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出事时骂“小过重罚”,一旦出事了又说罚的太轻?

老梁市监论闻 2025-03-16 04:05:50

老梁按语:

杨铭宇黄焖鸡出事了,又有网友开始把原因归结为“罚的太轻”了!

下面是一篇阅读量迅速超过10万+的文章。

文章开头写到:

这还没到3.15呢,著名国民快餐品牌黄焖鸡就出事了。

昨天媒体曝光,杨铭宇黄焖鸡多家加盟店存在严重食品安全问题。

这些问题包括但不限于:剩菜回收清洗后再售卖,使用隔夜发酸土豆片,变质牛肉涂红色素充当鲜牛肉等。

除了食品安全触目惊心之外,还存在严重的卫生问题,表现在大量无证人员直接上岗,员工工作过程中抽烟、徒手接触食材,生肉放在垃圾桶上等等。

看到这些黄焖鸡背后的食品乱像,很多食客感觉天都塌了。

文章最后写到:

这些事件也折射出监管失责与管理失当的双重漏洞。食品安全问题之所以事故频发,就是因为我们现行法规无法形成有效震慑,《食品安全法》对单个门店最高罚款仅10万元。

10万元对单店可能是一笔巨款,但对于数千上万家连锁的餐饮巨头来说,就是九牛一毛。就以拿黄焖鸡来说,从回收剩菜到篡改食材保质期,一整套的违规操作已形成完整灰色链条,利润远远高于监管处罚了。

所以监管应该思考的是,为什么多次处罚仍很难形成震慑作用,从而把整个风险转移到社会,根本原因就在于违法成本太低!

以下是网友的评论:

其实这种“没出事儿时责骂市场监管部门罚重了,出事儿后又马上调转枪头责骂市场监管部门罚轻了”的担忧,在榆林芹菜案时很多法律界人士就已经提出了,本号当时也转载了相关文章,今天再次将相关文章推送给大家供研究思考。

榆林芹菜案中市场监管部门之所以被“群起而攻之”,还有另外一个重要因素,那就是众多主流媒体在榆林芹菜案报道中违背了新闻宣传必须“真实、准确、全面、客观”的基本要求,刻意隐瞒了诸多真实情况,一是隐瞒了罗某夫妇菜店芹菜不合格项目为“毒死蜱”超标的事实,二是隐瞒了法院一审支持市监局处罚决定当时正在二审中的事实,三是隐瞒了罗某夫妇菜店已经不是第一次被抽检不合格(此前曾被抽检不合格,但因那次履行了进货查验义务,能够如实提供进货来源而被免予处罚)的事实,选择性地向社会公众呈现“卖5斤芹菜”“被罚6.6万元”等信息,影响社会公众理性判断,成功地吸引了眼球,成功挑起了社会公众对基层市场监管部门的不满情绪,把奋战在食品安全监管一线的基层市场监管部门推上了风口浪尖。

也就是自“榆林芹菜案”之后,小微商户售卖毒死蜱超标的蔬菜就被社会公众所宽容了,市场监管部门只要是罚就会被骂“小过重罚”(参见《哈,又一个“小过重罚”典型案例诞生了!蔬菜农残超标被罚两千元,复议机构:蔬菜店卖菜盈利只有22.5元,即使罚五百也属过罚不当》),于是很多地方的市场监管部门只好不罚了。

今天老梁重提此案,也是再次提示广大网友冷静思考:

重罚还是轻罚真的应该仅仅取决于违法主体“规模大小”吗?

剩菜回收真的比毒死蜱超标一倍多的毒蔬菜更可怕吗?

“没出事儿时责骂市场监管部门罚重了,出事儿后又马上调转枪头责骂市场监管部门罚轻了”这种让基层市场监管部门无所适从的舆论环境,真的有利于食品安全监管吗?

2022年文章

本来,人民群众对长期以来屡禁不止、屡打不断的食品安全问题抱有很大意见,恨不得将那些为了利益前赴后继的违法犯罪者全部拉去千刀万剐,同时对执法者执法不到位抱有成见。

但是现在,督查组一质疑,有热点就上、没热点也要制造热点上的新闻媒体一推波助澜,一不负责地选择性报道,富有广泛同情心的广大群众本身一激情慷慨,一不分青红皂白地起哄,陕西榆林市榆阳区市监局给予一个体工商户罚款6.6万元一案怕是经不起此番强压猛攻。

