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历史上,皇位的继承常常伴随着权谋和斗争,兄弟之间的竞争尤为激烈,三国时期,三国时期的曹丕和曹植兄弟之间的争斗尤为精彩。
曹丕最终凭借深沉的谋略赢得了继承权,而曹植则以才华横溢的诗作名垂千古,尤其是那一首《七步诗》,网友还根据原本进行各种魔改:煮豆燃豆杆,豆在釜中喊,都是一个爹,为啥要杀俺。
其实曹丕逼迫曹植写的不仅仅只是这一首诗,有一次他看到两头牛打架命曹植作诗,要求诗中不得出现“牛”,这不仅是对曹植才华的考验,更是兄弟权谋斗争的一个缩影。
那么,这其中有着怎样的故事呢?今天咱们就来聊一聊。
曹操的崛起曹操字孟德、沛国谯人,是东汉末年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崛起之路充满战乱和权谋。
作为一个出生于官宦家庭的子弟,早年投身军旅凭借卓越的军事才能和过人的政治智慧,逐步在北方乱世中脱颖而出。
东汉末年,黄巾起义爆发天下大乱,曹操乘势崛起招募士兵,参与镇压黄巾军立下赫赫战功。
随后以逐步削弱对手的方式,击败各地割据势力,尤其是在与吕布、袁绍等强敌的斗争中展现非凡的军事才能。
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统一北方建立了以许昌为中心的政权,成为一方霸主。
为进一步巩固自己的地位还采用“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策略,迎奉汉献帝到许昌,表面上尊奉皇帝,实际上掌握朝廷的实权。
凭借这一策略,他不仅增强自己的合法性,还进一步压制其他割据势力,为统一天下打下坚实基础,甚至敢违背“非刘姓不得封王”的祖制,自立为魏王。
古人云“清官难断家务事”,曹操的地位再高、权势再大,在继承人的问题上也十分头疼,毕竟他的每一个儿子都十分出色且与众不同。
众所周知曹操的家庭十分庞大,他共有二十五个儿子,其中较为著名的有曹昂、曹冲、曹丕和曹植等。在外征战沙场时,家中也面临着复杂的继承人问题,而且继承人选择并非一帆风顺。
按照封建时代“立嫡以长”的传统,曹操的长子曹昂应当是继承人无疑。他从小随父亲征战,展现出出色的政治和军事才能,深得曹操的器重。
然而命运多舛,建安二年征讨张绣的战役中,曹昂为掩护父亲撤退英勇牺牲,失去最钟爱的接班人对曹操打击巨大。
曹昂死后,曹操将希望寄托在幼子曹冲身上,此子虽然年龄小,但自小聪慧过人才智卓绝。史书记载,曹冲年仅五岁时就能称象,智慧和仁爱之心让曹操多次流露出将其立为接班人的意向。
同样是天妒英才,建安十三年年仅十三岁的曹冲因病早逝,曹操再度陷入深深的悲痛之中。随着曹昂和曹冲的相继去世,曹操的继承人之争集中在曹丕和曹植两兄弟身上。
前者文武兼备性格深沉,有较强的政治智慧和手腕,后者才华横溢文采斐然,颇有曹操的风范,性格迥异的两人逐渐演变为一场兄弟间的明争暗斗。
曹丕与曹植的竞争曹丕自幼聪慧,八岁能文、博览群书,骑射击剑样样精通,稳重和深沉使得他在处理人际关系上游刃有余。
与此同时,他还善于结交贤士,在朝廷中形成以贾诩、崔琰、毛玠、程昱等人为核心的支持团体。建安十六年,河间曾发生田银、苏伯谋反事件,曹丕作为曹操的长子,肩负起平定叛乱的重任。
他冷静应对迅速镇压叛乱,俘虏上千名反叛者,征求谋士程昱的意见请示曹操,宽赦这批降人,这一决策不仅稳固人心,也展示曹丕的政治智慧。
曹植以文采著称、才思敏捷,文章辞赋皆能一气呵成,文学才能深得曹操喜爱,常被誉为“众子之中最能定大事者”。
曹植的才华在一次次宴会上得以展示,一首《洛神赋》惊艳四座,至今都在被阅读者喝彩。
然而,曹植性格任性处事随意,酷爱饮酒不注意自我形象,这些性格缺陷使得他在关键时刻屡屡失利。
