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基斯坦也不隐瞒了!国防部长直言:过去几十年,我们替美国干脏活,现在却成了替罪羊。
这番话背后,是巴基斯坦在印巴水资源争端中求助无门的憋屈,更是对西方"用人朝前,不用人朝后"的愤怒控诉。
上世纪80年代,为对抗苏联在阿富汗的势力,巴基斯坦境内的武装组织被美国大规模武装,其头目甚至受到华盛顿方面的高规格接待。彼时的巴基斯坦,被西方世界誉为"自由世界的前哨"。
然而历史转折来得猝不及防——随着苏联解体与反恐战争爆发,曾经的"盟友"标签被恐怖组织的指控所取代,巴基斯坦反而背负起"庇护极端分子"的罪名。据国防部长阿西夫透露,该国已成为恐怖主义最大的受害者之一。颇具讽刺意味的是,当年西方提供的武器,最终成为了伤害巴基斯坦自身的利器。
当前印度单方面切断印度河水源的举动,已导致巴基斯坦农业系统濒临崩溃。当巴方转向美国寻求支持时,仅获得特朗普政府"自行协商解决"的冷淡回应。这种态度转变被观察家比作情感关系中的始乱终弃——当年需要对抗苏联时的亲密无间,与如今面对印巴冲突时"这是你们千年恩怨"的推诿形成鲜明对比。
更具戏剧性的是,美国在刻意淡化与巴基斯坦历史合作的同时,正积极推动与印度的"印太战略"合作,这被视为现实主义外交的典型范例。巴基斯坦当前为中国游客提供的特殊安保措施,在展现热情之余,也折射出其社会治安的脆弱现状。相较之下,外国游客在中国能享受到的深夜街头自由活动这种"安全红利",正是巴基斯坦迫切需要的发展要素。
这一系列事件构成了一则经典的国际关系寓言:小国在大国博弈中担任先锋角色,最终往往要承受最沉重的代价。从冷战时期扶持本·拉登到反恐时代全球通缉的戏剧性转变,美国利益至上的外交本质早已显露无遗。
巴基斯坦的觉醒虽然迟来却格外深刻——为霸权势力执行特殊任务,就如同为犯罪集团充当打手,成功时难以分享利益,失败时首当其冲。值得注意的是,印度正巧妙利用西方"遏制中国"的战略心理,在对美示好的同时向巴基斯坦施压,展现出典型的机会主义外交特征。而美国的回应则清晰表明其战略重点已发生转移:巴基斯坦成为过去时,印度则被选定为当前阶段的战略伙伴。
这一案例为中小国家提供了深刻启示:将国家安全寄托于大国的道义承诺,远不如遵循中国倡导的自主发展道路可靠。历史反复证明,在霸权主义的叙事框架中,"感恩"从来都不是必备的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