毕竟,大家敏感于“菜农”“7斤芹菜”“6.6万元罚款”这些关键词,以致于在短时间内或有意或无意忘记了“食品安全”这个价值位阶更高的东西。

另一点,死道友不死贫道——反正我没吃到这批芹菜?反正这批芹菜没有吃死人?而倘若自己个儿吃到了呢?倘若严重一点吃死了人呢?可以想象,那时节,绝对不是这个说辞了。

至于事实是什么、真相如何、有没有足以支撑处罚的正当理由和依据,仿佛没太多人追根究底。

事实就是2022年的6月24日,榆林市市监局在《关于4批次食品抽检不合格通告中》通报,榆林市榆阳区好太太调味品销售部销售的芹菜中毒死蜱(属于有机磷类杀虫剂)含量(实测值0.11mg/kg)不符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0.05mg/kg)规定。

那么,“毒死蜱”是啥?毒死蜱是一种乳油制剂杀虫剂,属胆碱酯酶抑制剂,中毒症状有头痛、头晕、无力,视力模糊、恶心、呕吐、瞳孔缩小、肌肉震颤,重者出现肺水肿、昏迷,对眼和皮肤有刺激性,有致敏性。2013年12月9日农业部发布第2032号公告明确规定:“自2016年12月31日起,全面禁止毒死蜱和三唑磷在蔬菜上使用。”(毒死蜱究竟有多毒?请看本文之后的科普文章)

《食品安全法》第三十四条第一款第二项的规定,“禁止生产经营致病性微生物,农药残留、兽药残留、生物毒素、重金属等污染物质以及其他危害人体健康的物质含量超过食品安全标准限量的食品、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

《食品安全法》第一百二十四条第一款第一项规定,“违反本法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尚不构成犯罪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部门没收违法所得和违法生产经营的食品、食品添加剂,并可以没收用于违法生产经营的工具、设备、原料等物品;违法生产经营的食品、食品添加剂货值金额不足一万元的,并处五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罚款”。

芹菜是食用农产品,又是在流通环节被抽检的,因此适用《食品安全法》。处罚数额之高,那也是法定的,目的恰在于通过加大食品安全领域违法行为的惩罚力度,提高违法成本,以真正起到威慑作用,类似“毒死蜱”超标芹菜亦才能早日绝迹。

对照法律规定,当地市监部门的执法行为违反了哪一条?本是依法查处并处罚,本是恪尽职守、认真负责、依法履职,何过之有?如今竟成了众矢之的,怎能叫一线执法者不委屈?

话说,倘若不开出这般“高额”罚单,却正是名副其实的渎职失职。因此,还真有人担忧,如果按舆论的意见得过且过,万一哪天再来个督查组质疑没依法查处,追究执法者个有案不查、执法不严之罪,其时该如何是好?

进一步,如果媒体能够负责点,围观者能够留点心,较深入地了解上述内容,最起码没有那么冲动地扯着嗓子抨击执法者。

再如果有人因为吃了这些不符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的芹菜而食物中毒什么的,恐怕还是这帮人又会调转枪头咒骂卖菜人黑心,同时抨击执法者执法不严。

还有点,不要片面地把“卖菜的”和“穷人”划等号,你心疼他们的时候,何曾想过他们中有多少比你赚得多?

人啊,还是要冷静点。真要是觉得处罚额度太高,罚超其罪,那也是立法的问题。冤有头债有主,应该将板子打在立法者身上,而不是揪住并无明显不当的执法者不放,那属于欺负老实人。

来源:大锅炖江湖

“毒死蜱”究竟有多毒呢?

今天,本号集中转载《毒死蜱为何被限制使用?菜农必须要知道,否则要吃亏》和《一年杀死数万人,导致儿童大脑永久损伤,毒死蜱在美国被集体诉讼》两篇科普文章,供大家学习参考。

“毒死蜱”为何被限制使用?菜农必须要知道,否则要吃亏

来源:一线农人,农艺师,三农领域创作者

随着这几年农业相关部门监管力度的提升,很多以前常用的农药都正在逐步的退出历史舞台。毒死蜱就是使用量很大的一种杀虫剂,但是它也被标上了限制使用的标签,这是怎么回事呢?

为何毒死蜱被限制使用?

农业部在2013年12月9日发布的公告中要求,自2016年12月31日起,将不再允许毒死蜱在蔬菜上使用,这一法律法规的施行,等于断了毒死蜱这种农药的未来。那么为何毒死蜱被限制使用呢?

首先,和毒死蜱的毒性有关。毒死蜱它的毒性属于中等毒性,这类农药,真的不建议在蔬菜上使用。中等毒性的农药意味着什么呢?它的致死中量是101-500毫克/公斤体重,也就是说一个50公斤体重的人,误食毒死蜱成分5g就有致命风险!

