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许世友回乡探亲,申请了43辆吉普车,有何特殊用意?

元元阅览过去 2024-11-21 13:42:56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持续为您推送此类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们坚持创作的动力~文 | 编辑 |一枝凤梨前言

在1983年,77岁高龄的许世友再次申请回乡探亲,并向南京军区请求调动43辆吉普车一同前往大别山。尽管平生刚正不阿,从不搞特殊,这一次他却有如此大的排场。许世友一生戎马,曾言生前尽忠,死后尽孝,他此次申请的背后又有何深意?

1921年,借助二舅李青云的关照,许世友得以加入吴佩孚麾下的青年兵团,在部队中,他因不忍军阀粗暴的管理方式和经常无理的指责,与上司产生了冲突,这使得他在军中的处境日益困难。

有一次,在早晨的例行操练时,许世友被班长留下来单独负责整理宿舍内务,他将被褥叠得平整无痕,班长却在检查后随意找岔,用尖酸刻薄的语言斥责许世友,不惜使用粗俗的言辞辱骂,攻击到了许世友的家人。

面对如此无理取闹的班长,许世友心中怒火中烧,他挑战班长:“如果这样还不算好,那你来亲自示范,让我看看到底应该怎么叠!”班长因许世友的反击而愤怒,一时冲动给了许世友两巴掌,并继续恶言相向。

许世友见对方竟然侮辱自己的母亲,怒不可遏,顿时反击,与班长扭打成一团,班长头部不慎撞到地面,当场昏迷,正在外围巡逻的士兵听到哗动声赶来,见状立即将许世友制服。

事件的后果严重,许世友因此被投入军狱,面临严重的指控,在狱中,许世友反思了自己的行为,虽然心中充满了冤屈,但也明白了军队中的纪律与自身行为的后果。

二舅李青云及时出面,通过他的努力与人脉关系,许世友被从狱中释放,李青云为避免许世友再次陷入麻烦,调他至另一支部队,希望他能在新的环境中重新开始,避开旧日的恩怨纠葛。在新的部队,许世友收敛了过去的锋芒,开始更加谨慎地处理与同僚的关系,渐渐地他学会了在严酷的军事环境中寻找生存与发展的平衡点。

在1926年的春天,许世友随着新组建的国民革命军来到湖北武昌,尽管军旅生活充满艰辛,但许世友的侠肝义胆未曾稍减。他在部队中继续他的护弱助困的行为,赢得了广泛的尊敬与赞誉。

正值国共合作之际,共产党的理念开始在军中传播,许世友初涉政治理论的壮年军人,深受共产党关于平等与正义的思想吸引。他认识到,要想根本改变民众受压迫的生活,必须从社会的根本制度做起变革。许世友坚信,共产主义为中国指明了一条光明大道,于是他加入了共青团,开始了他的政治生涯。

1927年蒋介石发动了反共清洗,白色恐怖笼罩大地,面对屠刀和背叛,许世友展现了非凡的勇气和决断,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正式成员。他没有畏惧,选择回到他那遥远且充满红色记忆的故乡大别山,决心将革命火种带回家乡。

回到大别山的许世友受到了热烈的欢迎,过去在乡里的善举让他在百姓心中的形象极佳,这次他携带着革命的使命归来,更是让期待变革的乡亲们心潮澎湃。他和其他党员的宣传活动很快就收获了丰硕的成果,特别是当地的贫苦农民,他们对共产党的平等理念有着天然的渴求。

许世友被推举为地方民兵组织的领导者,他担任了大队长,还兼任了炮队队长,在他的带领下,许多年轻人纷纷加入,表示愿意跟随许世友投身于这场为民争自由的伟大斗争中。这些新的追随者中,许多是看着许世友长大的青年,他们对这位家乡英雄的信仰和勇气充满敬仰。

在任司令官期间的许世友,经常因公务繁忙而难得回家,一次偶得假期,他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终于得以返回故乡,去看望多年未见的老母。这次归家不只是重逢,还让他目睹了母亲贫困潦倒的生活状况,深刻的心痛让这位平日里铁血军人泪流满面。

他看到母亲穿着破旧的衣服,在高龄仍旧辛勤劳作,内心的悲伤和愧疚如洪水猛兽般涌出,许世友跪在母亲面前,久久不能自已。他的泪水,是对母亲多年辛劳的感激,也是对自己不能尽孝的内疚。

