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盛顿时间4月16日,美日首轮关税谈判因特朗普突然介入而改至白宫进行,这一变动打乱了日方原有节奏。
面对美方咄咄逼人的态势,日本代表赤泽亮正摆出谦卑姿态,却在增加驻日美军费用等实质问题上坚决不让步,双方最终仅达成继续谈判的共识。
这场关税谈判为何如此戏剧性?日本的"软钉子"策略背后有何深意?
作者-山
特朗普撒网,日本溜鱼美日关税谈判原定在美国财政部进行,却因特朗普一则社交媒体宣告而彻底变了天。就像一场精心排练的剧目突然换了主角,日本代表团的表情瞬间凝固。这位美国总统将谈判地点硬生生拖进白宫,意图不言而喻——他要亲自给东瀛客人施压。
特朗普的突然介入,让日方代表团措手不及。原本计划只是试探性接触,现在却要直面这位以"交易艺术"自诩的前商人。日本首相石破茂得知消息后在东京时间深夜紧急召集内阁成员,就像消防队接到高级警报一样迅速集结。
日本经济再生大臣赤泽亮正在白宫会议上的表现颇具戏剧性。他面带微笑,语气谦和,像个拜访师长的学生,却在关键问题上寸步不让。当特朗普提出要求日本负担更多驻日美军费用、消除对美1073亿美元贸易顺差时,赤泽坚定地拒绝了。这种"低姿态、硬底线"的姿态让特朗普颇为意外。
特朗普会后迅速发文宣称谈判"取得重大进展",但事实证明,这不过是他惯用的面子工程。美日双方除了同意继续谈判外,没有达成任何实质性共识。
在日本国内,赤泽的表现引发了争议。有网民批评他过于谦卑,认为这会让美方得寸进尺。但也有分析指出,这恰恰展现了日本外交的高明之处——表面恭顺,骨子里坚韧。特朗普以为遇到了软柿子,却踢到了铁板。这种看似矛盾的谈判方式,为接下来的交锋埋下了伏笔,也打乱了美方原本设想的节奏。
石破茂的应对策略堪称一部外交教科书。从4月初特朗普抛出"对等关税"时的慌乱应对,到如今的从容不迫,石破茂政府的态度转变令人玩味。这位日本首相像个经验丰富的棋手,初始佯装慌张,实则暗中布局。
对比几周前石破茂慌忙打电话给特朗普,称关税问题是"日本的国难"的表现,如今他公开警告美国关税政策"可能扰乱全球经济秩序",态度之转变如同冰火两重天。这种变化绝非偶然,而是日本吸取历史教训后的明智之举。
上世纪80年代,面对美国压力,日本被迫签署广场协议,导致日元大幅升值,经济泡沫破裂,陷入"失落的三十年"。这段惨痛历史如同一面镜子,时刻提醒着日本政府:对美一味妥协的代价有多深重。同样,安倍晋三任内对特朗普极尽讨好,结果特朗普依然翻脸不认人,退出TPP并对日本实施关税制裁。
石破茂的策略可概括为"不妥协也不对抗"。一方面,他明确表示不会对美国采取报复性关税措施,避免正面冲突;另一方面,他不急于达成协议,坚守底线。这种"软钉子"策略既避免激怒特朗普,又不轻易让步,在强硬与妥协之间找到了绝妙平衡点。
有消息称,在美国宣布关税措施后,日本对冲基金曾大量抛售美债,导致美债市场动荡。虽然日本政府出面否认,但美国财政部内部对此极为担忧。这种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做法,展现了日本在金融领域的影响力。石破茂手中握有多张牌,包括美债、对美投资以及加强与中欧的贸易合作,但他选择了克制使用,为未来谈判留下回旋余地。
石破茂这一系列举措,就像太极拳中的"以柔克刚",表面示弱实则借力打力,既维护了国家利益,又避免了直接冲突带来的损失。这种智慧不禁让人思考,在大国博弈中,中小国家是否可以借鉴这种策略,找到自己的生存空间?
