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9年张治中逝世,国务院吵了一整晚,周总理拍板作出2个决定

诺言的卿史录 2025-01-21 11:37:07

2024第N种回顾方式

前言

1969年,张治中因病离世,可内部的同志们谈及后事处理,在当时却出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声音。

“张纪中同志身份和经历比较特殊,保险起见还是不要举行隆重的告别仪式了。”

同志们的担忧并非杞人忧天,那时国内形势复杂多变,稍有不慎有可能引发不必要的政治风波。

但也有同志提出了相反的意见,张治中在抗战时期可谓居功甚伟。

并且新中国成立后,也一直兢兢业业,连告别仪式都不举行,会不会寒了很多老同志的心!

双方僵持不下,甚至都传到了周总理这里。

争论了整整一个晚上,最终周总理一锤定音,做出两项决定。

不愧为共和国伟大领袖,将智慧与胸怀体现得淋漓尽致!

1

张治中家境贫寒,从小就没过过苦日子,祖父一句“你要吃口生姜喝口醋”让他记了一辈子。

即便成为黄埔军校代理总队长,一日三餐仍清汤寡水,不乱花一分钱。

黄埔军校的军事训练,让张治中受益匪浅,然而真正改变思想的,不得不谈到一个人——周总理。

当时周总理在黄埔军校担任政治部主任,每次周总理讲课,张治中总会坐在前排悉心听讲。

久而久之,在周总理的熏陶下,他内心深处共产主义思想的种子开始不断萌芽。

内心虽憧憬我党,但因“国共两党不能相互吸收高级干部入党”的规定。

即便张治中向周总理提出入党申请,周总理却出于对大局的考虑,暂缓这一请求。

“治中同志,虽然不能加入共产党,但我相信你会永远帮助我们……”

周总理的一番话让张治中眼眶红润,正如周总理所言,在国共开展合作之际,张治中东奔西走尽己所能。

即便在战场上刀枪相见,张治中也会有意避开我党军队,从始至终没和我军打过一场正面战斗。

1937年淞沪会战爆发,日军扬言要在三个月内灭亡我国。

民族危机空前,千钧一发之际,张治中做好了“捐躯赴国难”的准备。

妻子不愿离开,欲跟其前往作战一线,张治中百感交集,直言“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临头各自飞”。

如今自己生死不明,妻子依然不离不弃!

临行之际,张治中语重心长的说道:

“战场上子弹不长眼,一旦双方交战不分前后。我是一名军人,这次前往上海我做好了赴死的准备。”

抗战结束,解放战争爆发,最终国民党大势已去。

而张治中也在1949年4月,带领国民党谈判团抵达北京,展开和平谈判。

当看到久别重逢的周总理,张治中百感交集,张治中为国家事业做出的贡献,周总理是看在眼中的。

为了留住这位建树颇丰的将领,毛主席也出面谈话。

张治中大为感动,最终留在北京,投向人民的怀抱,在新疆和平解放一事上继续发光发热。

2

1969年,当周总理听闻张治中逝世消息后,一时间难以接受。

几十年来,二人在建国之前身处不同党派,可心中想着的,都是国家和民族。

上面我们也说过,从黄埔军校时期开始,二人就已经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时间来到1925年年初,张治中正操练第三期入伍生。

然而此时有一位年轻军官一直在认真聆听张治中的训话,没等张治中开口,年轻军官介绍道:

“张先生您好,我是周恩来。”

听到周总理的名字,张治中心中涌起一阵久违的亲切感,在前往黄埔军校之前,张治中就已经听说过周总理的故事。

二人一见如故,周总理对张治中训话时所言“吃苦精神”万分赞同。

“若是自己没吃过苦,是讲不出来这些话的!”

张治中听了周总理的话,若有所思,脑海中浮现出了祖父的教诲。

“年轻人只有经历了各种辛酸和艰苦才能成人立业。”

担任政治部主任的周总理听了这番话感慨颇深,如今中华民族陷入危难之际,缺的就是像张治中这样肯吃苦、有责任心的仁人志士!

