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特朗普在白宫发出一番出人意料的表态,声称自己在一个月内有望与中国达成新协议,并罕见地提出“不再提高税率”的说法。
这个突如其来的姿态调整,立即引发外界热议。
但随后美国3个前总统以及共和党人的发声,让人恍然大悟,不是特朗普妥协,是他扛不住了。
暗示求和
就在几周前,特朗普还咄咄逼人,宣称中国将不得不低头妥协,而他本人也坚决要“让中国付出代价”。
而今,他却主动暗示可能不再加征关税,甚至在言语中透露出某种“和谈”的意愿,显然是在原有策略失效之后寻找替代出路。
这种变化背后,是其政策遭遇强烈反弹的必然结果。
现实已经不容特朗普继续以高姿态维持所谓的“强硬路线”。
“对等关税”政策落地后,不仅引爆了美国多地的抗议浪潮,也令特朗普的支持率持续下滑。
据相关民调显示,有超过一半的受访者表示对他的经济政策感到不满,而43%的经济支持率则创下其任内最低。
更严重的是,越来越多美国人对未来一年的经济持悲观看法。
这些质疑和压力,不再局限于普通民众。
政坛建制派的反击也在加速集结。
奥巴马、拜登、克林顿三位民主党前总统罕见联袂出山,纷纷发声,对特朗普主导的政策表达担忧与批评。
虽然他们在发言中并未指名道姓,但言辞中的讽刺与否定意味极其明显。
克林顿警告称,美国正在被愤怒与分裂裹挟,若继续任由“极端言行”主导国家叙事,将对宪政秩序造成难以估量的伤害;
拜登则认为,特朗普在短短数月内便让国家的基础性制度遭受严重破坏;
而奥巴马则直指关税战弊大于利,呼吁民众发声抵制这种“饮鸩止渴”的策略。
来自共和党内部的裂痕也日益明显。
虽然在过去,很多议员迫于政治压力不敢公开反对总统,但现在已有部分声音开始出现松动。
多位共和党议员私下表达了对关税政策的反感,甚至有议员寄希望于联邦最高法院介入,限制总统在税务上的越权行为。
就连特朗普的长期盟友克鲁兹也明确表示,关税政策本质上是对美国消费者的隐性加税,自己无法认同这种做法。
内外交困
而在企业与经济界层面,对特朗普政策的质疑同样高涨。
超过900位经济学家、商界代表和两位诺贝尔奖得主联名呼吁终止“对等关税”,认为其已对美国制造业、农业和消费市场带来深远负面影响。
通货膨胀已经渗透到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中,有报道称,纽约一打鸡蛋的价格一度飙升至15美元,走私者竟然从阿片转向鸡蛋买卖,可见物价已严重失控。
与此同时,特朗普还与美联储爆发了激烈对峙。
他多次要求美联储降息,以期通过货币宽松刺激消费,从而缓解因关税战带来的物价上涨。
然而,美联储主席鲍威尔拒绝配合,公开声明称当前尚无降息必要,并指出美国金融市场虽波动加剧但尚属可控。
特朗普一度扬言要撤换鲍威尔,但根据法律规定,总统并无直接罢免权,美联储依然保持独立。
此轮冲突揭示出白宫政策与金融体制的深层矛盾。
而在国际舞台上,特朗普的处境同样不妙。
原本希望通过“降税换支持”的策略拉拢盟友共同围堵中国,结果却遭遇接连拒绝。
日本代表在会谈中赠送特朗普一个中国产的储钱罐,含蓄而坚定地表达了“不站队”的立场;英国财政大臣更是直言不讳地指出,远离中国是“愚蠢的”。
这两个原本被视为美国坚定盟友的国家,罕见地释放出亲华信号,显然是对华合作潜力有更务实的判断。
事实上,这些盟友的选择并不令人意外。
在经济增长乏力的当下,实体产业强大的中国被视作最具潜力的合作方,而非一个可以随意对抗的对手。
特朗普的“孤立中国”计划,不仅未能形成合围,反而促使多国加速与中方的经贸合作,削弱了美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话语权。
在中国方面,态度始终坚定而清醒。
中国驻日本大使吴江浩在媒体撰文,表态将与日本携手推进更开放的世界经济秩序,并强调中国在关税战中并不孤单。
这一立场,也给予了诸多国家面对特朗普压力时“说不”的底气。更重要的是,中方已从被动防御转向主动应对,不再单纯等待美国决策,而是主动出击、重塑全球经贸格局。
可以看出,特朗普原本设想的“极限施压”策略已然失效。
从国内的民怨沸腾、党内倒戈、经济警报频响,到国际上“失道寡助”,他已陷入一个多重夹击的困局中。
虽然眼下他仍试图以话术与战术调整争取缓和局面,但在根本政策逻辑不变的情况下,无法真正解决矛盾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