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月拜登在任时期,北约还是俄罗斯的“敌对势力”。根据俄媒的报道称,1月中旬北约做了两件事情,正在威胁俄罗斯的安全。第一件事是他们接管了白俄罗斯邻国波兰的空域安全,目的要“抵抗俄罗斯”;第二个举动是9个国家正在运输大量人员和装甲车到俄罗斯的飞地加里宁格勒,在向俄方进行极限施压。当时因为俄乌冲突愈发激烈,且特朗普没有上台的缘故,俄方一度对北约非常警惕,没想到很快他们就“变脸”了。
17日,为了响应俄罗斯政府和美国代表团在沙特的和谈政策,北约秘书长吕特在布鲁塞尔也会见了特朗普委派的特凯洛格。在一番谈判之后,北约方面发布了一份新闻稿,俄罗斯媒体很快发现了“不正常”的地方:在文章中多次提到“俄乌冲突”的词语,而不是沿袭他们之前的习惯,将乌克兰局势称之为“俄罗斯侵略”,且北约提到希望冲突“长期和公正的解决”。俄媒称“乌克兰冲突”“乌克兰危机”等词语,在中国等中立国家经常能看到,在北约官方文件中看到还是第一次。
颇有意思的是,之前西方国家还因为印度不愿意使用俄罗斯“入侵”等措辞而指责莫迪政府,现在他们也很快顺应时势改变词语。而且北约的这份声明由拜登时期对俄罗斯的强烈谴责和威胁,变成了呼吁俄乌冲突谈判尽快实现,各国一起努力解决危机。在早前的慕尼黑安全会议上,北约秘书长吕特面对欧盟其他国家对特朗普不邀请他们的不满,出言劝告称欧洲应该“停止埋怨”自己未被邀请;北约摇身一变成为“和平使者”,前后隔了不到一个月的时间。
分析人士表示,现在欧洲出现了一个非常奇怪的情况:欧洲的主要北约成员国还在指责特朗普政府,认为他们撇下欧盟国家和乌克兰,单独同俄罗斯谈判的行为非常恶劣;但主要由欧洲国家构成的北约,却态度出现“大转弯”支持俄乌和谈,这是很矛盾的行为。但更深层次暴露的一个问题是:北约并不具备所谓的独立性,这仍旧是一个围绕着美国为核心的军事圈子,美国的方向就是他们的方向,而其他国家的态度“参考性”比较一般。
值得注意的是,泽连斯基一直很希望乌克兰能加入北约,但没有被满足之后又开始鼓励欧盟创建属于自己的独立军队。波兰方面也是第一时间拒绝了这条建议,表示他们仍然会保持在北约框架里合作。在18日谈判开始之前,北约一直希望借“军事压力”迫使俄罗斯在乌克兰问题上给予更大程度的退步;有媒体讽刺表示,现在北约突然连俄罗斯“侵略”相关的措辞都换掉,更能反映出他们对乌克兰决定彻底放弃;未来如果美国民主党还能执政,这个组织或会改回原来的用词,也是令人非常迷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