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岁清华博士从8000米高空跳机自杀,父母却拒绝处理后事:就让他死在美国

璀璨烟花 2025-02-14 09:41:13

在一个平凡无奇的日子里,荣鑫静静地站在直升机前,他淡然而又坚决地对俱乐部的工作人员说道:“今天是我最后一次飞行,往后我都不会再飞了。”

工作人员并未将此话当真,却不料这竟成了荣鑫的临终遗言。不久之后,警方联系了荣鑫的父母,通知他们来认领遗体。电话那头,父母的回应冷漠而决绝:“我们不需要去认领,就让他留在那儿吧。”

经验丰富的警官听后,手握着话筒的手不自主地颤抖。他见证了太多的生死离别,但父母对孩子死亡如此冷漠的态度,他却前所未见。

在我们这个重视家庭、注重传统的国度里,究竟是什么样的经历,让这对父母说出了这样令人心碎的话语?

荣鑫,一个出生在1990年春天的知识分子家庭的孩子,父亲是大学教授,母亲则是中学教师。

他自幼便展现出非凡的才华,三岁能背唐诗,五岁学会围棋,七岁时已能用英语流利交流。在父亲的精心培育下,他茁壮成长。

进入初中后,他的成绩在年级中遥遥领先,老师们都预言他将来定能考上重点大学,父亲对此深感骄傲。

果不其然,在高考中,荣鑫以优异的成绩被清华大学自动化系录取。当收到录取通知书的那一刻,父亲特地买了茅台来庆祝。一家人沉浸在喜悦之中,仿佛看到了充满光明的未来。

然而,进入清华后,荣鑫才发现“人外有人”。在这里,他曾经引以为傲的成绩只是中等水平。但他并未被压力击垮,反而更加激发了求知欲。

他日夜苦读,经常熬夜学习,大学四年的成绩都非常出色,还曾在重要的学术期刊上发表过论文,这让父亲感到无比自豪。

然而,在毕业前夕,荣鑫做出了一个决定——出国深造。这个决定犹如一颗重磅炸弹,打破了家庭的平静。

父亲既生气又不解地质问他:“国内的大学不好吗?为什么非要出国?”荣鑫耐心地解释:“国外的研究更加前沿,我想拓宽自己的视野。”

但父亲却摇头反对:“你是我们家的独子,要继承家业,如果你出国了,我们怎么办?”这是父子之间首次出现巨大的分歧,矛盾的裂痕也在悄然间产生。

但荣鑫的决心已定,他毅然前往了美国的密歇根大学。在那里,他找到了自己热爱的研究方向,并结识了一位热爱人工智能的女友。

他决定在这个异国他乡扎根。当父亲得知这一消息后,勃然大怒:“你忘了自己是谁的儿子了吗?我辛苦培养你,是为了让你去给美国人打工吗?”

荣鑫急忙解释:“这不是打工,我能在这里进行有意义的研究。而且,我和女友已经订婚了,我们打算在这里结婚。”

父亲愤怒地放下狠话:“如果你执意留下,就别再认我这个父亲!”从此,父子之间的关系彻底破裂。

此后,荣鑫仿佛置身于两个世界之间。一边是父母的期望和家庭的责任,一边是自己的理想与崭新的生活。

这巨大的压力让他感到喘不过气来。白天,他强迫自己投入到研究中;而到了夜晚,他却常常失眠,望着窗外发呆。

直到有一天,他看到一架飞机划过天际,心中涌起了一股奇怪的冲动:如果能飞翔在天空之中,是不是就能摆脱所有的烦恼?

于是,他开始频繁地光顾飞行俱乐部。在高空中飞翔时,他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自由与解脱,地面的所有烦恼都变得微不足道了。

2017年3月15日那天,荣鑫像往常一样来到了飞行俱乐部,但他的眼神中却流露出了一种异样的平静。

没有人知道在高空中究竟发生了什么,只知道那架飞机再也没有降落。荣鑫选择了以一种极端的方式来告别这个世界。

一年后警方找到了荣鑫的遗体并通知了他的父母。而父母那句“就让他留在那里吧”的话语令人感到无比的心寒。

这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伤痛和无法愈合的裂痕呢?当我们回顾这个故事时不难发现:父母望子成龙、儿子追求理想都是无可厚非的。

但当亲情与理想发生冲突时双方却都显得过于固执不愿去理解和包容对方。爱是需要理解的、梦想是需要包容的、而生命则更加需要我们去珍惜和呵护。

0 阅读:25

璀璨烟花

简介:欢迎大家关注我,给我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