另一次机会,许世友因工作需要考察当地地形,偶然的机会使他得以悄然回到家门前,他没有预告,只希望用这次突然的归来给母亲一个惊喜。但当他看到74岁的母亲依旧在户外劳作,照顾家中的猪和田地时,许世友再次被强烈的情感冲击,眼泪不由自主地流了下来。那次的离别,随后不久他就接到消息,母亲去世了,这成为了他心中挥之不去的痛。

为了纪念母亲,并对自己未能更好照顾母亲的内疚作出补偿,许世友在随后的日子里,专程为家乡的贫困居民送去了衣物和经济援助,在乡亲们中引起了广泛的感激,他们对许世友的尊敬和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许世友年事已高,感受到岁月的无情侵蚀,他的心中更加迫切地希望能再次踏足故土,1983年,他决定向中央申请最后一次回家探亲的假期。在给中央的申请书中,许世友表达了一个非凡的请求:借用43辆吉普车,以这庞大的车队回到他的家乡大别山。

此请求一出,即引起了处理信件的工作人员的极大惊讶,许世友素来以其节俭和反对铺张浪费而著称,此次的大规模申请显得与其一贯作风截然不同。这份申请很快被送到了邓小平的手中,一位工作人员在递交文件时还不禁低声评论:“这不符合许将军一贯的作风,43辆吉普车,这实在是太大的阵仗了。

邓小平接过文件,认真阅读之后,他沉思片刻,打断了工作人员的疑虑,冷静地说道:“43辆车确实不是小数目,但许世友提出这样的请求必有深意,我们不应轻率地质疑。”邓小平了解许世友的人格和过往,相信他不会无的放矢。

他希望用这43辆车象征性地代表曾经与他一起从大别山走出去,共同参加革命的43位战友。在他们中许多已经壮烈牺牲,许世友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象征性地带领他们所有人一同返回家乡,让他们的灵魂也能归于安宁。

许世友的这次行动,旨在向那些为了国家的未来英勇牺牲的战友们致敬,这些同志们的牺牲铸就了今日的和平,他希望确保这些英雄不会被历史所遗忘。

尽管许世友事先做足了准备,吉普车队亦已待命,但命运似乎有其它的安排,河南的天空连绵不断地倾倒大雨,持续了将近两周,许世友的返乡之路因此屡次延误。就在他决心取消这次旅程的同一天,天气突然转晴,阳光洒满大地,但为时已晚。

许世友在病床上无奈地叹息:“看来老天爷都阻止我回去。”这次未遂的归乡成为他生命中挥之不去的一大遗憾,自此之后,他未曾再踏足家乡的土地,直至1985年病逝。

1950年代,国家为了推广火葬并改变传统丧葬习惯,毛主席领导下的政府规定中央领导人去世后应火化,并且高级官员通常被安葬于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

许世友却对这一现代化丧葬方式持有不同见解,他坚持要求自己去世后进行土葬,并且希望能与他深爱的母亲安息于同一片土地上,以此完成他生前未尽的孝道。许世友的这一坚持,让他在政府内部引起了不小的争议。尽管遵循了当时的政策,火葬已成为普遍实践,但他的特殊请求最终触动了领导层的心。

许世友感到自己的生命在渐渐走向尽头。他内心的愧疚感愈发强烈,这主要源自于当年未能亲自送母亲最后一程的痛苦回忆,这种心理负担随着他生命的临近终结而变得更加沉重。

在1985年,意识到自己可能没有多少时间了,许世友决定向中央提交一份特殊的请求,他希望能够在去世后以传统方式安葬,以此履行对母亲的最后孝心。尽管这份请求与当时的国策不符,他还是抱着一线希望,期望中央能够批准。

许世友的健康状况迅速恶化,意识时常模糊不清,但每当有片刻的清醒,他总是迫切地询问身边的护理人员那份重要报告的进展。他的心愈加焦急,在一次清醒的时刻,他向自己的侄子发出了一个非常请求:如果中央没有及时回复,就用卡车将他的遗体运回家乡,让他躺在母亲的墓旁。

他甚至详细说明了自己的计划,要求侄子使用塑料布将他的遗体严密包裹,直接运往家乡,在母亲的墓边为他挖一个简单的墓穴,让他能够和母亲长眠于同一片土地。

幸运的是,在许世友病情日益严重之际,中央对他的请求作出了回应,邓小平亲自批示了这份特殊的申请,用“照此办理,下不为例”八个大字表明了中央的决定。这份批复如同及时雨,解除了许世友心头的一块大石,也让他能够安心地离开这个世界,知道自己最终能够在母亲身边得到安息。

许世友的遗愿得以实现,他的遗体被恭敬地运回了他的家乡,并按照传统习俗与母亲合葬,完成了他一生未竟的孝道。

0 阅读: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