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几年没见了,我心里老想着能再跟他碰个面,可万万没想到……
1976年9月9日那天,全球的华侨朋友,好多都是通过家里的收音机听到毛主席走了的消息,杨振宁也是其中之一。
三年前夏天那会儿,他头一回见到了毛主席。俩人一见面就特别投缘,啥都聊,天南海北的。到了要走的时候,都感觉挺舍不得的。
他心里老盼着能再见到主席,可万万没想到,这几年压根就没那机会了。在主席于美国的纪念仪式上,他作为华侨代表去参加了,还上台讲了话。
他心情沉重,用简短十二个字作为演讲的收尾,赢得了现场所有华人的热烈掌声。那么,杨振宁第一次见到毛主席那会儿,是个啥情况呢?还有,在主席的追悼会上,他又发表了啥感言呢?
【感受温暖,回国探亲】
在美国深造的物理大咖杨振宁,早年有过一段默默无闻的日子。那时候,他正在暗暗攒劲儿,给自己的未来蓄力。
那时候,他正在海外搞科研,全神贯注地追逐自己的梦想。他钻研的那些基础物理理论,跟国内的研究氛围不太合拍。等到新中国刚成立那会儿,他很遗憾地没能赶上回国的好时机。
他老婆杜致礼心里老是挂着被关在北京的老爸,还有在台湾的妈妈以及兄弟姐妹们。
她老爹是杜聿明,国民党里的大官,蒋介石身边的红人,害了不少共产党员。
解放大战赢了之后,我们党立刻把杜聿明送进了功德林战犯管理的地方,目的是要转变他的思想,让他能认清错误,走上正道。我们要给他指条明路,帮他重新开始。
杜聿明以前一直站在老蒋那边,想法挺偏激的。被关进战犯管理所后,他才有了机会真正沉下心,读读共产主义的那些书,明白了老百姓到底想要啥。他也开始好好琢磨自己以前干的那些事儿,觉得确实得反思一下。
在战犯管理所的日子里,他慢慢摸索出了适合自己的学习步调,并且没觉得这是在遭罪。但他的家人呢,对战犯管理所的具体情况一无所知,因此肯定会不由自主地为他揪心。
杨振宁看到老婆天天为爸妈的事情操心,就琢磨着慢慢来,想办法让两位老人能见上面,团聚团聚。
1957年那会儿,杨振宁因为拿了诺贝尔物理学奖,一下子火遍了全球。美国那边急着想把他这位大牛留在国内,咱们中国也盼着能得到他的助力,就连退到台湾的老蒋,心里也打着算盘,想争取杨振宁的支持呢。
他动用了自己在社会上的关系网,给台湾那边的管理部门写了封信,就想能把岳母接到美国来,让孩子们能跟外婆见见面,一起生活。
蒋介石当然一口答应,立马爽快地表示同意,并且吩咐手下人好好照顾杜聿明的夫人,绝对不能给人家找麻烦。
见到岳母本人后,杨振宁这才明白,这些年来,老人过得有多么不容易。
她是杜聿明的妻子,过去在国民党的高层圈子里也算得上是个有头有脸的人物。但杜聿明被捕后,她的处境就跟着急转直下,大不如前了。
蒋介石心里清楚,杜聿明现在对他来说已经没啥用了。这样一来,他对杜聿明的夫人和孩子,也不可能再有好脸色了。
没有党内同志的扶持,也没拿到政府的任何补助,自己又没个赚钱的手艺,这些年她过得特别不容易,差点就落到要去讨饭的地步了。
在杨振宁摘得诺贝尔桂冠的消息飘到台湾之前,蒋介石对他们一家几乎没啥关照。但一听说杨振宁取得了那么大的成就,他这才赶紧派人去关照他们。不仅如此,他还和宋美龄一块儿,亲自去给他们送行。
国民党那帮人,一变风向就换脸色,立场跟天气似的说变就变,心里头装的全是自己的小九九。杨振宁心里跟明镜似的,清楚得很,要不是他手里有真本事、做出了大成绩,老蒋根本不会多瞧他们一眼,更别说给啥好脸色了。
比起来,共产党对他们的关怀那真是实打实的,一点不含糊,特别真心。
他们不光努力转变杜聿明的思想观念,还下了很大功夫去治疗杜聿明的疾病。
他年轻时四处征战,浑身都是战斗留下的疤痕。上了年纪后,那些旧伤新病全都一块儿冒了出来,疼得他难以忍受。
我本来以为,身为战犯的他,肯定没人会在意。但出乎意料的是,战犯管理所里的人,在知道他的身体情况后,立刻就帮他安排了医生来看病。