其次,残留期长,也是毒死蜱被限制使用的主要原因。毒死蜱的土壤残留期在30天以上,那么对于蔬菜种植来说就有危险了,有些速生叶菜,生长期可能只有一两个月,如果在这期间用了毒死蜱,那么很有可能会残留超标引起中毒!

最后,毒死蜱对水生生物危害度极高,这是目前公认的。尤其是在靠近河流位置,大量喷雾、冲施毒死蜱,会严重影响河流中生物的生存!欧美一些机构认为,毒死蜱的残留对小孩以及孕妇等会有严重的影响,因此这几年在欧美多国都已经明确禁止使用毒死蜱!

有一些朋友会说,辛硫磷也是有机磷类杀虫剂,为何辛硫磷没有被限制使用呢?主要原因,一方面辛硫磷是低毒的,另外一方面,它的残留期也比较短,见光易分解,安全性会高一些!

毒死蜱的应用现状

我们刚才说了,毒死蜱目前在蔬菜上是限制使用,但是有一些农资零售店,会使用毒死蜱的颗粒剂,在种植前撒施防虫,尽管不是叶面喷雾,但是还是违反了相关的法规,这种行为要被禁止!

目前毒死蜱主要应用在大田玉米、小麦、花生等作物,叶面喷雾防治蚜虫、蓟马、飞虱等,还可以土壤撒施或者冲施,防治地蛆、蛴螬、蝼蛄等农业害虫。主要的剂型有0.5%的毒死蜱颗粒剂、30%的毒死蜱微囊悬浮剂、45%的毒死蜱乳油等!

毒死蜱效果确实不错,防治谱广,价格便宜,能够快速杀灭害虫,因此尽管被限制使用,但是很多农户还是愿意购买。这里要给各位种植户提个醒,现在一些地区的蔬菜残留检测中,要检测毒死蜱,如果毒死蜱超标,蔬菜可能会卖不出去,甚至要追究法律责任!

毒死蜱替代物

毒死蜱被限制使用了,那么有没有一些药剂能够替代毒死蜱呢?我在这里给大家推荐两个方案:

首先,为了安全起见,建议大家还是少用毒死蜱,可以使用毒死蜱的一些复配制剂来减少用量。比如氯氰.毒死蜱、吡虫啉.毒死蜱等,效果也非常棒,而且能明显减少毒死蜱使用量,安全系数会高一些!

第二,选择低毒高效的其他药剂。这两年使用烟碱类杀虫剂代替毒死蜱比较流行,比如噻虫胺、噻虫嗪等,它们毒性低,残留小,治虫效果也可以,更为关键的是,还有利于植物的生长,因此这类杀虫剂可以考虑代替毒死蜱。

现代社会在发展,人们吃得越来越有讲究了,过去只是要求吃得饱,现在要求吃得好,吃的健康,因此蔬菜的农药残留就会被很多人注意到。毒死蜱已经被限制使用,希望种蔬菜的农户,能够严格遵循相关部门的要求,去生产绿色健康的蔬菜,不要去耍小聪明,否则一旦出问题,肯定承担不起,蔬菜种植不用毒死蜱不仅是对别人负责,也是对自己负责!

一年杀死数万人,导致儿童大脑永久损伤,“毒死蜱”在美国被集体诉讼

来源:徐德文科学频道

毒死蜱是一种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使用的杀虫剂,以其广谱、高效、害虫不易产生抗性的特点风靡一时,近百种农业害虫及家畜寄生虫望风披靡,俯首就死,有效促进了农业生产,推动了农业发展。

然而,随着毒死蜱毒副作用相继显现,尤其是对儿童大脑的永久性损伤,导致世界各国对毒死蜱的使用越来越谨慎,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限制和禁用毒死蜱。在美国加州去年禁止销售毒死蜱,今年禁止喷洒毒死蜱后,周一一起针对毒死蜱开发公司陶氏化学及其继任公司的集体诉讼已被提出,律师更是指出,这个美国最大的农业州,至少有10万户家庭的财产已被毒死蜱污染,需要耗费巨资进行彻底清理。

毒死蜱究竟是什么,又是怎么产生作用,为何会对人体产生毒副作用,最终从农业英雄沦落为人人喊打,以致生产企业可能面临巨额索赔的呢?

