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缘困局下,欧洲“抗俄反美疏中”,背后藏着什么样的惊人秘密?

地缘漫说 2025-04-08 23:12:08

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未已标注文献来源,请知悉。

特朗普重返白宫百日之际,欧洲深陷前所未有的地缘困境。

2025年4月,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在达沃斯讲话时,悄然地调整了对华表述,呼吁“与中国加深关系,拓展贸易投资联系”,不过与此同时,她仍坚持对俄制裁,还公开表示反对特朗普对欧盟商品加征关税。

欧洲这种“抗俄反美疏中”的矛盾立场,到底是战略上的迷茫,亦或是精心的盘算?

(本图片来源于真实数据素材)

欧洲为何在俄乌战争持续三年后依然坚定地支持基辅呢?

最新的民调表明,捷克、波兰等中东欧国家将近40%的民众觉得,俄罗斯对欧洲构成了“生存方面的威胁”。实际上乌克兰战场已然变成了欧洲价值观以及身份认同的试金石。当特朗普威胁说不履行北约承诺的时候,支持乌克兰反倒成了欧洲内部团结的一种黏合之物。

不过有趣的是,面对美国也许将撤离的这样一种威胁,欧洲并未如预想般地,全力以赴地转向中国。截至2025年2月,仅27%的捷克人,以及28%的波兰人,支持欧盟加大与中国的合作力度,以降低对美方面的依赖。这一比例着实低于匈牙利的36%和斯洛伐克的39%。这背后存在着四重阻碍。

第一是对美国的幻想。欧洲精英阶层,始终无法接受“去美国化”,例如法国对美军在印太地区的协同作战存在依赖,这证明了“欧洲战略自主”的空洞性。正如拿破仑曾所言:“战略最终,将屈服于地理。”

第二是战略绥靖心态。欧盟2025年GDP增长仅为1.5%面对美国祭出的保护主义大棒,德法等工业国宁愿妥协也不愿冒险对抗。一位欧盟外交官道破天机:“我们无法同时打两线贸易战。”

第三是根深蒂固的意识形态障碍。欧洲议会2025年2月的决议仍将中国列为“系统性竞争对手”,多达35%的捷克人和30%的波兰人反对欧盟与中国深化合作。这种对华戒心,使欧洲难以客观评估中国的战略价值。

(本图片来源于真实数据素材)

第四是欧洲对中国影响力的严重低估。2025年初,中国对欧洲自主研发的电动汽车市场渗透率已超过15%,远超过美国对欧汽车出口。欧洲在全球化体系中的衰落,与其对中国崛起认知不足密切相关。

法国乃是这种困境的典型代表。马克龙政府试图在美中之间,保持着“平衡力量”,不过却低估了中美竞争与冷战时美苏对抗之间的本质区别。中国构建的是经济网络,并非军事同盟,法国对华政策,被困于机械地复制那“冷战思维”。“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世界地缘政治重心东移,已然成为不可逆转之趋势。

欧洲的这种“三面受敌”态势难以长期维持。俄欧能源管道被炸,美欧贸易战升级,中欧经济互依削弱,欧洲陷入了经济与安全双重困境。随着德国2025年2月大选和捷克2025年10月议会选举,民粹主义和疑欧势力崛起,欧盟难以持续目前的外交战略。

如今的欧洲,正如黑格尔所言:“当暮色降临时,密涅瓦的猫头鹰才开始飞翔。”或许只有当地缘政治冬夜降临,欧洲才能真正审视自身处境,重新定位其在世界格局中的位置正如2025年欧盟防务报告所警告的那样,欧洲必须在“战略自主”与“战略妥协”之间做出抉择,否则将在大国博弈中沦为牺牲品。

欧洲的“抗俄反美疏中”策略既非地缘政治智慧,也非战略平衡术,而是一种不得已的困兽之举。在美国的压力、俄罗斯的威胁和对中国的误判之间,欧洲或将在2025年被迫做出选择。而这一选择,将重塑整个欧亚大陆的地缘格局。

※本文参考了以下权威资料和文献:

1.丁纯、杨嘉威:《欧盟当前的困境及其体制根源和发展前景》。

2.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中欧关系研究中心:《欧洲对华政策报告(2020年)》。

3.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俄乌冲突背景下德国在欧盟领导角色的式微》。

4.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欧洲形势专家笔谈:欧洲战略自主评估》。

5.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欧洲研究所:《欧盟对外战略转型与中欧关系重塑》

0 阅读:3

地缘漫说

简介:历史+地理=地缘博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