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72年入伍,因专业成绩拔尖频繁调动工作,这才知道首长也有私心

浅念情笺 2025-03-27 13:18:41

我的故事,要从1972年的江南水乡说起。那年我20岁出头,怀揣着保家卫国的梦想参军入伍。江南的冬天,细雨绵绵,空气湿润,营房漂亮,一切都是那么新鲜。可这份新鲜感没持续多久,我便经历了第一次“搬家”——从一个新兵连调到了另一个。初来乍到,心里难免忐忑,担心自己是不是出了什么问题。后来才得知,是因为我高中毕业,又参加过民兵训练,被首长看中了“潜力”。这突如其来的调动,让我既意外又兴奋。新兵连三个月,高强度的训练让我脱胎换骨。每天五点起床,十点熄灯,汗水浸透了衣衫,也磨砺了意志。第一次思考点:如果你也处在这个年纪,你会如何看待这次意外的调动?

这第一次的调动,看似偶然,实则是部队选拔人才机制的体现。部队需要的是有文化、有潜力、能快速成长的士兵,而我的背景恰好符合了这些要求。这背后的逻辑,并非简单的个人喜好,而是为了更好地完成国防建设的需要。这就好比一支球队,教练会根据球员的特点安排不同的位置,目的是为了让球队发挥出最佳水平。Tips:在任何组织中,个人的发展都与组织的需求密切相关。了解组织的目标,并努力提升自身能力,才能获得更多机会。

新兵训练结束后,我被分配到连队当计算兵。这让我一度很困惑:当兵不就是扛枪打仗吗?怎么还要算数?但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我便一头扎进了计算的世界。白天刻苦训练,晚上加班加点,就连周末也用来演算。几个月下来,我的计算速度和准确性都有了显著提高,并在73年秋天的全团大比武中一举夺魁。这优异的成绩,也为我带来了第二次“搬家”——调入团指挥连。班长鼓励我说,保持这个势头,说不定两年就能提干。第二次思考点:专业技能的提升对你来说意味着什么?

这次调动,是对我个人能力的肯定,也是部队人才培养体系的有效运作。通过比武等形式,选拔出优秀人才,并将其安排到更重要的岗位,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价值,同时也提升了部队的整体战斗力。这就像企业里的绩效考核,目的是为了激励员工,并为企业发展储备人才。Tips: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只有不断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才能脱颖而出。

74年底,我们刚从军区靶场回来,我便接到了第三次调令,前往一支新组建的特种部队。说是特种部队,实际上是从事地质勘探工作。虽然与之前的专业并不完全对口,但能成为班长,我依然充满期待。新单位在山区,条件艰苦,夏天蚊虫肆虐,冬天寒风刺骨。但我们这群年轻人,没有一个叫苦叫累,一心扑在工作上。一次山洪暴发,我奋不顾身跳进湍急的河流中抢救设备,全然不顾个人安危。第三次思考点:在面对挑战和机遇时,你会如何选择?

这第三次调动,表面上看是工作内容的转变,实则是为了适应国家发展需要而进行的人才战略调整。当时国家正处于经济建设的关键时期,急需地质勘探方面的人才。部队根据国家需要,抽调精兵强将组建特种部队,承担起地质勘探的重任。这就像一家公司为了开拓新市场,会组建新的团队,并调配优秀员工加入。Tips:个人的职业发展要与国家、社会的发展需求相结合,才能实现更大的价值。

76年春天,特种部队解散,我退伍回到农村。本以为可以过上安稳的农耕生活,命运却再次给了我一个“惊喜”。村支书推荐我去当村官,理由是我在部队学到的本领正好用得上。父母反对,乡亲们质疑,我内心也充满了矛盾和挣扎。最终,我还是选择接受挑战,用部队里学到的严谨作风和计划能力,带领乡亲们修水利、搞农田基本建设,一步步改变家乡的面貌。

从计算兵到村干部,我的经历看似充满偶然性,实则蕴含着深刻的必然性。每一次调动,都是对我能力的考验,也是对我成长的历练。首长的“私心”,并非出于个人好恶,而是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选拔和培养人才。而我,也正是因为这些“私心”,才得以在不同的岗位上发挥自己的价值。

行动指南:

1.  认清个人优势,并将其与组织、社会的需求相结合。

2.  勇于接受挑战,在实践中不断学习和提升。

3.  保持积极进取的心态,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不平凡的价值。

回顾这段经历,我深刻地体会到,人生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充满着各种挑战和机遇。关键在于,我们要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并在挑战中不断成长,最终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而那些曾经看似偶然的“搬家”,如今看来,却是命运最好的安排。

1 阅读:234

浅念情笺

简介: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