毒死蜱是一种低残留并有中等毒性的有机磷杀虫剂,又名氯吡硫磷、乐斯本、白蚁清、氯吡磷等,分子式为C9H11Cl3NO3PS,呈白色结晶,具有轻微的硫醇味,1965年由陶氏化学成功开发,并申请了专利。

毒死蜱是一种神经毒剂,通过抑制乙酰胆碱酯酶活性,使昆虫神经突触部位大量积聚乙酰胆碱,导致突触后膜不断激活,神经纤维长期处于兴奋状态,正常的神经传导受阻,从而使昆虫中毒致死。

毒死蜱对昆虫具有急性毒性,具有触杀、胃毒和熏蒸作用,问世后逐步受到推崇,从控制树林和土壤中的害虫,到广泛用于住宅环境,杀灭白蚁等虫害。毒死蜱在粮食、蔬菜、水果及经济作物的害虫防治中,对蚜虫、叶蝉、水稻螟虫、稻纵卷叶螟、小麦黏虫和红蜘蛛等近百种害虫,以及地下害虫、家畜寄生虫都有很好的防效,而且比常规农药毒性低,对害虫的天敌安全,是高毒有机磷农药的首选替代。

毒死蜱的专利早已过期,已在近100个国家注册使用,2014年销售额6.80亿美元,是全球销量第四的杀虫剂。2000年曾有一项估计,称美国毒死蜱年用量约2000~2400万磅,其中一半用于农业,一半用于非农业,总量的24%作为家庭杀白蚁剂使用。

但世界上不可能有对人类绝对安全的毒药,随着毒死蜱的大规模应用,累积接触对人类和其它生物的潜在威胁也逐渐显现。

首先高剂量暴露于毒死蜱下可能会导致急性中毒,长期低剂量接触也会对健康产生持续影响,即使在很小的剂量下也会对胎儿和儿童的发育产生不利影响。急性中毒会导致一系列神经肌肉症状,轻则流泪、口涎、出汗、恶心、头痛,中度导致肌肉痉挛、呕吐、腹泻和视力受损,严重中毒则会癫痫发作、意识不清、瘫痪和肺衰竭导致窒息。

毒死蜱的急性中毒在亚洲农业地区较为常见,有的是职业或意外接触导致,有的是故意自杀,目前并未有全球毒死蜱中毒死亡的准确数字,但估计每年有20万人中毒,数万人死亡。2011年泰国清迈7名游客因心肌炎死亡,三人住在同一家酒店,就被认为是死于毒死蜱中毒,但由于它很快就会被人体吸收,体内半衰期只有一天半,因而最终的调查结果并未明确。

而流行病学和动物实验则表明,由于年轻人对毒死蜱及其代谢物解毒能力的下降,婴儿和儿童比成人更容易受到低剂量暴露的伤害,影响发育中的大脑认知功能。动物实验表明,毒死蜱会导致神经系统发育过程中断,改变有助于大脑发育的基本基因的表达。

毒死蜱也对水生生物具有极高毒性,可能对水体环境产生长期的不良影响,甲壳类和水生昆虫比鱼类更敏感。2013年英格兰泰晤士河支流肯尼特河15公里范围内的水生昆虫和虾类死亡,可能就是有人将半杯凝缩的毒死蜱冲入了下水道,所以对这些有毒物质的废弃处理,一定要非常谨慎和小心。

对毒死蜱毒性和健康危害的认识,导致毒死蜱在全世界逐渐被限制甚至禁止使用。欧洲在2008年禁止毒死蜱用于控制住宅和商业虫害,新加坡2009年限制毒死蜱用于控制白蚁,印度2010年禁止陶氏化学从事商业活动,因为他们贿赂官员以允许销售毒死蜱。欧盟从2020年1月31日起,进一步全面禁止了毒死蜱的销售,泰国则在6月1日完全禁止销售。

在美国,夏威夷州2019年1月起禁用毒死蜱,加州2020年禁止销售毒死蜱,今年进一步禁止喷洒,纽约等其他一些州也已经开始禁止毒死蜱的使用。

正是在这些禁令出台的情况下,加州4个县已开始对陶氏化学提起集体诉讼,称从1974年以来在这四个县已使用了6100万磅毒死蜱,导致一些儿童在母亲子宫内或很小的时候,就接触了这些有毒化学物质,导致了严重的神经损伤,包括青少年自闭症、认知障碍和智力障碍等;一些农场工人也提起了诉讼,称他们在公司的“杀虫剂中浸泡了数年”,要求赔偿损失。

中国也开始限制对毒死蜱地的使用,农业部第2032号公告决定对氯磺隆胺、苯磺隆、甲磺隆、福美双、毒死蜱和三唑磷等7种农药采取进一步禁限用管理措施,2013年12月31日起,停止受理毒死蜱在蔬菜上的登记,2014年12月31日起,撤销毒死蜱在蔬菜上的登记,2016年12月31日起,禁止毒死蜱在蔬菜上的使用。

0 阅读:0

老梁市监论闻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