有一次曹植因醉酒失态,引起曹操的极大不满,因此尽管他在文采上远胜曹丕,但行为举止却让曹操对其继位产生怀疑。
政治斗争中的失利,不仅源于性格缺陷,还在于未能像曹丕那样善于结交贤士,形成稳固的支持队伍。
曹操在晚年对继承人进行多次考察和试探,曹植的才华出众,性格和行为多次让曹操失望。相反,曹丕的稳重和谋略使得他在多次关键时刻表现出色,赢得了曹操的信任。
在一次讨论政务的会议上,曹操询问两兄弟对一件复杂事务的看法,曹丕冷静分析提出稳妥的解决方案,曹植则慷慨激昂提出一些华而不实的设想。
这次事件让曹操更加坚定立曹丕为继承人的决心,建安二十二年曹操正式确立曹丕为魏王世子,结束长达数年的继承人之争。
曹操去世后曹丕顺利继位,成为魏王,并在后来篡汉自立、登基称帝。
这个时候的曹丕可谓是万人之上,再也无人能够束缚他,该是与弟弟曹植清算的时刻。
曹植的失宠与流放曹丕继位后手握大权,始终担心曹植的才华会对自己的统治构成威胁,毕竟对方在文采上无可挑剔。
曹植作为才华横溢的王子,尽管在政治斗争中败北,可只要他存在就是曹丕心中的一根刺,为彻底巩固自己的权力,曹丕采取一系列措施限制和打压这位弟弟。
有一天曹丕和曹植一起出游,城中街道上张灯结彩,人群熙熙攘攘热闹非凡。两兄弟同车出行路过一处街巷时,正巧看见两头牛在墙间激烈打斗,一头牛渐渐落败,被另一头牛撞到一旁。
曹丕看到这一幕心生一计,决定借此机会考验曹植的才华,命令曹植以此情景为题作诗,但要求诗中不能出现“牛”和“井”两个字,并且限定在百步之内完成。
曹丕的这一命令充满刁难和试探的意味,意图考验曹植的应变能力和文学才华。面对这个考验曹植毫不犹豫地接受了挑战,提笔挥毫在百步之内便完成了一首诗。
诗中描绘两头牛相斗的场景,言辞隐晦却形象生动,诗作如下:“两肉齐道行,头上戴横骨。行至凼士头,峍起相唐突。二敌不俱刚,一肉卧土窟。非是力不如,盛意不得泄。”
这首诗不仅精妙地描绘两头牛相斗的情景,而且完美地避开“牛”和“井”两个字,曹植的才华再次得以展现,令曹丕无从挑剔,只能对他的文学造诣表示钦佩。
与此同时也表达内心的不满,意思就是借助牛来表达内心的意思,不是自己不如你,而是自己的怒火没有积累到一定程度,若是再咄咄逼人大不了舍得一身剐。
总的来说,曹丕与曹植的故事是古代权力斗争的典型写照,曹丕通过深沉的谋略和广泛的人际关系,最终成功登上帝位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
但他也不得不承认曹植的才华,无论是《七步诗》、《斗牛诗》,每一次听到曹植的即兴诗作后曹丕深感钦佩,尽管心中仍对弟弟心存戒备,但也不再进一步刁难曹植。
后来,曹丕只是对曹植进行严密的监控和打压,贬爵为安乡侯命令其离开京城洛阳前往封地临淄,远离权力中心,通过一系列手段削弱他的影响力。
曹植的支持者和亲信皆被清除和打压,使之逐渐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这样就不会对自己的权力造成威胁。
曹丕对曹植的防范和打压,不仅仅是因为兄弟间的竞争,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权力的稳定和巩固。
作为新登基的皇帝,他必须消除一切潜在的威胁,以确保自己的统治地位,是任何一位皇帝都会做的。
曹植虽然在权力斗争中失利,但他的文学才华在困境中得以展现,留下了诸多传世佳作,或许也是因为如此才会让这段历史更有趣味性喝传播性。
对于此事,你有什么不同的看法呢?
参考资料:曹植“七步成诗”存疑 - 中国知网 (cnki.net)
曹植“争嗣”问题之再探析 - 中国知网 (cnki.net)
“曹植七步成诗”故事中的佛教因素——兼述南朝政治与佛教互动的一个侧面 - 中国知网 (cnki.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