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山海关,这座承载着数百年风雨的雄关,正以一种全新姿态迎接属于它的高光时刻。
图源:山海关景区
2024年,山海关景区以691.02万人次的游客接待量刷新历史纪录,其中“十一”黄金周跻身全国5A景区客流前50强,成为河北独一份的骄傲。而在2025年,由迈点研究院公布的全国358家5A级景区品牌传播力榜单中,山海关景区在1月、2月、3月分别位列第34名、第44名、第47名,成为河北唯一一家连续入榜前50的景区,并蝉联河北省前3,品牌指数还在持续攀升。
河北的文旅新星已然升起。
作为国家首批5A级旅游景区、长城国家文化公园重点建设区,山海关景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领导人关于“保护好中华民族精神生生不息的根脉”的重要指示精神,将传统文化保护传承与现代文旅产业发展深度融合,通过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沉睡的文物“活”起来、厚重的历史“动”起来、凝固的文化“潮”起来,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传统文化焕新之路。
图源:山海关景区
山海关段27.639公里长城,浓缩了古代军事防御体系的精华,其“海上长城”“平原长城”“山地长城”“峭壁长城”“河道长城”的复合形态构成罕见的文化景观矩阵,堪称“天然的长城博物馆”。以得天独厚的“长城”资源为依托,山海关景区通过“三大策略”激活文化遗产魅力。
1、空间叙事革命
以“长城文化公园城市”为理念,打造“1+N”研学矩阵,实现文化教育、文化旅游和文化创作的“三文联动”;科技点亮古城墙,长城光影秀《观·山海》用18分钟裸眼3D等演绎山海关600年沧桑巨变;数字复原的“冲冠一怒”AB版互动体验让游客穿越石河古战场。
图源:山海关景区
2、非遗活态传承
山海关古城年博会、孟姜女庙庙会、老龙头舞龙大会等传统节庆完成现代转型,打造非遗节庆品牌。“二月二”全国舞龙大会吸引15省市龙舞队参赛,线上线下观看量超亿万人次;浑锅宴从地方小吃升级为“行走的非遗”,堂食小吃化策略直接带动经济年产值。
图源:山海关景区
3、在地文化深挖
落地“月色榆关”民宿项目,建设以将帅文化为主题的大明帅府,将历史融于生活,让住客沉浸式体验;运营“山海关礼物”旗舰店,300余款长城实现主客共享。“长城之险——戍卫角山”XR剧本游则让游客在游玩过程中感受长城的边防和军事文化。
图源:山海关景区
拒绝停留在传统观光游览,山海关景区聚焦&深挖长城资源的传统文化,迭代诸多旅游产品,只为让游客在沉浸式互动体验中,更加深刻的理解长城文化和领会长城精神。
深挖季节特色与文化内涵,山海关景区构建起"冬可赏雪、春可观龙、夏可听戏、秋可品菊"的全季产品矩阵,通过精准捕捉市场需求实现消费场景的迭代升级。
冬季以新年“旭日跃龙头”、山海关古城年博会等新年祈福活动为引领,为市民和游客献上了一场精彩的文化盛宴。与此同时,结合冰雪长城实景演绎,推出家庭亲子互动套餐,带动周边民宿入住率提升,形成“冰雪+文化+亲情”的复合消费场景。
图源:山海关景区
春季聚焦全域全业全龄段旅游消费需求,一方面,开展“延万里长城,寻悠悠音韵”“万名艺人秀长城”等银发主题产品,以长城为舞台推出如“长城·口琴悠扬”“长城·舞动风华”“长城·朗诵之声”等系列群文活动吸引活力中老年,打造“银发友好型”文旅IP,带动银发游客人均消费水平提升;另一方面,打造山海关“长城源”研学课程体系,推出“雄关锦衣少年郎”“我在关城找吉兽”“长城守卫军”“大明密探”“剑指八百里”“我是非遗传承人”“王牌火枪手”“关城小小戚家军”“诗词里的长城”等六大主题30余款研学产品,扎实做好研学垂类产品赛道。
图源:山海关景区
夏季依托“身向榆关那畔行”“冲冠一怒”实景演艺,活化山海关故事,日均上演多场沉浸式演出,并创新“关城往事”“萧显写匾”“晨钟暮鼓”“乾隆过关”等微场景演艺,实现关内外百场巡演,一站式体验,提升夜间游客占比,推动景区从“一日游”向“过夜游”转型。
秋季以菊为媒,打造长城特色消费场景,做强角山金秋菊展。据了解,角山景区游客日均接待量由过去的2000余人次,增至1.1万人次。
通过“春夏秋冬”全季产品矩阵,山海关景区形成“周周有活动、月月有节庆、年年有盛事”的旅游新格局,构建"文旅+艺术+社交"的传播新范式。
