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这样一位姑娘,她自幼在母亲的教养下,以嫁入豪门为目标,将自己养成一朵漂亮却头脑空空的交际花。
成年后,她又因为东挑西拣,久久遇不到合适的结婚对象,最后在母亲的冷嘲热讽下,草草出嫁。
婚后,又因为对丈夫不满,爱上另一个男人,却沦为对方的玩物。
这个姑娘就是凯蒂,毛姆的小说《面纱》的女主角。
《面纱》以一场婚姻悲剧为引,揭示了女性在时代桎梏与人性弱点交织下的觉醒之路。
女主角凯蒂的遭遇,既是对命运的叩问,也是对女性自我救赎的深刻隐喻。
她的前半生,恰如许多“命苦无福”的女性缩影——被三个习惯困住灵魂,险些葬送人生。
而这些习惯,至今仍警醒着无数人。

过度依赖:
将人生价值寄托于他人认可
凯蒂是个漂亮又活泼的姑娘,从小,母亲就对她“寄予厚望”,希望她能够嫁给一个体面的男人。
在母亲的有意引导下,凯蒂认为,女人的成功就是吸引男人的注意,让男人围着自己转。
为此,凯蒂一心学习如何打扮自己,如何取悦男人,更是热衷于各种舞会。
从十几岁起,凯蒂就进入交际圈,也很快凭借自己的美丽,和活泼开朗的性格,吸引了众多男士的目光。
这种被众星捧月的感觉,让凯蒂非常自信,以为这就是自己的人生价值。
年轻时的凯蒂,因为追求者众多,对结婚伴侣也变得挑剔,拒绝了许多青年才俊的求婚。
然而,因为过于挑剔,凯蒂直到25岁还没有嫁出去,而身边的追求者,也要么结婚了,要么有了更年轻的追逐对象。
这让母亲对她心生不满,冷嘲热讽,说她是个嫁不出去的“老姑娘”。
当容貌平平的妹妹都要嫁人时,凯蒂慌了,她害怕自己被嘲笑嫁不出去。
恰好这时,只见过几面,却被她的美貌吸引的沃尔特,向她求婚了。

即使并不了解沃尔特,更不爱他,凯蒂还是为了逃避当时社会对未婚女性的偏见,同意了对方的求婚。
这种对他人目光的依赖,让她将婚姻视为救命稻草,却忽视了内心的真实感受。
无论是年轻时对结婚对象的百般挑剔,还是后来的草草嫁人,凯蒂都是依赖别人的目光做出决定,而不是尊重内心的感受。
过度依赖他人的目光,会导致“自我价值的丧失”,最终忽略自己的感受,导致自我迷失。
这种依附性,正如《面纱》中,凯蒂背叛婚姻后,沃尔特的控诉那样:
“你嫁给我,不过是为了堵住悠悠众口。”
依赖他人认可的女性,如同戴着枷锁起舞,看似优雅,实则步步受制于人。
这样的人生,从一开始就埋下了不幸的隐患。

虚荣攀比:在世俗标准中迷失本心
沃尔特是一名细菌学家,在香港工作。
凯蒂与他结婚后,便随他一起来到香港定居。
沃尔特是个温柔体贴,但是性格木讷,不善交际的人。
他从第一次见面,就对凯蒂一见钟情,深深地爱着她。
婚后,为了取悦凯蒂,沃尔特更是事事迁就,陪她参加自己不喜欢的聚会,看浅薄可笑的杂志,迎合她的傲慢和无知。
但这些付出并没有让凯蒂满足。
她在顺利结婚,摆脱了“嫁不出去”的恐慌之后,很快就对这桩婚事心生不满了。
她不喜欢香港的生活,觉得这里没有英国的纸醉金迷。
她对沃尔特的工作不满,觉得对方只是个技术人员,没有社会地位,让她在参加聚会时,只能作为配角。
而沃尔特的沉稳体贴,在凯蒂眼里则成了不解风情。
习惯了被众星捧月的凯蒂,在与沃尔特的婚姻里,觉得索然无味,觉得自己的美貌与价值,都被辜负了。
所以,当花花公子查理出现在她身边,大力盛赞她的美貌时,凯蒂的虚荣心得到了极大的满足。

