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14日,上海复旦大学中文系博三学生小宛突然与导师、同学和家人失去了联系。当天小宛本应参加导师的组会,但他没有出席,导师立刻让同学们去联系他,才发现怎么都联系不上;他手机、电脑等常用物品都静静地躺在寝室里,可人不见了。
小宛今年28岁,是复旦大学中文系文艺学专业22级博士生,身高1米65左右,身穿深蓝色帽衫。他是14日凌晨3点多离开的学校,12点30分在市内一公园被同学遇到,18点30还出现在复旦六教附近路上,再后来还有人遇到他是在晚上20点30分,之后小宛就彻底消失了。

个子不高的小宛戴着一副近视眼镜,看起来温文尔雅,性格温和,比较内敛,同学对他的评价是忠厚老实,善良真诚。他突然失联,大家都担心他衣服穿得单薄会受冻,又担心他没带手机、没钱吃饭挨饿。

复旦博士小宛
一个和小宛关系不错的同学透露,小宛学术扎实,为人善良,无论干什么总是替他人着想,他俩3月13日还一起吃了顿饭,约好了下周一起去踏青,并没有察觉到他有任何异样。

3月14日下午,校方了解到相关情况后,作了报警处理。警方立即调取监控,沿着小宛的14日的活动轨迹找人;发现小宛的身影最后出现在上址河河道附近,遂组织人力沿着上址河河道一路搜寻,昼夜不息。

3月15日下午3点多的样子,经多人连续作战,警方在上址河河水中打捞出了小宛的遗体,经勘验,小宛符合投河自杀溺水死亡特征;遂排除刑事案件,通知学校进行善后处理。

那位相好的同学这才想起来,小宛最近这几天食欲不振,休息也不好,深夜难以入眠,早上又醒的很早,整个人明显变得憔悴。同学劝他要走出校门,让自己动起来,放松一下;没想到仅隔了一天,小宛还是走了极端,用这样决绝的方式结束了生命。

一个博士,还是赫赫有名的复旦大学的博士,肯定是一个绝顶聪明、刻苦上进的学霸;那究竟会是什么原因让这样一个学霸义无反顾地走上了不归路呢?
据知情的同学透露,小宛家境贫困,父母身体不好,对他的支持有限;小宛全靠国家资助和自己勤工俭学在读博,他经济和精神上的双重压力可以想知。

学习中的小宛(一)
今年小宛面临写博士论文毕业,可博士论文不是那么好写的。有读过博的网友说,自己当时写论文时也崩溃过两三次,他充分理解那种无法排解的压力和焦虑,只有靠完成论文才能解决。
而小宛的论文写得并不顺利,有点卡顿;论文不过关就不能毕业,毕不了业就不能找工作,没工作经济方面的压力就更大。这一环扣一环的,令小宛在情绪的黑洞中越陷越深,直至失去了求生的欲望。

学习中的小宛(二)
“博士生的压力,真的没人能理解!”这句话小编深以为然。博士生是“人中龙凤”,前途无量,何来困境?可现实是残酷的,这条路并不如外界想象的那么光鲜、那么顺利。
读博期间,科研压力,学术竞争,论文发表,毕业要求,甚至导师的态度,都有可能成为压垮博士的“最后一根稻草”。有人顺利地毕业了,有人却被困在其中,还有像小宛这样的心灵脆弱者,最终舍弃了自己的人生。
小编并不赞成小宛的这种选择。一个人的存在意义重大,我们不光是为自己而活,也是为家人而活。一旦你放弃了自己的生命,你家人就会重走一遍你的痛苦之路。他们会在漫长的一生里,不断反刍你的痛苦,并被无尽的思念折磨得心力交瘁、肝肠寸断。
唯愿逝者安息,家属节哀顺变。希望学校本着人道主义的考虑,给予家属一定的经济补偿,抚慰他们心中的伤痛。也希望社会各界能给予高学历人才更多的心理关怀与支持,广大在校博士生也要强大内心,不惧压力,无论遇到什么问题都不要轻生,大家齐心协力、多措并举,尽一切可能防止类似的悲剧再次发生。
(图片及文字资料来自网络,侵权请联系删除)