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关税打的热闹,但这些潜伏在我国的美国货,却在中国大赚特赚

恒南情情 2025-04-15 21:14:35

文|青茶

编辑|青茶

前言

谁曾想,美国的关税战会发展成今天这幅模样?

面对美国的经济压制,中国一直有一个鲜明的态度:“谈?大门敞开!打?奉陪到底!”

从最初的20%到145%,美国一边加重对中国商品的关税,一边却让不少美国品牌在中国市场如鱼得水,越做越大。

美国究竟是在打压中国制造,还是在通过关税手段为自己的品牌谋取更多的利润?

让人更为惊讶的是,许多在中国家喻户晓的“民族品牌”,背后却隐藏着美国的身影。

双汇

双汇火腿肠,几乎是每个中国家庭的常客,深受各年龄段消费者喜爱。

作为国内火腿肠的龙头企业,双汇的起步可以追溯到1958年,当时它仅是漯河肉联厂的一部分,专注于地方性的肉类加工。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双汇成功打入全国市场,成为中国肉制品行业的佼佼者。

2007年,双汇集团将大部分股权出售给了美国的高盛和鼎晖投资公司,成为了外资控股的企业。

这一系列的资本运作,让双汇失去了它作为纯粹“国货品牌”的身份。

尽管后来,双汇的管理权重新回到中国手中,但股权结构早已决定了它的“非国有”命运。

事实上,双汇并不是中国唯一一个在背后被外资资本控制的品牌。

从单纯的地方性企业到如今的全球化战略,双汇的每一次变化都伴随着外资的介入。

双汇的前身“漯河肉联厂”,虽然曾是一个地方肉品生产商,但它走向全国、走向全球市场的过程,却离不开资本市场的推动。

2007年,双汇的股权变动不仅意味着中国企业的“国际化”,更是中国经济逐步融入全球资本市场的体现。

网友评论:“自从知道双汇是美国资本控股后,每次吃双汇火腿肠,总感觉有种把钱送给美国资本的感觉,真的是不想承认这事实。”

其实,今天我们吃的每一根火腿肠中,都有一部分的收益流向了美国。

可以说,双汇已经深深被外资“套牢”,这背后的资本运作已经悄无声息地把中国消费者的钱带走了。

金龙鱼

金龙鱼,这个名字对于大多数中国家庭来说,可以说是家喻户晓。

无论是炒菜、煮汤,还是其他用途,金龙鱼食用油几乎成为每家每户的必备之物。

许多人可能并不知道,金龙鱼的母公司——益海嘉里,背后其实有着美国巨头ADM的影子。

益海嘉里是一家新加坡公司,但其最大股东正是美国的ADM(美国农产品加工公司),这意味着金龙鱼并非我们传统意义上的“国货”。

金龙鱼通过与中粮集团的合作,成功占据了中国食用油市场的主导地位,但这一切的背后,早已不是单纯的本土品牌。

通过在中国市场的深耕,金龙鱼不仅获得了巨大的市场份额,也为外资企业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盈利工具。

如今,金龙鱼的成功不仅代表了国内市场的消费需求,也成为了外国资本在中国市场深度布局的重要一步。

这一切都源于新加坡益海嘉里的战略眼光。

上世纪90年代,马来西亚首富郭鹤年的侄子郭孔丰带着金龙鱼品牌进入中国,他并没有选择单纯靠传统的方式建立自己的品牌,而是迅速与中粮集团合作,并结合本土需求推出精炼油,这一操作为金龙鱼奠定了坚实的市场基础。

金龙鱼的背后隐秘资本,却一直鲜为人知。

“你以为吃的是中国的食用油,其实背后是美国的资本,真是吃饭吃得心情复杂。”

