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母一出场,就是不讨喜的。
这种不讨喜,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她的身体,有严重的肾病不说,还有严重的心理疾病。
在剧里,为了给她治疗,儿子施源年近不惑,没房没车,存款少得可怜不说,反倒还欠下近百万的巨额债务。
生活的窘迫,一度让施源打算“认命”,娶了卖海鲜的莉莉。
但他们施家的“穷”,不是施源没赚到钱,而是所有赚的钱,都填了施母这个无底洞。
施源的“主打”职业是导游,尽管听上去没有顾清俞的“高管”来得响亮,但专跑国际线路的导游,收入又能低到哪里去?
更何况施源除了主业,还身兼数种副业。又是搞翻译,又是搞司仪,甚至就连假结婚的托儿,他都做过。
怕是林林总总加起来,收入没有顾清俞年薪高,最起码小一半也是有的。
但就这样,施源还欠下一百二十万的外债,一家三口就挤在那逼仄的阁楼里。
可能有人会不禁疑惑,看病,能花那么多钱?
有很多细节,是剧版没有提起的。
在原著里,施母情绪一激动,十有八九,就是被救护车拖走紧急入院。一入院,没有个十天八天也出不来。
除了身体原因,施母也备受抑郁症折磨。像跳楼、割腕的极端行为,更是屡见不鲜。
可以这么说,施源的人生会如此落魄,高考失利是一个原因,而母亲的拖累,也是重要原因。
除了这方面的不讨喜,施母更让人不喜的是她过于拧巴、自尊以及敏感的性格。
明明施家已经落魄得不能再落魄,可以说完全跌到了泥里,但她依然心心念念着往日的荣光。
身段不肯放低,好话也不肯讲。看不起这个,瞧不上那个。
她眼睛里看到的,似乎除了自个儿还有过去的那些“世交”能堪堪入眼外,其他一切的人,都是俗人,都是“腌臜货”。
顾清俞一个年薪几百万的高管身份摆在那,她看到的不是几百万收入,也不是名牌大学毕业。
而是几十年前顾家,是租他们施家房子的“乡下人”。
现在这个“乡下人”家里出来的女儿,竟然成了她的儿媳妇。
她一边难以接受,一边又为儿子的“堕落”痛心疾首。
认不清现实,放不下身段,言语又极尽偏激与刻薄,这是施母最大的问题。
而这些问题,又都可以归结于一点,那就是施母有着常人难以理解的自尊。
02:施母过于极端的自尊在最新的预告里,施源和顾清俞因为施母换肾问题闹分居。
施父对于俩人为什么分居,离不离婚,都不是很在意。
最先问的,反倒是想让顾清俞帮着分担一些债务。甚至还把算盘,都打到了施源离婚后,他能分到多少钱。
大有顾清俞若是提离婚,就要让她脱层皮的架势。
对比施父的贪婪、自私的嘴脸,施母的反应,就是另一个极端了。
“要知道这换肾的钱,是她付的,那我宁愿死也不手术”。
看到这一幕,才明白施源为什么在顾清俞面前自尊到不可理喻,原来是“家学渊源”啊。
施母的自尊,在剧里,也是有迹可循的。
尽管夫家、娘家已经完全败落,但毕竟家世底蕴摆在那,上一辈这一辈,总归还是有一些交情与人情在。
“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但凡向这些人张一下嘴,施家眼下的日子,恐怕也会好过许多吧?
可施家险些无法回上海的时候,她没张嘴。施源十六岁回上海无人接收的时候,她也没张嘴。
她患病缺钱,连累儿子欠下巨额债务时,更是没有张嘴。
施母的这种自尊,不能说是死要面子活受罪,而是更倾向于一种“文人风骨”。只不过这种风骨,很多时候都算是清高。
说到底,还是跟施母的出身有关。
在原著里,施父的出身,不能说特别好,顶多就是有点文化的商人家庭。
而施母就不同,她是实打实的书香门第。施母的外祖父,早年在英国留学,回国后就任政府参事。
他的几个兄弟,也多半在大学任教,其中一个妹妹,还嫁了清华的副校长。
上一辈,那是真的“荣”。
到了施母父亲这,尽管差了一点,但也是名牌大学毕业。
而真正败落,就是到了施母这一辈。
可即便境况不同了,但读书人底蕴还是在那的,施母六岁就临摹颜真卿,会茶艺。
少女时期的照片,更是清秀中透着一股贵气。
越是这样的家庭培养出来的孩子,就越是把自尊看得比命还重要。
而这种自尊,在历经苦难的时候,也会变成一种要强。
施母一个从读书家庭出来的人,没吃过什么苦头,后面能挨过几十年的苦生活,靠的就是“要强”。
而施母最叫人意外的,就是几十年的苦生活都过来了。
在施家被命运一撸到底,直接撸到了阴沟里时,她都没放弃,还依旧一半疯癫一半清醒地咬牙坚持着。
但在莫名收到几百万巨额遗产时,却决绝地选择了自杀。
原著里,施母自杀过很多次,但没有一次,是像最后一次那么决绝的。
