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遇到过这样的情况?眼看着自家的小麦苗一天天蔫下去,心急如焚地浇水,结果却适得其反,反而加速了它们的死亡?你知道吗,高达90%的小麦幼苗死亡,其实都跟浇水不当有关!尤其是在高原山地这种特殊环境下,浇水更是一门大学问。
我家老宅就在陕北黄土高原的一个小山村里,村里人世世代代都靠种地为生。小时候,我最喜欢跟在爷爷身后,看他侍弄田里的庄稼。爷爷种了一辈子地,对小麦的习性了如指掌。他常说:“种小麦,三分种,七分管,管不好,白费劲!”
记得有一年,村里闹旱灾,连续几个月都没下雨。眼看着田里的小麦苗都快枯死了,村民们都急得团团转。有人提议说:“赶紧浇水吧,再不浇就全完了!”可爷爷却摇摇头说:“不能乱浇,高原山地的小麦,抗旱能力强,但最怕涝!现在浇水,只能是火上浇油!”
当时我不明白,心想都旱成这样了,还不浇水,难道要眼睁睁看着小麦枯死吗?爷爷看出了我的疑惑,笑着解释说:“高原山地的小麦,根系扎得深,能从地下吸收水分。而且,这里的昼夜温差大,白天蒸发量大,晚上土壤里的水分又会凝结。只要不是旱得太厉害,小麦自己就能挺过去。”
爷爷还告诉我,高原山地的小麦,浇水要讲究“看天、看地、看苗”。“看天”就是要看天气预报,如果未来几天有降雨,就不要浇水。“看地”就是要看土壤的湿度,如果土壤表面发白,用手抓一把,松开后散开,就说明需要浇水了。“看苗”就是要看小麦苗的长势,如果小麦苗叶片发黄、萎蔫,就说明缺水了。
那一年,爷爷就是按照“看天、看地、看苗”的原则,小心翼翼地给小麦浇水。他不是像其他人那样,一股脑地往地里灌水,而是用小水管,慢慢地浇灌,确保每一棵小麦苗都能喝到水。他还特别注意排水,防止田里积水。
最终,那一年,村里其他人家的小麦都减产了,只有爷爷家的小麦,不仅没有减产,反而还增产了。这件事让我对爷爷佩服得五体投地,也让我深刻地认识到,在高原山地种小麦,浇水真的是一门大学问。
后来,我离开了家乡,到城市里工作。虽然离开了土地,但我对农业的关注却从未减少。我经常在网上看一些农业方面的知识,也经常和一些农民朋友交流。
前段时间,我在一个农业论坛上看到一个帖子,一个甘肃的网友分享了他的小麦浇水经验。他说,他们那里的小麦,一年只需要浇两次水,一次是播种前浇足底墒水,另一次是小麦拔节期浇一次水。他说,他们那里的小麦,抗旱能力特别强,只要不是遇到特别严重的旱灾,一般都能获得丰收。
他还提到,他们那里的小麦品种,都是经过长期选育的抗旱品种,比如“陇麦25号”、“定西35号”等。这些品种,不仅抗旱能力强,而且产量高、品质好。
这个网友的分享,让我想到了一种叫做“冰草”的植物。冰草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原产于北欧和亚洲北部。它具有极强的抗旱、耐寒能力,可以在干旱、贫瘠的土地上生长。冰草的根系非常发达,可以深入土壤深处吸收水分和养分。而且,冰草的叶片表面有一层蜡质,可以减少水分的蒸发。
还有一种叫做“沙棘”的植物,也是一种非常耐旱的植物。沙棘是一种落叶灌木或小乔木,原产于中国北方和俄罗斯西伯利亚地区。它可以在干旱、贫瘠的沙地上生长。沙棘的根系也十分发达,可以固定土壤,防止水土流失。而且,沙棘的果实富含维生素C,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
另外,像景天科的瓦松,也是一种耐旱植物,常在屋顶瓦片缝隙中生长,生命力顽强。这些植物的特性,都给我们种植小麦提供了一些启示。
说起种植,我想起昌平草莓种植户王师傅。他之前也遇到过类似的问题,草莓苗总是莫名其妙地死掉。后来,他发现问题出在浇水上。他改变了浇水方式,不再像以前那样大水漫灌,而是采用滴灌的方式,精准地给每一棵草莓苗浇水。他还根据天气情况,调整浇水的频率和水量。结果,他的草莓产量和品质都得到了显著提高。
当然,不同地区的小麦种植,浇水方式也会有所不同。比如,华北地区的小麦,由于降水较少,需要适当增加浇水次数。而华南地区的小麦,由于降水较多,则需要注意排水,防止田里积水。
回到文章开头,。这其中的“玄机”,其实就是对小麦习性的了解,对当地气候和土壤的把握,以及对浇水技术的精益求精。
15天,只是一个时间节点,它代表的是一个观察、学习和实践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不断地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才能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浇水方法。
那么,你有没有什么关于小麦浇水的经验或者教训呢?在你的家乡,小麦是如何浇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看法,让我们一起探讨,共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