看似本土的金龙鱼,其实只是外资资本运作的一个棋子,而这种资本的背后正是全球化浪潮下的经济霸权。

湾仔码头

湾仔码头,这个名字代表着中国传统的美食文化,特别是速冻食品的标杆,已经成为许多家庭的冷冻食品首选。

湾仔码头背后的故事却不如它的名字那般简单。最初由臧健和女士创立,在香港湾仔码头摊位上销售水饺时,它就以其独特的味道和高品质征服了消费者的胃口。

随着品牌的逐步壮大,湾仔码头进入了更多的国际市场。

但令人震惊的是,湾仔码头的控股权在1997年被美国品食乐食品公司收购,随后成为了全球食品巨头通用磨坊的一部分。

这一收购标志着湾仔码头的品牌完全与中国脱钩,它的背后已经变成了美国跨国公司的资产。

这不仅是湾仔码头品牌的“外资化”,更是中国传统美食品牌走向全球化的缩影。

当初湾仔码头由臧健和女士从地摊做起,逐步扩大规模并打入市场,最终在香港市场取得巨大成功。

1996年,湾仔码头与美国百年品牌Pillsbury食品公司合作,在香港建立了现代化生产基地。

随着全球化步伐的加快,湾仔码头的命运早已不再由它的创始人决定,1997年湾仔码头70%的股权被卖给了哈根达斯的母公司品食乐。

接着,品食乐被全球第六大食品企业通用磨坊收购,湾仔码头彻底变成了美国食品企业的旗下品牌。

湾仔码头这一品牌的崛起,实际上是美国资本对中国市场深度渗透的结果。

大宝:被强生收购的“国货”

大宝,曾是中国护肤品牌的代表,一度成为80后、90后人群中的“国民品牌”。

大宝的成长史并不像它的广告词那样简单。在1993年,大宝凭借其独特的SOD蜜迅速打响了品牌知名度,成为国民级护肤品牌。

但这背后却是一个不为人知的资本故事。

大宝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57年成立的北京市三露厂,这是一家福利性企业,初衷是为残疾人提供就业机会。

1985年,由于企业负债累累,三露厂陷入了经营困境。

正是在这种困境下,大宝SOD蜜作为一款低价高效的护肤产品诞生,并迅速引起市场的关注。

2008年,强生公司以23亿元收购了大宝的品牌控制权,标志着这一品牌的“外资化”。

虽然大宝曾经是国有企业的代表,但它在面临外资巨头的竞争时选择了出售。

如今的“大宝”,已不再是当初那个属于中国的护肤品牌,而是美国强生公司的一部分。

“‘大宝天天见’,可惜再也不是‘国货’,如今只是在美国强生的控制下,依旧是曾经的老朋友。”

大宝的变迁,正是中国品牌如何在全球化竞争中被外资资本收割的一个典型案例。

宝洁的“洗发帝国”

说到洗发水,海飞丝、飘柔、潘婷这三大品牌几乎占据了中国市场的半壁江山。

但你知道吗?这些品牌的背后都是美国宝洁公司的资产。

宝洁早在1993年与沃尔玛合作,成功打开了中国市场的大门。通过收购上海汉高公司,宝洁获得了海飞丝、飘柔以及潘婷等洗发品牌的控制权。

这些品牌通过宝洁强大的营销网络迅速占领了中国消费者的日常生活。

网友评论:“洗发水里的泡沫,不仅是洗发的成分,还有美国资本的泡沫。”

海飞丝、飘柔和潘婷,虽然已经成为我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但它们的背后是美国企业通过资本运作主宰了中国市场的一个缩影。

结语

随着中国不断崛起,越来越多的外资企业开始通过各种手段渗透到中国市场,许多看似是“国货”的品牌,实际上早已被外资资本控制。

从双汇到金龙鱼,从湾仔码头到大宝,这些曾经代表中国市场的品牌,背后竟然隐藏着美国的资本。

而我们作为消费者,可能早已不知不觉地被这些外资品牌深深套牢。

在全球化的今天,品牌的背后已经不再单纯地代表某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生产能力,而是资本市场的一场博弈。

作为消费者,我们是否应当更加警惕那些看似“亲切”的品牌背后的利益链条呢?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