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月壤向NASA开了绿灯,是为了报当年的“1g之恩”?

文昌每日谈世界 2025-04-30 02:11:00

最近呢,中国航天局对外公布了嫦娥五号任务月球样品国际借用申请结果,6个国家的7家机构通过申请,其中包括了两所美国高校,分别是美国布朗大学和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值得注意的是,这两所高校都受到了美国航天局,也就是NASA的资助。这说明,中国的月壤,间接性的开了绿灯。

我看到有网友评论称,虽然中美两国现在在打贸易战,而且美国通过《沃尔夫条款》中断了中美两国的航天合作,但毕竟当年美国曾赠予中国1克月壤,中国不是忘恩负义的国家,所以这一次开绿灯,相当于报了当年的“1克之恩”。那么问题来了,这种解读有问题么?当然是有的。

注意一个关键词,这一次国外机构参与我国月壤合作项目,走的是“借用申请”,不是赠予。借用,就是月壤的所有权还是归中国所有,到了一定的时间必须要完好无缺地还回来。因此,对于实验本身,我们也是做了规范的,不能进行破坏性的实验。

当然,即便如此,咱们的月壤也是有着相当高的研究价值。

这次咱们借出的是,嫦娥五号采集的样品,该样品位于月球的吕姆克山附近的岩层中,远离美国“阿波罗”号采样点,这里的地形形成,要比美国“阿波罗”号登月地点要晚8亿年,属于月球岩浆活动的晚期,这段时间岩浆活动的成因一直是未解之谜,嫦娥五号采集的月壤,可以填补了美国和苏联月球采样任务的空白,具有相当大的研究价值。这也就是为什么,当时嫦娥五号刚回来,NASA就说嫦娥五号带回的样品“有独特价值”。

所以,中国的月壤借出,与美国的月壤赠予,并不是简单的等价交换。那么,这是不是说明,咱们吃亏了?

当然不是。中国向美国高校开放月壤研究,本质上是一场精心布局的 “科技外交”与“规则博弈”,背后暗藏三重战略深意:

其一,这是对美国《沃尔夫条款》的 “柔性破局”。自 2011 年该条款禁止 NASA 与中国航天合作以来,美方长期以 “安全威胁” 为由切断交流。

但中国通过“民间机构申请” 的渠道,绕过政治禁令,既维护学术开放原则,又迫使美方正视一个事实 :封锁无法阻止中国科技崛起,主动合作才能共享成果。当美国高校受惠于中国月壤,NASA 若继续 “装聋作哑”,反而会加剧美国科学界对政治干预的不满。

其二,月壤研究背后是“标准话语权”的争夺。嫦娥五号带回的样品属于月球岩浆活动晚期,其成分、结构与美俄样本形成互补。中国通过制定 “非破坏性实验”“限期归还” 等规则,将自身技术规范嵌入国际科研合作框架。未来在月球地质演化、资源开发等领域的学术讨论中,中国标准将成为“绕不开的参照系”,逐步打破西方长期主导的科研话语权体系。

其三,这更是“全球科技生态重构” 的缩影。中国航天局此次开放申请,涵盖亚、欧、美多国机构,本质上是在构建 “去政治化” 的国际科研网络。当美国高校与中国共享月壤数据,等于用实际行动证明:科技合作不应受地缘政治绑架。这种示范效应,将推动更多国家主动与中国开展航天合作,稀释美国在全球科技领域的 “长臂管辖” 能力。

0 阅读:22

文昌每日谈世界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