再加上查理仪表堂堂,身材高大,能言善辩,还是个官员,这样的男人看起来就很有魅力。
而这样的男人也被自己的美貌吸引,这让凯蒂觉得非常骄傲。
所以,她对查理的蛊惑毫无抵抗力,即使明知对方已有家庭,还是毫不犹豫地投入了对方的怀抱。
甚至,当查理在她面前表示自己的妻子毫无魅力时,凯蒂还感受到一种畸形的自豪。
凯蒂的虚荣和攀比是浅薄无知的。
她曾将查理的权势与沃尔特的木讷对比,将婚姻当作竞赛的奖杯,却在婚姻走上绝路时,才悲哀地发现:
虚荣如同面纱,遮蔽了生命的真实重量。
当攀比成为本能,灵魂便成了华丽的空壳。
虚荣心强的女人,一味攀比,最后在欲望的洪流中,将自己逼上险境。

讨好型人格:
以牺牲自我换取虚假安全感
凯蒂与查理在一起之后,因为对对方的盲目崇拜,表现得非常顺从。
查理提出,为了自己的工作和声誉,要隐瞒二人的关系,凯蒂选择了配合他。
为了让他安心,凯蒂接受查理的安排,在肮脏破败的古董店里与对方幽会。
即使那里的脏乱和难闻的气味,都令她难以忍受,但为了取悦查理,她还是选择了顺从。
随着两个人在一起的时间越来越长,查理也越来越肆无忌惮,为了寻求刺激,他提出要和凯蒂在沃尔特的公寓里厮混。
凯蒂虽然担心被沃尔特发现,为了让查理满意,还是选择了接受。
两个人在公寓里谈论起这段关系时,查理对沃尔特充满鄙夷。直言即使被对方发现了自己也不怕。
凯蒂虽然心存疑虑,还是选择迎合查理,相信他的话。
凯蒂对查理的顺从,是“讨好型人格”的典型表现。
这种人格,其实由来已久。
凯蒂的母亲强势又现实,让凯蒂嫁入豪门,是她的目的。

凯蒂从小就为了让母亲满意,学习如何取悦男人,如何让自己看起来更有吸引力。
而她在社交场合表现出来的所谓吸引力,其实都是为了取悦别人学来的所谓“本事”。
正如凯蒂对沃尔特说的那样:
“别人谈论什么我就谈论什么,别人喜欢什么我就喜欢什么。”
凯蒂习惯了用牺牲独立思想,取悦别人。
所以,在与查理的关系中,她忍受查理的虚伪与懦弱,甚至幻想他能为自己离婚,这种无底线的妥协,只是滋养了查理的傲慢。
直到被沃尔特撞破两人的关系,逼着她跟随自己前往疫区,凯蒂向查理求助,却换来对方的冷漠。
她才意识到,讨好换来的不是爱,而是轻蔑。
一味取悦别人的女人,只会被轻视,被慢待,最后沦为弃子。
▼
好在,在经历了情人的背叛,丈夫的离世之后,在直面了生命的脆弱与灾难的残酷之后,在见证了灾难面前,人性的光辉之后,凯蒂觉醒了。
她选择回到英国,与父亲和解,独自抚养女儿。
她的人生,还有很长,也还有无限可能。
而《面纱》的深刻之处,恰在于此。
它并非单纯批判女性的弱点,而是通过凯蒂的蜕变,揭示了一条救赎之路:
从依赖到独立,从虚荣到自省,从讨好到自尊。
正如毛姆借沃尔特之口所言:
“死的却是狗。”
这句偈语暗喻着,困住女性的从来不是命运,而是蒙在心灵上的那层“习惯之纱”。
重读《面纱》,凯蒂的故事依然振聋发聩:
命苦无福,从不是天定,而是习惯塑造的因果。
唯有撕开依赖、攀比与讨好的面纱,女性才能真正掌控命运的缰绳,在生命的荒原上走出属于自己的花路。
作者 | 紫翘·蓝羽,教师新媒体创作者,理性做事,感性做人的世俗女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