然而革命事业未果,却在1926年6月发生变故,蒋介石出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

张治中曾和蒋介石一起在黄埔军校共事,深得其信任,被提拔为副官处处长。

可收到任命的第一时间,张治中举荐一人:

“总司令部政治部主任一职,最好由周恩来担任……”

但话还没说完,就被蒋介石打断:

“政治部主任一职,我打算让邓演达出任,至于周恩来,是否可以出任财经委主任?”

这种安排诚然不合理,在黄埔军校从事政治部主任期间,周总理在政治宣传方面的工作就让人感到耳目一新。

这个政治部主任,绝对是周总理出任最为合适。

但面对张治中的建议,蒋介石搪塞过去,几度拒绝,最终张治中作罢,而周总理不久后也离开广州奔赴上海。

二人天各一方,但却心系彼此,英雄在不论身处乱世还是和平年代,总会惺惺相惜。

3

再度重逢,已经过去十多载,国共开展第二次合作,可二人还没来得及叙旧,长沙大火事件突然爆发。

周总理和张治中患难相济,经此一事更是情同手足,当时的情况到底有多危急?

1938年,抗战形势愈发胶灼,武汉失守。

然而蒋介石却在千钧一发之际向张治中送去一封密电——倘若长沙沦陷,务必将全城烧毁。

军令如山,张治中一边部署紧急任务,一边通过各种手段联系周总理,告知其务必在12点前离开长沙。

张治中为全城百姓做好万全准备,但他却低估了国民党内部部分官吏的险恶。

为了苟活,这些人甚至不经批准就到处纵火。

一时间长沙城被大火包围,周总理离开甚至不到一刻钟,住所便被熊熊大火团团包围!

两千多年的名城在熊熊大火面前付之一炬,因官吏的贪生怕死,两万多百姓遇难。

张治中虽然被下属坑害,但却是名义上的第一责任人,一时间被推向舆论的风口浪尖。

曾经一块共事的官员要么敬而远之,要么落井下石。

只有周总理挺身而出,为《长沙大火真相》斟酌字句,批评了蒋介石“焦土抗战”的方针,还给了张治中清白。

周总理和张治中虽然分处两党,但却是亦敌亦友的真兄弟!张治中为人如何?周总理内心清楚。

他既是国共合作的重要推动者,又在抗日战场上立下汗马功劳,但如今后事处理却陷入争执。

僵持之际,周总理说道:

“不能简单处理,张治中先生的后事必须妥善安排。”

在周总理的安排下,告别仪式如期举行,并且周总理还亲临现场。

除此之外,张治中不论在党内的同志,还是党外的友人,都收到了通知,赶来葬礼送他走完最后一程!

周总理对友人的牵挂,即便在张治中逝世多年之后仍未削减。

在周总理病重时,他心心念念的,除了党和国家的事业外,便是张治中一家人的生活。

在得知张治中一家人过得十分艰难后,周总理拿出多年通过稿费积攒的五万块钱,托其他同志交到其遗孀手中。

尔后周总理又用尽全身力气找来秘书,派其前往张治中家中,问一问在生活上还有没有什么困难。

正是在周总理的帮助下,他们一家人的生活才逐渐好转。

结语

纵观周总理和张治中的情谊,从黄埔军校时期的一见如故、惺惺相惜,到民族危机之际的患难相济,挺身而出。

进入和平年代,他们始终肝胆相照,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了革命事业,二人的情谊经受住了岁月的考验!

点击,就可以看到榜单,阅读更多深度好文章。

参考资料:

1、和平将军张治中——《江淮文史》 2009年第4期76-98,共23页

2、张治中“弃蒋拥共”与周恩来的影响探析——《宁夏社会科学》 2011年第4期118-120,共3页

3、文夕大火——古城长沙付之一炬——《档案时空》 2005年第9期F0003-F0003,共1页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