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格屠刀砍向传统工业:天工Ultra定价媲美入门级轿车,行业地震开始!

棱镜应答站 2025-04-21 10:57:27

当“天工Ultra”以2小时40分42秒,冲过了半程马拉松的终点线之时,北京亦庄的那阵阵欢呼声,不但献给了一场赛事的冠军,更是预示着制造业马上就要迎来具有历史性意义的拐点——那身形高达1.8米、体重为55公斤的钢铁之躯,正在冲破实验室与商业化之间最后的那道壁垒。

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的CTO唐剑,其宣言“价格将与入门级轿车相匹敌”,就如同向传统制造业扔下的一枚深水炸弹,在行业内引发了巨大的波澜。

这场看似体育竞技的马拉松,实际上它是在考验人形机器人是否能够跨越量产的那道鸿沟,是最终的考场。

一、马拉松背后的技术突围战

在4月19日的赛道上,“天工Ultra”展现的不仅是速度,更是精密机械与智能算法的完美交响。其搭载的“慧思开物”平台通过每秒万亿次的运算,轻松愉快地、实时地调整步态,在碎石路面,以及与45度斜坡之间,都保持着动态平衡。

这种具身智能系统,让机器人具备自主避障,以及路径规划等类人决策能力。其关节电机在21公里连续冲击之下,误差率低于0.05度。

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测试负责人包明瀚透露,团队在赛前,进行了超过2000小时的极限测试,模拟了相当于五年常规使用所产生的机械损耗。这种以马拉松为压力测试工具的策略,颠覆了传统工业设备的验证模式——当机器人能够连续奔跑,三小时不宕机,这意味着其伺服系统、电池管理、热控制系统,已达到消费级产品的标准。

二、价格屠刀下的产业重构

唐剑所宣布的“入门级轿车定价策略”,实则为对传统工业机器人定价体系展开了降维式的打击。参照当下的市场情况来看,优必选Walker系列的定价大约为30万美元,不过波士顿动力Atlas更是属于非售卖品。天工Ultra将价格牢牢地锚定在了10-15万元这个区间内,这也就意味着将人形机器人的BOM成本压缩到了传统产品的120%左右。

这种成本的掌控,归功于小米生态链的支持与助力。雷军的团队把SU7Ultra的800V碳化硅电驱系统,以模块化的方式进行了移植,从而使机器人关节电机的成本下降,降幅达到了68%。更为重要的是,优必选开放了300项运动控制专利,“天工Ultra”因此节省了那几亿元的研发投入成本。这样的跨界协同创新,正在对人形机器人的成本曲线进行重新塑造。

三、量产野心的三重战略支点

在亦庄生产基地,20台预量产型天工Ultra,已经进入最后的调试阶段。在其生产线上,小米MIXFold4的精密装配技术,被移植到机器人手指关节的制造当中,将灵巧手的装配精度提升至0.01毫米。这种消费电子与高端制造的融合,使得月产能突破500台成为了可能。

市场策略方面,创新中心采用了“特种场景先行”的渗透路径,首批100台将会交付给东风柳汽,用于整车装配。这种toB场景,轻松并且愉快地验证,为后续家庭服务机器人铺平了道路。更值得一提的是其订阅制商业模式,用户仅仅需要支付3万元押金,就能够取得五年的使用权,这种汽车领域的金融创新,正在慢慢减少市场准入门槛。

四、颠覆性定价引发的行业地震

当人形机器人价格下探至轿车区间时,其冲击波,将迅速席卷多个产业。在制造业领域,单台天工Ultra,可替代2.5个较为熟练的工人,若按三年折旧来计算,人力成本,将会直降40%。服务机器人市场,更是面临着一场大洗牌——现有的扫地机器人价格带,将被全面覆盖,从而形成“基础功能机”与“全能人形机”的断层式竞争。

这种定价策略的背后,藏着小米生态一贯的典型打法:借助硬件,用相对微薄的利润换取软件服务的入口。天工Ultra所搭载的澎湃OS系统,日后有望通过技能商店,从而达成持续性的盈利目标。这类“终端服务”的商业模式,也许能够重现智能手机时代的成功轨迹。

站在量产前夕回望,天工Ultra的马拉松征程本质是场精心设计的商业行为艺术。当钢铁身躯,跨越21公里终点之时,它便同时跨过了那实验室产品与消费级商品之间的楚河汉界。

这场定价革命所揭示的深层逻辑为:人形机器人正在复制、复刻智能手机的普及之路,而小米与优必选的跨界联盟,或许正在打造、缔造这个时代的“苹果富士康”般的神话。

当量产机型真正驶下生产线时,其引发的产业地震或将远超当年电动汽车的崛起——因为这次,被重新定义的不仅是交通工具,更是人类与机器共生的未来图景。

(注:本文依据公开信息及报道进行深度分析,旨在分享知识和提供信息,不代表对任何品牌、产品的推荐或评价。)

0 阅读: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