大夫特别上心,不光给他瞧病治伤,还操心他每天怎么吃喝拉撒,帮他弄了个更科学的日常安排。说真的,他在战犯那地方待着的时候,竟然觉得比过去几十年过的大富大贵日子还要自在些。
远在大洋彼岸的美国,周总理的女儿和女婿心里总惦记着他。这事儿传到周总理耳朵里后,他就出手帮忙,安排他们互通书信。
杨振宁拿了诺贝尔物理学奖后,杜聿明亲自给女婿写了封恭喜信,里头还跟他说,要继续加油,争取以后还有更好的成绩。
国共两边的立场,简直是天差地别。杨振宁虽说没跟岳父岳母住一块儿,但这种态度的差别,他感受得特别真切。
国民党随风摇摆,而共产党始终如一地传递着温情。看看谁才是那个真正靠得住的对象,答案明摆着。
杜聿明得到特赦的机会后,杨振宁动用起自己的人脉关系和社会上的力量,想办法帮忙,就为了让他的岳母能够回到国内,好让夫妻俩能够重新在一起。
作为小辈,对长辈最大的孝顺就是顺着他们的心意来。当他了解到丈母娘想念好久不见的老伴,还有杜聿明也盼着能和老婆团圆,他当然想方设法要帮他们实现这个愿望。
1971年,杨振宁在外国留学后就没再回过老家,但好在有周总理和其他党内大佬的帮忙,他终于能够启程回家了。
这时候,中美之间的紧张关系开始缓和,两边的科研人员也开始有了交流。杨振宁作为美国那边特别看重的物理学家,他不仅得到了美国政府的同意,还得到了中国政府的帮忙,所以顺利实现了心愿。
周恩来总理特地会见了首次踏上祖国土地的杨振宁,两人进行了温馨而深入的交流。
他们谈起了杨振宁博士在美国搞的科研事情,周总理多次表示,盼着杨博士一切顺利,能给全球的科研事业添把大火力。
聊天的时候,气氛特别好,杨振宁不由自主地说:“说真的,只有回到祖国,才有那种真正到家的感觉,我心里真是暖洋洋的。”
周总理脸上露出了笑容,回答说:“你啥时候想回来,家都在这儿等你呢!”
【得见主席,始终挂念】
1971年那次回到祖国,杨振宁心里特别激动。所以接下来两年,他都想方设法回到国内,并且每次都见到了周恩来总理。
1973年的时候,他跟周总理说了这么一件事:“这已经是我第三趟回来了。我心里头一直有个小小的愿望,不知道这次能不能成。我特别想见见毛主席,不知道他老人家有没有空见我一面呢?”
杨振宁,身为华人远在美国,但心里一直惦记着祖国的变革与进步。他明白,现在中国人民享有的美好生活,毛主席绝对是功不可没的大功臣。
但主席是个大忙人,每天都有很多国家大事要处理,特别繁忙。他第一次回到祖国时,心里就琢磨着找个机会见见主席,可又担心会耽误主席的时间,所以一直都没敢开口提出来。
这次,他心里的那个愿望真的特别强烈。
他压根没想到,毛主席心里其实早盼着能见见他,只是一直没找到个好机会。
在杨振宁回国前,毛主席特地调整了自己的日常安排,特意留出一段时间,就为了跟杨振宁见上一面。
初次碰头,杨振宁心里头有点儿忐忑。虽说经历过不少大风大浪,但一见到自己的偶像,他还是难以稳住心绪,心里头七上八下的。
可能感觉到了他有点局促不安,毛主席主动把手伸过去跟他握手,还跟他说:“我一直都想见见你这个大名鼎鼎的科学家,今天总算是如愿以偿了。”
主席的话一出,现场那点小尴尬立马就没了,也让杨振宁放松了不少。他俩往椅子上一坐,就开始你一言我一语地聊上了。国家大事、社会民生,啥都能聊,聊得还挺起劲。
他们俩都特别有学问,聊天时言语间充满幽默,因此彼此都觉得特别开心,有种好像早就该认识的感觉。
相聚的日子眨眼间就过去了,转眼间就到了告别的时刻。毛主席站起身,自个儿把杨振宁送到了大门口。
在离别之际,毛主席很真挚地对杨振宁讲道:
你是个特别了不起的科学家,给全球科学的进步添了不少砖加了不少瓦,全世界都真心感激你的付出。
得到大人物的肯定,那分量自然是沉甸甸的。杨振宁回应道:“真心感谢主席,今天能跟您探讨物理问题,我感到非常荣幸。您可得好好保重,祝您长命百岁!”
