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帝要撤藩,只有三人赞同,他们都是谁,是何结局?

牛掰人物 2025-02-24 16:09:08

康熙十二年的乾清宫朝会上,二十岁的皇帝抛出一道惊雷:是否同意三藩自请撤藩?满朝朱紫中,唯三人敢逆众人之意。他们或许未曾想到,这个决定将改写自己与帝国的命运。

纳兰明珠踏入太和殿时,腰间玉佩轻响。这位康熙的堂姑父深知,支持撤藩无异于豪赌。当索额图厉声反对“撤藩必反”时,明珠出列陈词:“三藩岁耗半壁赋税,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

此言深合帝心。撤藩成功后,明珠官拜武英殿大学士,权倾朝野二十载。然权势顶峰亦是深渊之始,他纵容党羽卖官鬻爵,终在1688年遭御史郭琇弹劾。被贬为銮仪卫的明珠,晚年只能在府邸摩挲当年康熙赏赐的珊瑚朝珠,回想那场改变命运的朝会。

户部尚书米思翰的算盘打得噼啪作响。面对群臣“撤藩恐致兵变”的担忧,他朗声道:“三藩年耗军饷三千万两,今国库存银四千七百万,足支十年。”这份底气源自他通宵核算的账册——为验证数据,他连续三月宿值户部衙署。

吴三桂反旗初举时,米思翰昼夜调度粮草,竟在三月内为前线筹措五百万石军粮。然天不假年,这位财政能臣未及见平叛成功便英年早逝。其孙女富察皇后后来在养心殿见到的《平定三逆方略》,扉页仍留着祖父的血指印。

刑部尚书莫洛的朝服总带着牢狱的沉郁气息。曾因鳌拜案险些获罪的他,在撤藩廷议中再次孤注一掷:“当断不断,反受其乱。”康熙将经略陕西的重任交付这位铁腕老臣时,或许想起了他当年审理朱三太子案的果决。

汉中军营的冬夜,莫洛面对哗变士兵毫无惧色。当***的冷箭穿透胸膛时,他仍紧握调兵虎符。康熙闻讯沉默良久,最终赐谥“忠愍”——这个曾力主削藩的满洲硬汉,用生命为帝国统一写下血色注脚。

三藩之乱平定后,康熙南巡至昆明,特命在五华宫旧址立碑。碑文未提索额图等反对派,却将明珠、米思翰、莫洛之名刻于首行。三位孤臣的抉择,终在历史长河中激荡出回响。

0 阅读: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