此外,在产业链生态构建层面,山海关景区以产品迭代激活旅游全要素价值转化。
住宿方面,山海关景区推出“大明帅府”明代将帅文化主题体验项目,通过“帅府练武场”沉浸式互动提升复购率;“月色榆关”民宿将非遗剪纸融入空间设计,有效提升“落纸云烟”主题房入住率,延长游客平均停留时长。
在餐饮版块,山海关景区连续六年成功举办“夜宴·山海关特色浑锅宴”,研究“浑锅杯”把堂食小吃化,强力拉动关城浑锅形成产业发展,实现夜秀、夜宴、夜游、夜购的夜游山海关打卡体验;成功打造關市美食街,挖掘“桲椤叶饼”、浑锅杯等本地非遗美食。
图源:山海关景区
通过“文旅+教育”“文旅+节庆”的多元融合,景区构建起全域消费新格局。研学产品覆盖全龄段,获得了良好的市场反馈;节庆经济释放强大动能,年博会等活动拉动旅游收入。
这一系列创新实践,标志着山海关景区从单一观光经济向全时全域消费综合体的跨越式发展。
在创新迭代产品的同时,山海关景区还通过“资源整合+精准触达”,打造了一套文旅行业可复制的增长方法论,构建起“流量-场景-转化-口碑”的自循环护城河。
1、全媒体矩阵:让流量变“留量”
通过央媒权威背书(如新华社、人民日报)建立品牌公信力,省级媒体(河北日报、冀云)覆盖本地市场,抖音、小红书等新媒体平台以6000余篇短视频、图文形成“地毯式种草”。这种多层级传播不仅带来日均6亿+曝光,更让“山海关”从景点升级为文化符号。例如,联动抖音、小红书博主发布攻略和短视频,用“情绪价值”吸引年轻游客;通过官方账号高频直播(如景区实况、文化讲解),让观众从“看客”变为“游客”,甚至于“传播客”。
2、精准运营:从“流量收割”到“用户深耕”
山海关景区聚焦本地及周边客群、国际游客等人群需求开展精准营销。以本地及周边市场为例,山海关景区与周边兄弟单位“抱团营销”,推出低价惠民活动(如“百团联动·千人游关”),培养高频消费习惯;针对国际游客,山海关景区打通携程、美团境外购票渠道,利用小红书平台国外粉丝暴增风口,加大国际化宣传;与本地境外地接社召开“推进240小时免签跨境游”座谈会,制定政策争取来秦境外游客落地转化。
图源:山海关景区
如今,山海关在秦皇岛景点“四榜”(人气、好评、收藏、热销)稳居第一,本质是找到了文旅行业的“三重价值”:用全媒体矩阵占领用户心智,用精准运营提升转化效率,用文化创新延长生命周期。
这一模式不仅让景区从“门票经济”转向“体验经济”,更为行业提供了一条从流量竞争到品牌沉淀的进阶路径——真正的护城河,是让用户主动为品牌代言。
从单一观光景点到长城文化超级IP集群,从门票经济依赖到全产业链生态构建,这个诞生于600年前明代军事要塞的古老关隘,通过系统性文化创新实现了惊人蜕变。而这条蜕变之路更是为传统景区转型提供了鲜活样本。
1、文化解码能力决定产品生命力
山海关景区的成功在于建立了“文化基因库-产品转化链-市场反馈环”的闭环机制。通过对长城军事制度、民俗传统、非遗技艺的系统梳理,山海关景区形成可持续的文化IP矩阵。消费者调研显示,82%的游客认为“文化体验深度”是选择景区的首要因素。
图源:山海关景区
2、产业链整合释放乘数效应
从“一日游”到“三日深度体验”,山海关构建起包含研学、住宿、餐饮、购物在内的完整消费链条,有效延长游客平均停留时长,提升非门票收入占比。
图源:山海关景区
山海关模式为全国长城文化带建设提供了实践范本,推动长城沿线文旅协同发展。当 600 岁的明代城墙遇见科技赋能,当非遗技艺拥抱智能制造,传统景区正书写着文明传承的新篇章。这正是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的生动注脚 —— 真正的文化焕新,永远始于对传统的敬畏,成于与时代的对话,终于与人的共鸣。
从“天下第一关”到“长城文化第一站”,山海关景区的蜕变印证了一个真理:传统文化不是尘封的古董,而是流动的精神江河。面向未来,山海关景区将继续秉持“敬畏历史、尊重文化、创新表达”的理念,让长城文化在保护中传承、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永续,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贡献“山海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