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篇名为《上了大学仍被圈养,我们的自由何在?》的学生吐槽帖在校园论坛引发热议。许多大学生纷纷跟帖,表达了对大学管理模式中过度管控现象的不满,认为这种“圈养式”管理剥夺了他们应有的自由与成长空间。
“本以为上了大学就能摆脱高中的束缚,没想到还是处处受限。”一位大二学生在帖子中抱怨道。他提到,学校对宿舍卫生、作息时间甚至外出活动都有严格规定,仿佛又回到了高中时代。“每天查寝、定时熄灯,连周末外出都要请假,这样的生活让我感到压抑。”
另一位学生则对学校的封闭管理表示不满。“疫情期间可以理解,但现在疫情都过去了,为什么还不让我们自由进出校园?”她认为,大学应该是一个开放、包容的地方,学生应该有更多机会接触社会、锻炼自己。“整天待在校园里,感觉与社会脱节,这对我们的成长不利。”
除了日常管理,学生们还对课程设置和教学方式提出了质疑。有学生表示,大学课程过于注重理论,缺乏实践机会,导致所学知识难以应用到实际中。“我们就像被关在笼子里的鸟儿,虽然学了很多知识,但却无法展翅高飞。”一位理工科学生无奈地说。
面对学生的吐槽,学校方面也给出了回应。一位校领导表示,学校的管理措施是为了保障学生的安全和健康,维护良好的教学秩序。“大学生虽然已经是成年人,但他们的自律能力和社会经验还不足,需要学校的引导和保护。”他强调,学校也在不断探索更加人性化的管理方式,努力在自由与秩序之间找到平衡点。
然而,学生们并不完全认同学校的解释。他们认为,大学应该是一个培养独立人格和自主能力的地方,过度的管控会让他们失去自我成长的机会。“我们需要的不是无微不至的照顾,而是更多的自由和空间去尝试、去犯错、去成长。”一位学生代表在座谈会上如是说。
教育专家指出,大学“圈养”现象反映了当前高等教育管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一方面,学校出于安全考虑和便于管理的需要,倾向于采取严格的管理措施;另一方面,这也暴露出学校对学生自主能力培养的忽视。专家建议,学校应该转变管理理念,从“管控”转向“引导”,给予学生更多自主权和选择权,让他们在自由的环境中学会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
在这场关于大学“圈养”现象的讨论中,我们不禁要问:自由与成长的边界究竟何在?或许,答案并不在于简单的“放”或“管”,而在于如何找到一个既能保障学生安全、又能促进他们全面发展的平衡点。这需要学校、学生和社会共同努力,共同探索更加科学、合理的高等教育管理模式。
这个熊也是小资产阶级视野的代言人,学生在法理上是未成年人的代表,是集体的户口,是应该过集体生活的,尤其是在资本私人占有的特殊时代,大学生与非大学生的最大优势应该是有比较规范的集体生活,方便培养系统的自我规范能力,而不是被商品市场过早的俘虏,被消金俘虏的大多是对具体劳动根本没有概念的“知识分子” 他们成了被偷家的大多数人,而他们的父母却成了被榨干的劳动者!还好新时代曾经用多年刹住了被金融裹着的现金政策,斗争还很激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