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小国,争相乳法?驻军被非洲扫地出门,“法国非洲”为何崩溃

为民评历史故事 2025-02-13 06:22:36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持续为您推送此类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们坚持创作的动力~

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未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一些非洲国家忘记了自己应该感谢法国,不过没关系,他们将来会想明白的!”

2025年1月6日,法国总统马克龙在法国驻外使节会议上愤恨不甘地发言。

显然,法国对于近些年非洲多国接连驱逐法国驻军的行为极其不满。

但是这一次,非洲国家却丝毫没有因为法国这个昔日太上皇的狠话感到畏惧,反倒纷纷表示自身作为主权国家有权做出驱逐法军的决定,马克龙此言是在蔑视非洲。

更有甚者,不仅质疑法国在非洲驻军的合法性,还否定法国的能力,认为法军只会添乱。

一贯在非洲说一不二的法国,为何突然沦落到了这个地步?

非洲太上皇

自大航海时代以来,非洲就成为了欧洲掠夺的对象。

起初,这种掠夺还主要以商业模式进行,列强只在少数关键航道附近占领据点,以便更好地从非洲转运资源和奴隶。

但随着工业革命的浪潮席卷欧洲,列强对原材料和市场的渴望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对非洲拥有丰富的资源和大量人口的土地的垂涎也随之超级加倍。

与此同时,随着欧洲列强陆续进入帝国主义阶段,这些国家在扩展殖民地时,也不再向过去那样经历充分考量,以经济利益为先,而是开始将其视作是国家实力的象征。

在这样的背景下,1884年,列强召开柏林会议,商讨瓜分非洲的原则。

在随后的几十年中,各国在非洲各显神通,通过外交讹诈、武力征服等手段,占领了非洲的绝大多数地区,非洲只剩下埃塞俄比亚和有美国撑腰的利比里亚保持了名义上的独立。

在这股瓜分非洲的浪潮中,英国与法国作为当时国力最强国家,自然抢占了最多的地盘。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民族独立运动的风也吹到了非洲,同时,美苏两个新生的巨头,为了拆解英法为主导的旧殖民体系,也对非洲的民族独立运动大加支持。

此时的老欧洲因为两次世界大战的摧残,国力分外衰弱,内外交困之下,昔日列强不得不顺应形势,放手殖民地独立。

但是无论哪个前宗主国,显然都不会心甘情愿地坐视自身在殖民地的利益丧失,其中法国的抗拒尤为激烈。

这倒也不难理解,毕竟在非洲,就属英、法两国的殖民地面积广阔,而相比于英国已经认清形势,打定主意与美国和平交接,换取在新的世界体系中仅次于美国的地位,法国却还保留着自己的大国骄傲。

故而,法兰西第四共和国哪怕国内一地鸡毛,也要坚决维护对殖民地的统治,最后成功把自己折腾到垮台。

危难时刻,法国的二战英雄戴高乐再度临危受命,成为第五共和国的首任总统。

面对糟糕的局面,戴高乐清楚地意识到,在非洲人民的反抗和美苏的挤兑下,法国已经无法承受强留殖民地的成本。

但作为一个民族主义者,戴高乐也十分清楚地知道,非洲利益对于法国维持自己的大国地位至关重要,绝对不容有失。

于是,作为一个精明的政治家,戴高乐玩了一个很巧妙的套路。

他承诺允许殖民地独立,还答应在殖民地独立后向新政府提供援助,但前提是殖民地同意在独立后依旧将法语作为官方语言,承认法国的经济特权,并允许法国驻军,新政权在国际舞台上支持法国等一系列条件。

如果按照法国的要求来,各殖民地的“独立”,就不过是一个名头,实质上仍然要继续当法国的傀儡和血包。

至于那些坚决不同意的国家,例如喊出了“宁在自由中贫穷,不在奴役中富裕”的几内亚,戴高乐倒也没有喊打喊杀,就是在离开之前拆毁了所有能拆能毁的基础设施,同时以退出北约要挟美国带领所有资本主义国家一起制裁孤立几内亚。

在漫长的殖民地时期,几内亚早已形成了依附型的经济模式,如今被法国与西方共同针对,经济顿时难以维持。

哪怕几内亚通过倒向共产主义阵营,换来了苏联输血支持,但由于自身经济、人才基础都过于薄弱,根本玩不动计划经济那一套,国家始终困顿不堪。

本来非洲的独立运动领袖就大多出身富裕家庭,多少有点资产阶级的软弱病,面对法国如此凶残的杀鸡儆猴,自然纷纷妥协投降。

就这样,法国名义上退出了非洲,实则依旧是非洲的太上皇,甚至就连美国在非洲尤其是西非地区发展势力时,都要依靠法国的帮助。

遗晖日薄

虽然法国在非洲的影响力始终无人能出其右,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影响力在不知不觉间,已经成为了无根之水。

