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万,买大众,还是买新势力?这个问题摆在很多消费者面前,尤其是在新能源汽车市场如此火爆的今天。大众ID.与众,这个名字听起来就很有野心,仿佛要与众不同,引领潮流。但它真的能做到吗?它究竟是大众在新能源赛道上的诚意之作,还是一款披着新外衣的“油改电”?今天,我们就来深入探讨一下这款车,看看它值不值得你掏腰包。
首先,我们得承认,大众ID.与众的外观设计确实有让人眼前一亮的感觉。它抛弃了大众家族式的“套娃脸”,采用了更具未来感的封闭式格栅和贯穿式LED日间行车灯。溜背式的车顶线条也增添了一丝运动气息。尤其是那个金光闪闪的大众LOGO,更是彰显了它与众不同的身份。但这种设计也并非没有争议。有人觉得它过于前卫,失去了大众品牌的稳重感;也有人吐槽溜背造型牺牲了后排乘客的头部空间。总之,好不好看见仁见智,但至少它不再是千篇一律的“大众脸”了。
走进车内,你又会被那块15英寸的悬浮式中控大屏所吸引。这块屏幕集成了几乎所有的车载功能,科技感爆棚。5.3英寸的全液晶仪表盘也提供了清晰的车辆信息显示。再加上手机无线充电、智能语音识别控制等配置,ID.与众的内饰确实营造出了一种不错的科技氛围。然而,实际体验却并非完美无缺。不少用户反映车机系统操作逻辑不够直观,反应速度也有待提升。有时候,你甚至会怀念那些传统的物理按键。
动力方面,ID.与众提供了单电机和双电机两种版本。单电机版最大功率231马力,最大扭矩310牛·米,CLTC续航里程达到614公里;双电机版最大功率340马力,最大扭矩472牛·米,CLTC续航里程为555公里。这样的动力性能和续航表现,在同级别车型中处于中等偏上的水平,足以满足日常通勤需求。但如果你追求极致的性能体验,那么ID.与众可能无法满足你。毕竟,它的加速性能和一些主打运动的新势力车型相比,还是略逊一筹。
说到续航,600多公里的CLTC续航里程听起来很诱人,但实际情况却要复杂得多。CLTC工况下的测试数据往往比较理想化,在实际驾驶中,续航里程会受到气温、路况、驾驶习惯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尤其是在冬季,电池的性能会下降,续航里程也会大幅缩水。因此,即使是600多公里的续航,也不能完全消除用户的里程焦虑。
充电方面,ID.与众支持快充功能,可以在短时间内补充一定的电量。但这也要取决于充电桩的功率和 availability。目前,公共充电桩的布局还不够完善,尤其是在一些偏远地区。如果你经常需要长途出行,那么充电便利性仍然是一个需要考虑的问题。
价格方面,目前ID.与众的终端优惠力度较大,入门车型价格已经下探到17万元左右。相比之下,一些同级别的新势力车型价格更高。从性价比的角度来看,ID.与众确实有一定的优势。但是,低价并不意味着高价值。消费者在购车时,还需要考虑后期使用成本、保值率等因素。
此外,大众ID.系列车型在软件方面也曾遭遇不少质疑。例如,车机系统卡顿、功能缺失等问题都曾被用户吐槽。虽然大众一直在努力改进,但软件方面的不足仍然是ID.与众的一大短板。
那么,ID.与众究竟是一款什么样的车呢?它既没有传统燃油车那样成熟的技术积累,也没有新势力车型那样激进的创新精神。它更像是一款介于两者之间的过渡产品。它试图在传承大众品牌优势的同时,拥抱新能源时代的潮流。
如果你是一个追求性价比,并且对大众品牌有信赖感的消费者,那么ID.与众或许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但如果你对智能化、科技感有更高的要求,或者更注重驾驶性能,那么不妨看看其他品牌的新能源车型。
市场竞争是残酷的。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大众面临着来自传统车企和新势力品牌的双重压力。ID.与众能否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还有待时间的检验。根据乘联会的数据,2023年1-11月,ID.系列车型的累计销量为10.7万辆,这与一些热门的新势力车型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
未来,大众需要不断提升产品力,改进软件体验,才能赢得更多消费者的青睐。同时,大众也需要加快充电基础设施建设,解决用户的续航焦虑。只有这样,才能在新能源赛道上走得更稳、更远。
总而言之,大众ID.与众是一款优缺点明显的车型。它在价格、空间、续航等方面有一定的优势,但在智能化、软件体验、品牌溢价等方面还有提升空间。消费者在购车时,需要根据自身的需求和预算进行理性选择。与其说ID.与众是一款“与众不同”的车,不如说它是一款“中规中矩”的车。它代表了大众在新能源领域的尝试和探索,但距离真正的“与众不同”,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希望大众能够正视自身的问题,不断改进和创新,为消费者带来更优秀的新能源产品。毕竟,在竞争日益激烈的汽车市场,只有不断进步,才能立于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