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今儿个聊聊诸葛亮;那个被后世捧上神坛的“智多星”,为啥拼了老命也没统一天下。说句实话,他的失败不是天意,全是实打实的人祸。咱从最扎心的事儿开始掰扯,您就知道这事儿有多让人唏嘘了。
一、街亭那一战,错信了不该信的人
好多人都知道“失街亭”,可您知道诸葛亮为啥非用马谡不可吗?这俩人私下关系好着呢!马谡嘴皮子厉害,跟诸葛亮聊兵法能从白天聊到半夜,诸葛亮打心眼里觉得这小子是块宝。当年刘备临终前特意叮嘱:“马谡这人说话不靠谱,别重用。”可诸葛亮偏不听,为啥?一来是觉得自己看人的眼光没错,二来也是想培养个心腹。
结果呢?马谡把兵屯在山上,说“居高临下能破敌”,可张郃一来直接断了水源,蜀军当场乱了套。这一仗败得有多惨?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大好形势全砸了,陇西三郡得而复失,只能哭着斩了马谡。说白了,这就是任人唯亲的代价——魏延那样的老将有本事却被晾在一边,最后蜀汉落到“廖化当先锋”的地步,根子就在这儿。
二、《隆中对》画的饼,终究没落地
当年诸葛亮给刘备画的“跨有荆益”蓝图,看着美,实则藏着大问题。荆州和益州离得太远了,中间隔着秦岭大巴山,消息传递得好几天,更别说派兵支援了。关羽在荆州打得热火朝天时,诸葛亮在益州忙着搞建设,等反应过来,荆州已经丢了;后来刘备为了抢回来,发动夷陵之战,结果被陆逊一把火烧得精光,蜀汉元气大伤。
还有个关键疏漏:孙权对荆州的执念比谁都深。诸葛亮说“外结孙权”,可关羽拒绝孙权的联姻,诸葛亮作为丞相,居然没及时去修补关系。在孙权眼里,荆州是江东的西大门,拿不下荆州睡觉都不踏实。所以吕蒙白衣渡江时,东吴根本没犹豫——你蜀汉占着荆州,我就跟你玩命。这一步错,导致蜀汉从“两线作战”变成“单线硬刚”,难度直接翻倍。
三、穷兵黩武,把家底儿打空了
诸葛亮掌权那11年,一共搞了6次北伐。您知道蜀汉当时有多少人吗?满打满算94万,每次出兵得拉5万多人,相当于每18个人里就得有一个去打仗,剩下的老弱病残还得种地运粮。虽说他搞了盐铁官营、发展蜀锦,但架不住年年打仗啊!老百姓过得苦不堪言,“男子当战,女子当运”,时间长了谁受得了?
更要命的是,内部矛盾越来越大。第四次北伐时,李严负责运粮,因为下雨耽误了,居然骗诸葛亮说“粮不够了”,后来又想甩锅。诸葛亮气得不行,可又能咋办?蜀汉就这么点家底,能用的人掰着指头数得过来。他自己还事必躬亲,20军棍以上的事儿都亲自批,活活把自己累死了。他一死,蒋琬、费祎接不住摊子,蜀汉后期那叫一个乱。
说到底,诸葛亮是个“理想主义的失败者”
您说诸葛亮笨吗?肯定不笨。他聪明、执着、忠诚,可偏偏犯了三个致命错:用人凭感情、战略没算透、折腾得太狠。他的悲剧在哪儿?太想把事儿做成了,反倒忽略了现实的骨感。荆州和益州的地理隔阂,不是靠计谋能解决的;孙权的野心,不是靠“联盟”俩字能稳住的;蜀汉的国力,更经不起连年征战的消耗。
但反过来想,也正是这些“不完美”,让诸葛亮更像个有血有肉的人。他明知道难,却偏要“知其不可而为之”,最后累死在五丈原。后人说他“出师未捷身先死”,与其说是惋惜,不如说是感动——一个人为了理想拼到这份上,就算失败,也让人忍不住敬重。
只是啊,历史从来不管你有多努力,只看你能不能踩对步。诸葛亮的三个错,让我们明白:再厉害的人,也得在现实面前低头。您说,要是他能少犯一个错,三国的历史会不会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