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亨利笔下19世纪的美国:一个嫌贫爱富、贪慕虚荣、黑暗的社会

颜威说历史 2022-05-06 17:15:50
欧·亨利

欧·亨利是19世纪美国批判现实主义的杰出代表人物,他以短篇小说为主,跟法国的莫泊桑、俄国的契诃夫一起被称之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之王”。他的主要代表作有《麦琪的礼物》《警察与赞美诗》《二十年后》《双料骗子》《白菜与皇帝》等等。

欧·亨利本身是一个穷苦的人,他长期生活在社会底层,当过牧童、药剂师、办事员、制图员、出纳员等等,所以,他所接触的也多是社会底层的小人物,而这些小人物也就成为他小说的主体部分。比如工人、女店员、商人、小业主、公司或其他机构的小职员、穷艺术家、小官吏、街头流浪汉等等,这些全是生活在社会下层的普通小市民。

除了对小人物的关注以外,欧·亨利还关注坑蒙拐骗、巧取豪夺、尔虞我诈的“得意之徒”,这些就是社会上的骗子、强盗以及大资产者。

总之,从他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当时美国社会各个阶级、阶层,形形色色的人物。他善于从平凡的生活中选取素材,以幽默的喜剧手法写悲剧性的内容,揭露当时美国社会真实的一面。

《财神与爱神》

《财神与爱神》说的是一个已经退休但非常富有的肥皂厂老板有个坚贞不渝的人生信条:“我始终认为钱能通神。我已经把百科全书翻到了Y字,还没有发现金钱所办不到的东西,下星期我打算翻翻补遗。我是彻头彻尾拥护金钱的。你倒说说世界上有什么是金钱买不到的。”

为了帮助宝贝儿子顺利向“上流社会的姑娘”求婚,他凭借自己每天能调度上千万美元的财力,竟花钱使整个纽约市在三分钟内发生了空前的交通堵塞,使商业和交通处于瘫痪状态。最终此肥皂厂老板还洋洋得意地认为“你没有注意到,在那个交通断绝的地点,有一个一丝不挂,拿着弓箭乱射的胖娃儿……我原想那个小流氓是不会在场的。”

在这个大资产者心目中,当 “财神”现前时,爱神也甘拜下风,人类最美好的感情——爱情,在金钱的腐蚀下,也暗淡无光了。

《华而不实》

这部小说故事的主角托尔斯·钱德勒先生在一位建筑师的事务所里工作,收入低微。但他有个生活习惯,“从每星期的收入中留出一块钱。凑满十星期以后,他用这笔累积起来的额外资金在吝音的时间老人的廉价物品部购买一个绅士排场的夜晚。”

他把自己打扮成社会上流人物的模样,到豪华、惹人注目的地方去吃上一顿阔气的晚餐,这是他乏味生活中唯一的快乐。

有一次,他遇上一位娴静、打扮朴素的女子,他热心地邀请女子共进晚餐席间他假想自己当晚的角色是一个时髦的纵垮子弟和家拥万资、趣味高雅的有闲阶级。于是“曼哈顿的疯狂,庸人自扰和沾沾自喜的骚乱,吹牛夸口的杆菌,装模装样的疫病感染了托尔斯·钱德勒。”

他向这位女子夸夸其谈,而当姑娘回去之后,他回到自己寒冷的卧室,收藏好晚礼服,让它休息六十九天,自怜自叹道“一位了不起的姑娘……假如我不那样胡吹乱扯,把真话告诉她我们也许”。

也许他们会是很好的一对的,因为那个女子曾向她的姊姊说“我会爱上一个有着和善的深蓝色眼睛的人……他活在世上总得有志向,有目标,有工作可做,我才能爱他……我不在乎他有多么穷。”

正是因为虚荣心,钱德勒才错过了一段美好的姻缘。那么,到底是什么让这些底层的小人物这么虚荣?

19世纪的美国

1865年,美国内战的结束为大规模的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扫平了障碍,美国迎来的经济的腾飞。到19世纪末期,经过三四十年的发展,美国“从一个以农村和农业为主的国家变成了一个以城市和工业为主的国家”,经济繁荣,工业生产总值居世界第一。1920年美国城市化50%以上,基本完成城市化。

当时的美国,完全是盛世社会的典型,一片歌舞升平,人人都有着一个美国梦。那就是按照一些普遍的准则,每一个美国人都有机会实现物质上的成功。

实际上,当时美国社会结构并没有为每一个人提供合法的制度化手段去实现这些目标,于是一些人只得采取不符合社会规范的、不合法的手段去实现自己的目标。

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使得美国成为“贫富间鸿沟最深的国家之一”:一边是沉溺于奢侈生活的亿万富翁,一边是千百万永远在饥饿线上挣扎的劳苦大众。

美国社会的快速发展造成资本的集中和社会底层人民的贫困,而中下层人民的大量破产以及失业大军的不断扩大,都导致了美国社会的阶级矛盾不断尖锐化和表面化。

新富裕的资产阶级高调炫富,穷奢极欲和过度消费来证明自己的社会地位和身份,弥漫着一股奢靡、炫耀的社会风气。底层民众沦为单向度的人,他们整日劳作,居无定所,忍饥挨饿,过着贫困无助的生活,内心极度压抑。

与此同时,金钱至上、拜金主义的价值观加剧了人性的扭曲,人们已经开始迷失自我,金钱成了唯一的目标,对亲人、好友欺骗敲诈,对旁人、外人更是不择手段。无论是底层小人物、中产阶级白领,还是上流阶级暴发户,都在不断地堆积财富,都陷入了互相压榨和欺骗的境地中,将美好的人性丢弃一边,在虚伪的群众和悲惨的世界里慢慢腐蚀和异化。

0 阅读: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