,谷牧在这十年的职务期间,推动了经济特区的建立和发展,还致力于将中国经济与全球市场接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