华尔街的金融大鳄们面对特朗普的关税政策,如同被扔进沸水中的青蛙,从最初的不以为然到如今的惊慌失措。美股在4月16日谈判结束后遭遇了一波血雨腥风的暴跌,三大指数全线大幅下挫,道琼斯工业指数重挫近700点,跌幅1.7%,纳斯达克综合指数更是狂泻3.07%。
市场动荡的导火索来自美联储主席鲍威尔的一番警告:特朗普的关税"极有可能"刺激通胀上升,且影响可能持续很长时间。这番言论犹如一盆冷水,直接浇灭了投资者对美国经济的乐观预期。同时,美债市场也经历了剧烈波动,10年期国债收益率出现20年来最大涨幅,欧洲保险和职业养老金管理局主席甚至公开质疑美债作为避险资产的地位。
特朗普关税政策的朝令夕改更是让企业和投资者如坐针毡。从4月2日宣布"对等关税",到4月9日突然暂缓对70国实施,再到近日悄然豁免手机、电脑等产品,整个过程充满随意性和不确定性。韦德布什分析师丹·艾夫斯直言,白宫不断变化的消息造成了"大规模混乱",让整个行业和投资者头晕目眩。
日本作为首个与美国谈判的国家,俨然成了关税战的"白老鼠"。各国政府和企业都在密切关注这场谈判的结果,试图从中寻找与美国打交道的策略。共同社评论认为,特朗普亲自出场参加谈判,堪称罕见,折射出美方急于达成协议的强烈意愿,这与市场压力不无关系。
与此同时,美国在多个领域对华出口市场份额正被他国迅速抢占。澳媒报道,美国对华牛肉出口停滞之际,澳洲谷饲牛肉在中国的需求激增,2月和3月对华出口量就较去年同期暴涨近40%。这表明,关税战不仅没有达到特朗普改善贸易逆差的目的,反而可能适得其反。
市场的剧烈反应实际上揭示了一个深层次问题:全球经济已高度互联,任何单边主义行动都可能引发连锁反应,最终伤害所有参与方。华尔街的恐慌就像一个警钟,提醒人们贸易战没有真正的赢家,只有不同程度的输家。
全球贸易格局正处于一场前所未有的重组阵痛中。特朗普的关税战虽然来势汹汹,却意外催生了一股全新的国际合作浪潮。中国、欧盟和日本,这三大全球经济体在面对美国的关税挑战时,展现出了令人瞩目的默契与协调。
中国作为全球第一个敢于"硬顶特朗普"的国家,以系统性的反制措施回应了美方的关税挑战。随后欧盟采取"软中带硬"的态度,一边与美国谈判,一边准备反制措施。如今日本也加入了这一行列,尽管态度更为克制,但立场同样坚定。特朗普原本想要各个击破,结果却意外促成了一种非正式的"抵抗联盟"。
中日韩三国关系也在这一背景下呈现回暖迹象。3月以来,中日高层密集互动:王毅外长出席中日韩外长会,中日经济高层对话达成20项重要共识;中日韩经贸部长会议在首尔举行,三国一致同意加快自贸协定谈判。本月下旬,日本执政联盟领导人齐藤铁夫还将率团访华,携带石破茂亲笔信,讨论恢复日本水产品对华出口等议题。
这种区域合作趋势无疑是对美国单边主义的一种对冲。特朗普的关税政策,客观上加速了亚洲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日本虽然是美国的军事盟友,但在经济领域正在寻求多元化选择,这种"安全上依美、经济上多元"的战略或将成为更多国家的选择。
从历史视角看,当前的关税战争其实是全球贸易体系从一极主导向多极平衡转变的阵痛期。二战后由美国主导建立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已经无法适应当前全球经济多元化的现实。各国正在摸索新的国际经贸规则,中国倡导的"一带一路"倡议、RCEP的成功签署都是这一趋势的体现。
特朗普的关税政策,表面上是为了保护美国制造业和减少贸易逆差,实则是美国试图挽回逝去霸权的挣扎。然而,历史潮流不可逆转,全球化进程可能会因贸易摩擦而放缓,但不会逆转。日本在这场博弈中的明智选择,或许会为其他面临类似困境的国家提供借鉴。
在未来的国际贸易秩序中,规则的制定将更加多元和包容,各国在博弈中寻找均衡点,共同塑造一个更加公平合理的全球贸易体系。这也是当前关税战中最具前瞻性的启示。
石破茂政府在此次关税谈判中展现出的战略定力和外交智慧令人刮目相看。通过"软钉子"策略,日本既守住了自身利益底线,又避免了与美国正面冲突,为其他国家提供了应对美国贸易压力的范本。
这场看似简单的谈判,实则揭示了国际经贸格局深刻变革的开端。
面对大国博弈,各国应如何平衡自身利益与国际合作?答案或许就藏在这场未完待续的博弈中。
是不是又准备开枪射杀石破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