杨振宁跟毛主席只见了一回,那次匆匆的碰面让他一直记在心里。
回到美国,他满心激动地向家人宣布:“我明天打算再跑一趟,还得重新申请见主席的机会。要是他老人家能抽空见我,我肯定开心得不得了。”
1974年,杨振宁带着满腔热忱回到了祖国。他一落地就急不可耐地打听起毛主席的见面计划。但遗憾的是,工作人员告知他,毛主席最近身体抱恙,没法腾出空来会见客人。
叶剑英元帅,深受主席信赖,他宽慰地说道:“毛主席心里一直惦记着你,只是现在他正专心养病,这节骨眼上实在没法见面,挺遗憾的。但我相信,以后肯定还有机会让你们见上面的。”
杨振宁觉得以后肯定还有机会见面,所以在1976年春天,他又一次回到了祖国。他到处询问毛主席的健康状况,心里盼着能找个机会和这位伟大人物见上一面。
不过,每当聊到主席的健康状况,工作人员的表情就显得有些沉重。杨振宁特别敏锐,他很快就察觉到了,可能主席的身体已经接近极限了。
周总理的逝世对他无疑是一次沉重的打击,他深感悲痛。而今,面对这样的情境,他不禁忧虑起来,担心毛主席是否也会离开他所热爱的国家和人民。
9月9号那天,远在美国的杨振宁从收音机里听到了毛主席过世的消息。他一下子就没了力气,直接瘫坐在了椅子上,好长时间都没能缓过神来。
在美国,华人华侨群体为了纪念毛主席,自发举办了一场追思会。作为那边很有影响力的华裔科学家,杨振宁肯定是要去参加的。
安排活动的人对他说:“您可是毛主席第一个亲自会见的美国科学家,和毛主席特别有缘分。我就觉得,让您在主席的告别仪式上说几句,那是最合适不过的了。”
对杨振宁而言,这个任务无疑是项荣耀,他很高兴能够接手。
追悼会上,他眼眶泛红,讲了一段让人听了直想哭的话。
讲话结束时,他简短地总结了十二个字:“他堪称人类史上的伟大人物。”杨振宁如此称赞道。
听到这句掷地有声的话语,在场的所有中华儿女都情不自禁地鼓起掌来。在大家心里头,毛主席那可是无人能及的伟大领袖。
【推动发展,回归祖国】
杨振宁一直铭记于心,他们仅有的一次碰面时,毛主席曾对他这样讲过:
你是个特别棒的科学家,我这儿代表中国人民跟你提个建议哈,希望你能找个时间,多看看咱们国家的科学发展情况,给出点看法和建议,好让我们能更上一层楼。
他身体里流淌的是纯正的中国血脉,因此觉得推动国家的科技发展是自己分内之事。从那以后,他更加频繁地回国参与科研工作,还鼓励了不少留在美国的华人科学家与中国的研究单位建立联系,共同展开长期且深入的合作。
回国后,他总会抽空到国内各大高校去开讲。在那里,他会把自己做科研的那些事儿,一股脑儿地告诉同学们,还特别乐意和同学们好好聊聊。
他认为,这些脑子灵光的娃以后肯定会成为咱们国家科技进步的重要支柱。
中美能够建立外交关系这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他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1977年,他上了美国的一档公开聊天节目,好几次跟美国朋友们说,中国和美国建立外交关系,那是早晚的事儿,对两边国家都好。合作嘛,大家都能捞到好处,这就是个双赢的局面。
他老丈人是杜聿明,而杜聿明这个人的地位相当不一样。他就借着跟杜聿明的这层特别关系,大力推广两岸要和睦相处、国家得统一起来的正面观点。
在台湾教书那会儿,他也讲过这样的话:“咱们所有人都是血脉相连的中国人。虽说台湾海峡把台湾和祖国大陆隔开了,但这只是地理位置上的事儿,绝不能让它变成咱们思想和文化上的隔阂。”
2015年的时候,杨振宁心里一直惦记着祖国,他就向有关部门递了申请,说想重新加入中国国籍。
好多年前,他没能回家,这事儿当时闹得沸沸扬扬,大家议论纷纷。不过在这悠悠几十年里,他通过自己的所作所为告诉大家,他对故乡这片生他养他的地方,心里一直都有份深厚的感情。
他在全球科学领域取得了杰出的成就,推动其发展迈上新台阶。此外,他还通过设立基金会、捐建教学楼、无偿授课等多种形式,将自己的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行动,为祖国的建设添砖加瓦。
这位超级厉害的科学家回来,大家肯定都特别高兴,非常欢迎。
打那以后,他就能堂堂正正地在自己的名字前头加上国家的标签,没错,就是中国。
他们俩之间的情谊确实挺深,毕竟就那么一次碰面,却给杨振宁的人生轨迹带来了很大的改变。
他没让毛主席失望,也对得起身为炎黄子孙的这份传承。
他回到了祖国大陆,当上了一名中国科学家,还全力投入到中国科技的发展和革新工作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