原本,法国维持对原殖民地的影响力,主要靠的是经济控制、教育洗脑、军事威胁和与原殖民地高层后非洲国家领导人的私人关系。

但到了21世纪,由于法国自身工业实力衰落,法国在非洲贸易中所占的份额不断下跌。

而昔日有效的教育洗脑,也随着国际化的深入和信息化的发展,已经无法起到昔日的效果。

所谓的私人关系,更是随着20世纪那些法国和非洲国家领导人的陆续老去、逝世,大多化为乌有。

到了这个时候,非洲国家会继续接受法国影响力,其实很大程度上已经是惯性使然了。

毕竟这些国家的高层,大多也是法国模式下的既得利益者,在日子还过得去的时候,也不会想要推翻原有的模式。

不幸的是,由于的西方国家的剥削和本土人口的增长,这些非洲国家的日子越来越过不下去了。

所谓穷极思变,许多非洲国家都生出了推翻法国模式,重新分配本土资源出口利益,以解决自身困境的想法。

此时唯一阻止他们真的这么做的,就只剩下法国在非洲的军事存在。

尽管法国的军事实力在中国人看来仿佛是个笑话,但是在非洲这地界上,法军还是足以傲视群雄的,这些连枪支弹药都要依靠进口的国家,绝对不敢主动挑战法军。

如果法国不露怯,法国在非洲的统治力大概还能多维持一段时间,但现实没有给法国这样的机会。

2011年,美国在中东掀起了“阿拉伯之春”,打破了中东原本的秩序,临近的西非地区也受此波及,国家的安全形势急剧恶化。

西非诸国拿各路叛军没办法,于是前来向父上法国求助。

法国也知道,这个时候不能怂,下了大力气在西非搞“反恐”,也确实在几次行动当中取得了很漂亮的战绩。

奈何法国“反恐”和美国是一个路数,根本不考虑从根源上解决问题不说,行动期间还时不时出点欺压平民,杀良冒功的破事,而这样反恐的结果,自然是越反越恐。

非洲各国一看,这法国天兵的实力好像也没有那么强,于是心思一下子就活络了起来。

被法国抛弃的中非政府(中非内战时中非政府向法国求助被拒绝)率先选择另寻出路,不顾法国的不满找上了俄罗斯的瓦格纳集团帮忙攻打叛军,效果立竿见影。

瓦格纳不仅在短短几个月里,就帮助中非政府军收复了大半国土,还贴心地为中非政府提供军队训练、高官安保等配套服务。

至于代价,不过是叛军占领区的一些矿产资源,考虑到这些东西原本也不归政府军控制,那就是约等于没有。

其他国家看到中非的优秀案例,顿时也都开始心动。

毕竟想要得到法国的“安全保护”,往往要自己出钱出力还要接受法国的政治条件,相比之下瓦格纳的收费实在是十分良心。

被法式反恐折腾地最惨,以至于不少人都怀疑法国是不是在养寇自重,以更好地掠夺资源的马里第一个选择跟上。

2021年,马里军方政变,建立军政府统治,随后以金矿开采权邀请瓦格纳帮忙反恐。

法国对此自然极度不满,怒斥马里军政府“非法”、“失控”,马里军政府也没跟法国客气,干脆借机彻底和法国翻脸,转头驱逐了法国大使,并要求法国从马里撤军。

此时的非洲国家都在等着法国的动作,可法国的回应确实自觉认怂,宣布“结束法国在马里的使命”。

临近的布基纳法索、尼日尔也有样学样,分别在2022年和2023年对法军发出了逐客令。

在尼日尔政变之后,法国甚至一度表现极为强硬,指使自己在非洲的小弟组成的西非共同体向尼日尔发出限期恢复原政府的“最后通牒”,并表示会支持西共体出兵。

结果等到“最后通牒”过期,西共体没一个动手,法国天兵更是不但没有下场,反倒是老老实实从尼日尔撤退。

法国威慑尼日尔不成,反倒彻底暴露了色厉内荏的本质,让越来越多的非洲国家彻底下定了决心,请法军离开。

面对非洲国家的驱逐,法国心有不甘却无力抗拒,只能酸溜溜地留下一句“非洲有些不知感恩,但他们早晚会明白法国的重要性的”。

不过,法国显然是没有认清自己的位置。

法国失去了非洲,很可能会失去自身的大国地位,但非洲失去了法国,只意味着少了一个剥削者,将迎来属于自己的发展。

参考资料

驻军接连被驱逐,马克龙“酸了” 直新闻

0 阅读: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