“半夜两三点钟,反锁厕所门,换了新剃须刀,吃了安眠药,水龙头打开,手浸在盆里”。
等早上发现时,血已经流干了。施母这完全是铁了心要赴死。
而在这次自杀之前,施母也割过一次腕,那次被救回来之后,她还对施源说“想通了”。
谁料又会走上更决绝的路。
而这一切的变数,都在那几百万的巨额遗产上。
明面上看,施母的自杀,还是离不开她可笑又可悲的自尊。但细细深挖下去,却是凉彻心底的绝望。
03:施家被命运反复“玩弄”,施母的自杀,是心态崩了得知莫名多了几百万遗产,施家人的心里,皆五味杂陈。
生活真的跟我们开了一个大玩笑,从天上掉下来,掀到阴沟里,再捡起来,没头没脑地扔向天空。
施家人曲折的命运,充满了“戏剧性”。
明明站在金字塔顶端,却一而再再而三地被命运一撸到底。
施源十六岁想回上海高考,谁料奶奶去世了,叔叔去了非洲,家里无人接收。
以致让他这个土生土长的上海人,却无法拿上海户口参加高考。
施源十八岁高考,阴差阳错,被母亲错喂了安眠药,高考失利,又没有上海户口,目标从复旦大学,跌到了一个小小中专。
而这,还只是开始。
紧接着,施母就患了严重的肾病。
原著里,施源为了逆风翻盘跑去炒股,而施父施母也试图借此跟命运搏一搏。
但谁又能想到,命运还是把他们按在地上摩擦。施源亏了留学钱不说,还倒欠一百多万的巨额债务。
施家一直在往下跌,跌进了阴沟里。
而从前不如施家的那群人,却在命运的“关照”下,改头换面,把他们施家人远远地甩在后头。
成了令人羡慕的“体面上海人”。
顾士宏看不起展翔这个暴发户,殊不知在施母眼里,他们顾家,又何尝不是暴发户?
明白了这层,再来看施母见顾士宏时的歇斯底里,她所咆哮的,哪里是顾家,哪里是顾士宏、顾清俞?
分明就是屡屡将他们践踏在脚下的命运,她的歇斯底里,她的愤懑,无不在质疑命运的不公啊。
命运反复地将施家揉搓,却又在他们最绝望,最爬升无望的时候,又莫名其妙地给他们一笔巨额遗产。
这种荒唐,就是对施家所有人的嘲讽。命运给施家的,不管好的,还是坏的,他们通通都得接受。
这是不论他们怎么挣扎,都摆脱不了的绝望。
要强了一辈子的施母,她的精神早已经紧成了一根弦,而这荒唐的遗产,就成了让她全面崩盘的稻草。
这个妈妈心态比较畸形,害了一家子。人常说识时务者为俊杰,到什么境遇就要有什么心态。莫名其妙的自尊,施源结婚了那不就是一家人了吗?其实作者也许想让顾清俞体会下别人拿她当外人的感受吧
这么说吧,当一个人想死,有千百种方法死彻底,她却屡次没死成功,是潜意识不想死,只不过把寻死当成一种发泄的手段。总是忆当年辉煌,不想面对糟糕的现实,端着架子拿着腔调穷讲究。
按施源的高考时间来算 他完全可以复读的
自己作的
高考复旦差几分,没考上就去了中专,上海就一个复旦?
^_^
上什么山头唱什么歌,识时务者为俊杰,她的不幸是作出来的,但凡稍与现实妥协,也不至如此~
这个文章剖析的丝丝入扣,合情合理,好文[点赞]
这部剧看的吧……,哎!不看也罢。
分析的都是啥自己开篇就写了,老太太有严重心理疾病,偏执狂啊!
施源也是想好好做回人的,剧中结局是一个新的开始。他本质不坏,只是被命运之神碾压的不成样了。……
这部剧最恶心的是顾昕
按剧中年代,几百万在上海还是不算什么,普通拆迁户都能达到的水平,买不了像样的房子,说不上改变命运
高傲就说自己高傲自大呗,解释有用吗,不是有病就是作,舍不得自己以前的身份在那装
以施源的成绩完全可以复读一年再考,编剧这是非要把施源他妈折磨死
施父没有那么坏。他只是俗人,眼前困境折磨的俗人。他说的还真是婚姻法框架里的事。多少离婚的女人能到财产的一半,甚至更多。放到男人身上就有点怪了是不。
,
做了这么多年导游,还能这么内向,又寡言少语,这人设我是服气的[吃瓜]。
这个剧看一会儿就特别暴躁
生活就是这样 在你倒霉的时候永远会再踹你一脚。
什么破剧?一天吵吵闹闹的,还是人世间,多好啊,
人类从诞生的那刻起都是为了适应环境而活,人的出生背景无可改变,能改变的只是随环境变化而变的心态,顾母就是典型的公主身丫鬟命,而还沉浸在昔日的辉煌中而不知,在别人眼里你和被你看不起的人有何不同
骂的越凶、心居越成功!
这部剧太写实,看的人压抑。无人幸免的感觉。
施源他妈招人恨是招人恨,可是真的有这样的人,说句非常难听的话,精神病人就不应该结婚,拖累最少上一代,下两代,最重要的是伤害同代人,一个人祸害最少四代
没看过原著 但是看电视 感觉施源可能都有遗传性的精神疾病 不然不会这么轴
这部剧很现实
说白了就是自私自利,把支撑自己虚荣的老黄历凌驾于家人之上。不去和命运抗争,只想着让命运施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